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殺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用戶63847886975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臨死之前把死後的大部分事情都交代給楊儀之後,把自己著寫的兵書傳授給姜維,諸葛亮算到魏延之後必定可能造反就沒有託付魏延任何事情,後來魏延造反馬岱就在漢中城下馬岱斬殺了魏延,這也是諸葛亮秘密的授計於馬岱的,這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嚴重都認為魏延的死,是因為諸葛亮有了要除掉魏延的想法,才策劃這場在他死後遺計殺魏延,剪除組織內部強勢武將的這件事情。
演義的文學描述讓我們對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有所誤解

但是在史書《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魏延的,反而是諸葛亮非常的重用魏延,對魏延的栽培和寄予的希望是和姜維是一樣的,甚至比姜維的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可以說是他已經把魏延給培養成了一個真正的能為蜀國建功立業的一個,諸葛亮也認為魏延也是可以繼承他遺志的人選之一。至於姜維,諸葛亮理想當中姜維的位置應該不是之後的蜀國大將軍,而是想讓姜維能夠輔佐魏延,成為蜀漢軍隊的政委和軍師,而魏延則是蜀漢軍隊的將軍和軍長,就如同李雲龍和趙剛那樣的一文一武的配合。因為當時魏延的官職可以說是除了諸葛亮之外,在蜀漢陣營當中軍隊官職最高的一個人了,在建興八年,魏延和魏國後將軍郭淮在陽溪作戰,郭淮被魏延打敗了,對魏延的冊封到了很高的程度: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程度是空前的

魏延不在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列,因為當時他的功績和名望都沒有達到,沒有關羽張飛為劉備跟劉備時間長,沒有黃忠在漢中的貢獻多,更沒有馬超在當時中國中西部的影響力大。但是之後諸葛亮給了魏延一個假節的特權,這是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期唯一一個有假節特權的一個人。關羽、張飛、馬超有假節是劉備封的,後來的姜維有假節是劉禪封的,魏延的假節是地地道道諸葛亮封的。或許大家會疑問當時蜀漢的在位皇帝是劉禪,但是在蜀漢政權當中說了算的人是諸葛亮,魏延所有的封賞也都是在諸葛亮的認可之下才獲得的。

魏延的死,是諸葛亮死後的一場軍中政變

筆者用“政變”兩個字來形容魏延的死可能讓大家看來有點嚴重,但是以筆者本人的觀點看來魏延的死絕對的是一場以楊儀報私人恩怨為首,費禕、姜維默許的一次蜀漢內部洗牌活動。魏延在蜀漢軍中地位崇高,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是繼承諸葛亮事業的第一個人,是北伐的積極分子,在蜀漢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前軍師,當時楊儀是長史,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但是姜維雖然是護軍,只能制衡低級的軍官制衡不了魏延。諸葛亮生前都是幾乎駕馭不了魏延的,在他死後更是沒有人駕馭的了,而楊儀和魏延兩人的私人恩怨太多太久了,魏延的死正是楊儀造成的。

魏延在軍中是個很高傲的人基本上和關羽一樣,很多人對魏延都是敬畏的,只有楊儀對魏延不服氣,兩人的關係如同水火一樣,有一次魏延拿著刀嚇唬楊儀,楊儀哭的鼻涕都出來了,是費禕從中講和才沒有釀成大禍。諸葛亮死後安排魏延斷後,不是小看魏延而是對魏延信任的一種表現,諸葛亮謹慎怕追兵來了比人擋不住,只有魏延有保護主力部隊的能力,才把斷後的任務託付給了魏延,如果沒有楊儀在魏延前邊,魏延是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務。以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魏延是想趁機除掉楊儀的但是沒有成功,楊儀在得知以後派馬岱殺掉了魏延並夷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是怕魏延以後掌權了加害於自己,告魏延謀反,其實是魏延是沒有謀反的。

諸葛亮對魏延的期望是很高的,甚至在臨死之際都在慣著魏延

有這幾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很慣著魏延的: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魏延常常嘆息諸葛亮膽小,怨恨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這樣的話肯定是能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的,但是諸葛亮從未問責過魏延。

