取消公摊面积,房价要涨吗?

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最失败的不是买不起房子,而是买了套100平米的房子,居住面积只有70平,最后只能坦然接受…

前几天,住建部发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房地产交易将正式告别“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一直是一笔糊涂账,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

公摊面积,就是买房时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简称,包括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电(楼)梯前厅、楼梯间、电梯井、电梯机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变(配)电室、值班警卫室等等等,公摊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构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商品房的公摊面积会出现很大差别。比如,有些房子的公摊面积占到建筑面积的20%,有的占30%,甚至有的高达40%,这样就导致实际住房面积很低。

如果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套内实际居住面积只有70平或60平,购房者就吃了一个哑巴亏,而且精装修、物业、取暖费还是按照100平米来交,简直就是亏上加亏。

多说一句,公摊面积这种模式起源于香港,90年代内地房地产市场崛起后,我们就直接复制过来。除了重庆以外,内地房产交易都是按照公摊面积计算。可是,2013年香港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就出台文件,强制要求商品房销售按照实用面积计算,正式告别了公摊面积。而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均不存在公摊面积一说。看来要告别这一模式,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取消公摊面积,房价是涨还是跌呢?

从市场的角度看,一套房子的总价是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因为计价方式变化而变化。比如一套100平米的房子100万,按照公摊面积计算,房价就是一平米1万,按照套内面积70平米计算,一平米就就是1.4万。取消公摊面积,只会推高实际房价,而房子总价不会发生变化。

当然,对于购房者也有好处,就是以后的物业和取暖收费更加规范合理,更加透明,房子住了70平,就只交70平的费用,岂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