第二、魏延在軍中聲望很高,大家都很敬畏,只有楊儀不服,兩人常常發生摩擦,甚至魏延拿著刀和楊儀吵架,費禕從中講和,諸葛亮也沒有問責過魏延。

第三、諸葛亮生病的時候就安排了退軍的事情,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只管出發就行了,魏延是諸葛亮死前唯一有兩種安排的人。

諸葛亮死後楊儀讓費禕去揣摩魏延的想法,魏延爹意思是丞相死了,相關的人等可以去置辦喪葬,有我魏延在還是可以去和敵軍作戰的,不能因為丞相去世而失去了戰機,荒廢了國家大事。魏延的這番話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的話,是很實際的很實用的,總不能因為領導去世了公司就要垮臺吧,這也是諸葛亮器重魏延的原因,諸葛亮認為魏延是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魏略》中記載說的是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讓魏延不要再去和魏國打仗了,固守國土就行。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是隱瞞著死訊到了褒口才發喪,楊儀知道了魏延掌權,怕魏延害他就傳言誣告魏延要投降魏國並攻打魏延,魏延本來沒有謀反的想法,就沒有和楊儀交戰反而是退走,被楊儀追上了殺掉。

總結一下:諸葛亮遺計斬殺魏延只是後來《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參考了史書的情況下得到了是截然不同的定論,諸葛亮並沒有想過要殺魏延,要殺魏延的是楊儀和一群想分食權利的人。


蔡公子講歷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要在死後密令馬岱斬殺魏延,完全是因為他對於魏延的偏頗看法。

魏延有大才,諸葛亮為了保全自己蜀漢第一名臣的地位,外加上二人面和心不和,所以諸葛亮必須要殺他。

諸葛亮對魏延極度不信任,不信之人焉能留之。

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就是因為蜀漢偏居一隅,而且先一輩的英才都已沒有當年之勇,再繼續安樂下去必定亡國。所以諸葛亮必須抱著一絲希望北伐。



魏延提出給他五千兵馬,他通過子午谷直逼長安,那麼魏軍必然大亂,這個時候和諸葛亮裡應外合,一定能夠成功。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魏延計。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就能看出,魏延的想法是好的,由他身先士卒,如果能夠成功,那麼統一大業指日可待;如果失敗,諸葛亮也能夠從大路馳援。但這條計策被諸葛亮以“過險”拒絕了,連嘗試的機會都不給。



想當初馬謖請命鎮守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眼皮都不眨一下,街亭可是軍事重鎮,這個險不險?諸葛亮焚香唱空城計的時候,託付的可是身家性命,這個險不險?這樣的“險”戰諸葛亮都從容應對,而面對魏延提出的奇謀卻因為太危險而拒絕了。

讓馬謖守街亭是出於對他的信任,空城計是出於對自己的信任,而不用魏延的計策是對他的不信任。

所以,對於這樣一個有大才,但是自己不信任的人,諸葛亮死後是必須要殺他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殺他,自己的名聲早晚被他敗壞。

魏延腦有反骨?諸葛亮死後魏延必反?

首先,諸葛亮是個謀士,他是人不是神。其次,劉備在世時對魏延多有提拔,他是有感恩之心的。

最初時,諸葛亮就對劉備說魏延有反骨,不能留他。但是劉備愛惜人才,不僅收留了他,還想把他打造成繼五虎將之後的第一人,魏延也確實有這個能力。之後,他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鎮守漢中、隨軍北伐,說他和五虎將比肩一點也不過分。



當初追隨劉備沒反、劉備死後沒反、北伐的時候沒反,偏偏諸葛亮臨終前掐指一算:“不好,此豎子要造反”,就把魏延給殺了。

魏延可以說是蜀國將領裡最後的希望了吧。我十分懷疑諸葛亮是不是有“我亡,國無我必亡,我流芳千古耳”這樣的想法。


摯潷畫畫紅塵


諸葛亮去世之後,出現了一段小插曲:曾經的蜀國李嚴和廖立雙雙為諸葛亮哀泣,感嘆諸葛亮去世,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了。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為按照劉備去世之後的權力排行來看,李嚴和廖立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實權派,卻雙雙被諸葛亮踢出局了。可這兩人卻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為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認為這說明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連政敵都能折服。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嚴和廖立之所以會哀嘆自己沒有出頭之日,是因為他們兩人曾經的地位太高。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無法駕馭二人,所以他們註定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這兩人也許還有機會成為諸葛亮的副手;可對於諸葛亮的接班人來說,把李嚴和廖立迎回來,又該怎麼安排這兩人呢?論資歷,朝堂上沒有比這二人更資深的存在了。

李嚴和廖立畢竟是過去式,我們一筆帶過。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最大問題就是:誰會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馬謖。因為諸葛亮對於馬謖向來是推崇備至,而馬謖活躍的時候一直都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可馬謖在第一次北伐時公然違抗諸葛亮的將令,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被諸葛亮所殺。

拋開馬謖不談,按照諸葛亮死時的權力排行來看,接班人應該是魏延或楊儀。這不僅是當時軍中諸將的共識,也是魏延和楊儀的共識。所以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和楊儀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劉禪報告說楊儀要造反,楊儀向後主報告說魏延要造反。兩人都是一個意思,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認可,拿到先斬後奏的權力。

在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的時候,軍中諸將需要選邊站隊了。一開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後,因為魏延有軍權;但在關鍵時刻,大家都站在了楊儀的身後,所以魏延被殺了。等回到朝廷以後,站在楊儀身後的諸將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後,所以楊儀受到冷遇,最終自殺。

曾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接班人的魏延和楊儀,卻在短短的時間內相繼被排擠出局,究竟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四個字:利令智昏。

先說魏延的利令智昏。軍中諸將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不支持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留有遺囑,要求魏延和楊儀共同率軍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詞,要求接管前線指揮權,繼續攻打曹魏。至於諸葛亮的靈柩,派幾個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是要造反;受《三國志》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是鐵桿鷹派,心心念念就想著打曹魏。而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魏延的做法就是為了爭奪諸葛亮留下的權力,用實際做法造成既成事實。如果前線指揮權落在了魏延手中,劉禪除了讓魏延接班之外,還能怎麼做呢?

魏延這種強迫大家站隊的做法受到了軍中諸將的抵制,所以在關鍵時刻,魏延被拋棄了。魏延看到大勢已去,只能帶著幾個人逃跑,結果被楊儀抓住殺死,而且三族也被楊儀滅了。

再說楊儀的利令智昏。魏延被軍中諸將拋棄之後,楊儀認為自己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後,楊儀並未請示劉禪,而是直接殺了魏延,之後更是滅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權,成都會怎麼看待楊儀呢?

所以在楊儀回到成都之後,就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諸葛亮病危時,希望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費禕做蔣琬的接班人,楊儀只能排在蔣琬和費禕之後。聽到這個消息,楊儀頓時就抓狂了。因為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論資歷都比楊儀差了許多。現在突然傳來一個消息,說楊儀必須排在這二人後面,楊儀能服氣嗎?可問題是,現在朝廷上大多數朝臣都認為這個安排有道理,希望楊儀能聽話。

可楊儀就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當初要是沒有我,魏延造反就無人能制。我挫敗了魏延的陰謀,大家卻這樣對待我,我不服!

這種做法破壞了朝廷的潛規則。想當初,李嚴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行是謊報軍情;廖立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名是妄議國政。這種罪名是否真實呢?其實並不真實。李嚴和廖立犯了什麼大錯?其實沒犯什麼大錯。但是他們一味地和諸葛亮唱反調,使得諸葛亮無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們被諸葛亮踢出局了。所謂的謊報軍情和妄議國政,只是給雙方留了一個面子。

就事論事說楊儀,把他放在蔣琬和費禕後面,就是認為他不適合當首輔。給他一個比較體面卻沒有實權的官位,以後低調做人求個善終就得了。可楊儀整天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你讓朝廷怎麼想?你楊儀為什麼不能成為首輔自己心裡沒點數嗎?魏延這種重臣是你想殺就能殺的?給你留個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爛事點出來,你還沒完沒了了?

於是楊儀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牆倒眾人推”,各種密告接踵而來,各種職責依次來臨。劉禪寬大為懷,並沒有公審楊儀,只是賜楊儀自殺。大難臨頭的楊儀總算是醒悟過來,沒做什麼掙扎就自殺了。

至此,因諸葛亮病逝引發的一系列爭端終於平息:蔣琬成為首輔,費禕次之,國舅吳懿排在第三位,姜維排第四位。

諸葛亮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諸葛亮病逝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是劉備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劉備又明確告訴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自然有著一種凌駕於整個帝國之上的氣勢。而後來的執政官,再也不可能擁有這種地位了。

蔣琬任大將軍時,費禕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時,費禕任大將軍。不管權力如何分配,有一點可以確定:蔣琬和費禕在軍政兩大系統各管一攤。

在這種背景下,後主依然無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響力也沒人敢低估了。


顧道驚城


在正史裡諸葛亮並沒有遺令馬岱殺魏延,魏延之死只是他自己作死而已。

魏延有個大毛病,就是高傲自大,對其他人都看不起,在軍中一向不合群,特別是和楊儀關係極差,勢同水火。這樣的人,從他最後兵敗身亡的經歷看,魏延在做事時缺乏考慮,其實並不適合做統帥。所以諸葛亮在臨死前並沒有打算把軍隊交給他,而是選擇了楊儀。諸葛亮唯一擔心的問題,是魏延可能不服從命令,所以交代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便自發”。

不過大概諸葛亮也沒想到,魏延不僅拒絕撤軍,而且還打算奪取軍權,要費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在失敗以後居然帶部隊去攔截楊儀。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王平一句話,魏延的部隊就四散而逃,魏延只能帶著兒子和幾個親兵逃走,最後被馬岱率軍追上殺死。

魏延的死可以說完全是自己作死,其實從他試圖奪取兵權的一刻起,他的下場已經不會太好,沒一個人喜歡一個失控的將領,至於冷藏也不可能,因為魏延過於高傲,不會接受這樣的結果,肯定會心存怨望。而魏延的名位太高,蜀漢無法承擔他叛變的風險,所以即使最後沒有發動兵變,在這種猜忌下早晚還是會被處理掉。

從這方面來說,諸葛亮的存在其實一直是在保護魏延,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制約,魏延才能相對老實的在蜀漢發揮自己的能力,然而一旦失去制約,失控的魏延就只能毀了自己。


不沉的經遠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愛將,諸葛亮不敢殺魏延。白帝城託孤後,蜀國無良將可用,諸葛亮不能殺魏延。諸葛亮死後,料定無人能夠震的住魏延,留著他也是一禍害,於是留下遺計,讓馬岱出其不意從後邊殺了魏延。


先分析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

一,初次印象。在《三國演義裡》,關羽領著投降的魏延來到劉備面前,還沒得到獎賞呢,諸葛亮大喝一聲:“拖下去斬了!”直接弄得魏延一臉懵懂。劉備一看,立馬制止了,因為人家來投靠,你就殺人家,沒道理啊!諸葛亮說:“你拿了你主韓玄的俸祿而殺他,是不忠;你居其地而獻其城,是為不義。如此不忠不義之人,日後必有二心!”他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劉備繼續勸說:“獻城而降,算是有功,殺了他,非安漢之上策。”於是,諸葛亮就饒了魏延。

你看啊,魏延給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不知是不是真想殺魏延,反正上來就把魏延給鎮住了,從此後半生諸葛亮一直壓著魏延,重用關羽、張飛而不重用魏延。諸葛亮也確實能夠掌控的了魏延。


二,子午谷奇謀。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自己率領一萬精兵沿著秦嶺南部東行,然後北上子午谷穿過秦嶺,突然出現在長安,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出發,兩軍匯合之後,一舉拿下西安、潼關,自此關中可圖。子午谷奇謀雖然是一招險棋,但是一旦成功,匡扶漢室就成功了一半,能提出這樣的戰術,說明魏延是有勇有謀的人。最終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而被諸葛亮棄用。諸葛亮既看不上魏延的才謀,又看不慣他處處想出頭的個性。

三,魏延做為一員降將,有急功冒進,急於建立功勳的衝動,甚至有賭的成份在裡面,這種行為在無人約束的情況下,必然會對蜀國造成重大損失。



四,諸葛亮死之前,已經選好了姜維做為繼承人,但是隻要魏延存在,姜維難以統帥全軍,必然擁兵自重。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也確實想奪得統帥的位置,說他謀反是汙衊之詞。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諸葛亮死後一定會帶上魏延。那為什麼要最後時刻除掉魏延,以前不能殺?

確實不能殺。因為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愛將。劉備對魏延的寵信程度甚至要在五虎上將之上。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需要一位得力干將來守衛漢中,大家都認為這麼重要的位置會是張飛,然而劉備選擇的是魏延。他把魏延從牙門將軍提拔到了鎮遠將軍。可見,劉備對魏延極其看重。而魏延呢,也是知恩圖報,鎮守漢中40年而無紕漏。


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不敢殺魏延。劉備死後,諸葛亮發現五虎上將只剩下黃忠了,其他的都是二代將領,無法與魏延相提並論。所以說還得繼續用魏延。況且,人家魏延沒有大的過錯,就是性格上孤傲自大,狂放不羈。

而魏延的死也正是死在他性格的缺點上。不管什麼原因,諸葛亮對魏延是防著用,於是在託付後事時,就對魏延這樣安排“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他認為,自己死後,無人壓的住魏延,與其養虎為患,不如讓他隨便自去。


楊儀就讓費瑋告訴魏延撤軍計劃,魏延不滿,他回覆楊儀:“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軍擊賊,何以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事乎?”他自己想要去和魏軍幹仗。他希望費瑋站在他這一邊,誰知費瑋只按丞相安排行事。楊儀這邊,不管魏延接不接軍令,率領大軍徐徐後退,魏延一看,急眼了,率領軍隊日夜兼程趕到了楊儀軍隊的前面,把棧道全燒了,不讓楊儀軍隊撤退。還率領自己的部下攻擊楊儀。楊儀於是命令何平去抵擋魏延,何平在陣前大呼:“公亡,身尚未寒,爾等何敢如此!”士兵一聽,出於對諸葛亮的敬重,都四散而逃,魏延見士兵逃走,率領幾個親信向漢中方向逃走。後來被追上的馬岱殺死。馬岱提著魏延的人頭去見楊儀,楊儀踩著魏延的頭大罵道:“庸奴,復能做惡不?”隨後,殺了魏延三族。那楊儀為何如此痛恨魏延呢?


因為兩個人有矛盾。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辯論,互不相讓,以至於兩人“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議,儀泣涕橫集”(《三國志.蜀書.費瑋傳》)。也就是說魏延經常用刀威脅楊儀。

再看楊儀,在處死魏延以後,自認為功勞甚大,應該取代諸葛亮主持朝政,然而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將琬,對此,楊儀多有不滿,經常發表怨言“往者丞相沒落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何以落魄如此!”費瑋聽到“以就魏氏”這樣的話,真有反叛之意,上報後主,楊儀被免為庶人。

“以就魏氏”不管是魏延還是魏國,都可以看出楊儀是一個反覆無常之人,可惜魏延一代大將死在了心胸狹窄的政敵手中。

那魏延真的謀反了嗎?沒有,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的話,為什麼要向漢中方向——自己的老巢逃跑,為什麼不直接向長安投降曹魏?可見魏延只想奪帥,而沒有謀反,諸葛亮看錯了。


品讀春秋001


誠邀,魏延是三國時期難得的武將,戰功卓著,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將才,那麼諸葛亮為何在去世前非殺他不可呢?小編認為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諸葛亮擔心魏延殺主

如果劉禪有半點劉備之才,諸葛亮也許就不會對魏延下手。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匡扶漢室,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把蜀漢最後一位元老魏延斬殺掉。但是事無萬事,魏延雖勇,但是桀驁難馴,連諸葛亮對其都是忌憚三分,更被說懦弱的阿斗了。就像千里馬雖有,但若是主人不能馴服,不但無用,更有弒主的危險,為了劉禪的安全,蜀漢的穩定諸葛亮必須對魏延做出處理。

其次,為了蜀漢官員的和諧

諸葛亮歸天后,蜀軍群龍無首。魏延覬覦最高統帥卻不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長史楊儀,董允,姜維等人都想繼承最高權力,互相之間必然會爭權奪利,然後就是自相殘殺了。魏延是死於蜀軍內耗。應該說是死於楊儀之手。魏延位高權重,資格老,功勞大。除了諸葛亮,還真的沒有人能鎮得住他!他的死,是一場歷史悲劇,是蜀國的重大損失。也是權力之爭的必然結果!你死我活,成王敗寇,一山不容二虎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諸葛亮應該沒有想過殺魏延,這是一個誤會,或者說這是一個預防措施


作為千年中國智慧第一人的諸葛亮,對於退兵自然也是智慮周全。發現自己身體不行了,便開始做各種準備。首先做的是政治準備。諸葛亮向從成都趕來的李福交待接班人的問題,屬意丞相府留府長史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向後主劉禪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訣別信:“若臣身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圖:五丈原諸葛亮衣冠冢

接下來就是關於軍事方面的事情。這個問題最重要也最急迫,畢竟不遠處就有十多萬魏軍,然而這個問題有爭議。一種說法是: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 (《魏略》)

另一種說法是: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這兩種說法最大的區別就是由誰主持軍務,把北伐部隊帶回漢中。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認為《魏略》的說法靠不住“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但是《三國志》本身的說法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因為蜀國的北伐軍中諸葛亮以下官職最高的就是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也是名震天下的戰將,而且還有假節的權力,楊儀只是丞相府屬官正式職位只是綏軍將軍和魏延差好幾級,不讓魏延統領全軍任用楊儀就好像讓一箇中將去指揮元帥,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諸葛一生唯謹慎,怕是不會這麼幹。

最可能的情況應該是諸葛亮最初還是把指揮全軍的權力交給了魏延,並且命令魏延帶兵撤退,並提醒他“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但是接下來楊儀、姜維應該提醒了諸葛亮:丞相,您不在了魏延不聽命令南撤,怎麼辦?我們怎麼指揮的了魏元帥呢?於是才會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是一道預備命令,預防的是魏延不聽楊儀招呼的情況。

遺憾的是這種情況最終發生了,諸葛亮一死,魏延有了掌握大軍的權力本來是想大幹一番的,所以才對來勸他的費禕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三國志·魏延傳》)魏延準備把楊儀踢回成都,自己和司馬懿接著幹。這是諸葛亮最擔心的局面,所以這時楊儀、費禕、姜維三個人合計了一下,準備啟動第二方案。久經戰陣的魏延馬上偵查到了其他部隊的異動,大發雷霆,這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三國志·魏延傳》)最後正是這個決定要了他和全家人的性命,他做這個決定應該就是為了和楊儀爭一口氣。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一封遺書!

人老了,思緒就有些飄忽不定,就算死後“說出的話”也是犯糊塗,是人皆如此,諸葛神人也難逃此定數。

當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襲長安時,諸葛亮認為他要藉機叛逃,所以動了殺機。但是,考慮到他對蜀的功勞,還是忍了下來,這一點,到他油盡燈枯時還對魏延抱有希望,並沒殺他。不過,他給楊儀一封遺書中卻間接導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遺書中這樣交待,自己屍身周圍的七七四十九盞“買命燈”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盞不滅,七天後他會還魂再活七年,楊儀謹遵遺命,沒把軍師死訊外傳,只派人日夜守護。

可就在第三天,司馬懿派重兵偷營,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敵,派人求軍師被楊儀所阻,便急不可待親自闖軍師大帳。眾兵抵擋不住,魏延掀帳而入,沒想到情急之下踢滅了半圈買命燈。

楊儀一見大怒,認為魏延有意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當即斬殺(其實他倆早就不如,正好楊儀找到了藉口)。不過,據野史載,其實楊儀等在現場殺不了魏延,詭異的是,當魏延踢滅了幾盞燈後,渾身竟動彈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諸葛亮竟開只說了話:

“魏延害我,日後必反,我已將其身索住,你等必將其殺之”。


驍勇34


儘管,我從不否認諸葛亮對老劉家的忠誠。但是他卻有專權的嫌疑,將蜀漢幾乎所有的大權都攥在手裡,而且,諸葛亮甚至還有打壓異己的嫌疑。

比如說李嚴。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明明白白說的很清楚,我死之後,你諸葛亮是總經理,李嚴是常務副總經理,正兒八經的二把手。想著兩人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合作,把蜀漢公司的業績提振上去。但是,諸葛總對於李嚴這個副總,咋看咋不順眼,李副總的權力一點點都被他架空了。最後,只能去幹督運糧草的押糧官,還沒幹好,被乘機免去了副總之職。

還有一個人就諸葛亮迫害就是魏延,也是被諸葛亮打擊的對象。其實,魏延工作能力特別強,而且深得老劉董事長器重,參與大仗小仗無數,極其富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

客觀的講,魏延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名將,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將領。曾經給諸葛總提出了“兵出子午谷”這樣的絕妙計策,可惜,被諸葛總以各種理由給否決了。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諸葛總一直不喜歡人家,就因為人家的長相特異了一點點,非說魏延長有反骨,日後必反。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諸葛亮已經選定了姜維作為接班人。但他的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挑戰魏延,只有擺平了魏延,才能為姜維的順利掌權排除障礙。

最後,在退兵之時,放著堂堂的先帝任命的漢中太守魏延不用,卻任用了一個小人楊儀。導致發生內訌事變,魏延被斬,成為蜀國後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劇,直接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諸葛機智識魏延,已知日後西川反。魏延為蜀漢名將,驍勇善戰,屢立戰功。魏延本是長沙太守韓玄手下部將,後斬殺其主韓玄,迎接劉備入長沙,投奔劉備。而諸葛亮正是因為魏延弒主,認為其腦後有反骨,日夜提防。劉備在時,魏延還可以得到重用,入川之戰,魏延因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讓魏延鎮守,並封其為鎮遠將軍。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曾六出祁山,魏延也隨軍北伐,戰功卓著,被封為涼州刺史、都亭侯,但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早晚必反,對其嚴加防範。而演義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召開了最後一次緊急會議,而這次會議的目的是商量如何退軍和處置魏延,演義中記載,諸葛亮曾讓馬岱楊儀等,設計斬殺魏延,楊儀協助馬岱,魏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依照演義(非正史),諸葛亮究竟為何要斬殺魏延,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魏延與諸葛亮多有不和,並且有誤會。魏延與諸葛亮又諸多不和,二人性格就南轅北轍,諸葛亮性格穩重,不輕易冒險,而魏延卻是善於冒險,希望出奇制勝。比如魏延就曾向諸葛亮要五千精兵,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被諸葛兩當年否決,原因是子午穀道路崎嶇,不義行軍,一但不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

其實根本原因是諸葛亮不願以身犯險,在加上蜀漢本來就人少國困,諸葛亮經不起失敗。魏延也多次私自進軍,中了司馬懿的詐降、埋伏等計策,也曾折損兵馬。因此在諸亮看來,魏延是個危險的人物,如果將來蜀軍交給魏延統領,會被帶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諸葛亮與魏延也有矛盾,話說諸葛亮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便試圖用七星燈續命,然而不巧的是,魏軍剛好來劫營。魏延於是獨自一人夜闖孔明的中軍大帳,踢滅諸葛亮的七星燈中的主燈。也就徹底斷送了諸葛亮續命的機會,姜維拔刀欲殺魏延,諸葛亮制止。但在諸葛亮和眾軍士看來,魏延是有意踢滅七星燈,其有意圖謀反的目的。

因此孔明便召集楊儀、馬岱,設計殺魏延,諸葛亮說,即便魏延不謀反,也不一定聽從調遣,如果他聽從調遣,就留用。如果不聽調遣,就將其斬殺。諸葛亮死後,果不其然,魏延不聽調遣,要獨自率軍北伐,於是馬岱依計行事,將其斬殺。


其次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很有可能獨霸朝政,或者謀反。魏延在當時位極人臣,也是北伐的二號人物,除了諸葛亮,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朝廷,都沒人能鎮住魏延,就連姜維也要看魏延的臉色,不敢阻擋,而諸葛亮偏偏選擇了姜維做繼承人,有魏延在,也就沒有姜維什麼事了。


因此諸葛亮死後,魏延必然在朝中獨大。而這會產生兩個結局,其一魏延率軍北伐,但諸葛亮對魏延瞭如指掌,且不說他的冒險精神會不會斷送蜀軍,單說司馬懿就可以輕鬆戰勝魏延,以魏延的性格,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而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魏延都會在朝中得勢,他會不會像曹操司馬懿那樣,做丞相伺機竊取大權呢?這更是諸葛亮所擔心的。


其二魏延有可能直接謀反,諸葛亮死後,魏延一人獨大,控制軍政大權,如果他北伐失敗,有可能投靠曹魏,也不失封王封侯。如果北伐成功,魏延很有可能用兵自重,自己做皇帝。而無論哪一種結局,諸葛亮匡扶漢室的理想也不可能實現,劉禪也沒有什麼好的結局。姜維是個可靠的人,諸葛亮還是願意把蜀漢交給他,這樣才安心。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