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人省吃俭用存钱到各地旅游,旅游结束后存的钱也所剩无几的现象?

幽谷山水


我觉得这种现象好,这种人是活得比较明白的一些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得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所以还是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

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一个渺小生物,吃饱喝足后,不就是想着到周围看看都有些什么新鲜的事物吗。这就是旅游的原始动力啊!别管有钱没钱,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吧!等到韶华已逝,步履蹒跚的时候再后悔哪也没去过,就太晚了。

有钱要旅游,没钱也要旅游。因为人生很短暂,转眼就是百年啊!其实我倒是觉得,不一定非得存够了钱再去旅游,先走出去,一边赚钱一边旅游不也挺好。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有人看得很明白,古诗十九首里就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这是要多洒脱就多洒脱啊!人生的真谛其实就是四个字“及时行乐”。


游民老九


我就是。我不是很会打扮。品位不咋滴。就是,干净。利索。清爽。舒服而已。我就觉得足够了。我用的都是中低档的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吃的也是中低档,但是需要干净的茶餐厅。快餐店。所以,我挺能省钱的。只要有空,我就往外跑。有时候会跟朋友结伴同行。大多是报团。因为不需要考虑交通食宿,也相对安全。有时候一个人报团需要补差价,而且费用比较高,我就自己一个人,买上一张火车票。上了车,才找目的地的食,宿,景。世界那么大,中国那么美,我得趁着能吃,能跑,能动,把钱花出去。明天,和意外,谁都不知道哪个先到。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不想把钱留着住医院的时候才花……


1106洁1


先举个例子吧。

我有个邻居,是个企业小老板。现任夫人比他小十几岁。此人姓王。

阿王其实二十左右就结婚生子了。早年也混得不错,开了两家食品厂。夫妇二人各管一处。但阿王有点不上正道,除了赌吃抽,还有点花心。遇到现夫人后就与原配离了婚。原配和儿子一条心,把阿王两个厂分走一个,存款住房全拿走。阿王自知理亏,只好忍气吞声,签字完事。

阿王为离婚战耗得元气大伤,名下的冷饮厂不死不活,手头只剩三四万元。但阿王就是阿王。向朋友又借了两万元,夫妇二人甩甩手,上迪拜旅游去了。回来时经上海,一朋友请他吃饭,酒桌上都是商圈里的人。听说阿王想寻找新项目,其中一人就为他出点子: 生产植脂奶油。原料无非白糖、色拉油及部分反应剂,阿王的厂房及部分设施还可改造后继续使用。阿王大喜,又在上海逗留两天,参观那家工厂。又请老板吃饭,经朋友搓合,商定了有关合作事宜…

两年后,阿王竟年效益上百万。

这植脂奶油便是反式脂肪酸。

近年来,虽然媒体时有诟病,但阿王的反式脂肪酸仍在日夜生产,从未停止。

不得不承认,当老板的就是与常人不同。他能从低谷中再次振作起来,不仅有顽强的求生意识,敏锐的嗅觉意识,还有冒险意识,超前意识。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而这一切,是他从再普通不过的一次旅游开的。

至于现今那些钱包瘪瘪,热衷于“穷游"的一族,我认为也很好呀!起码心态是杠杠的,只要别闹出丢人现眼的岔子来就好。

生活,其实就是活的一种心态。不需攀比,不需赌气,更不能丧气。只要不背离公序良俗,融碰法律底线,你想咋活就咋活。有时心境不好,出去旅游一番,兜一圏,散散心中闷气,倒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阿祥文事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有人喜欢旅行看世界,平常省吃俭用去旅行,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所以只要自己开心,怎么选择生活的方式都是应该的。

就像我也是如此。曾经大三那年,存了大半年的生活费,加上自己兼职打工赚的钱,等到毕业了,立马背上背包,买上去云南昆明的机票,开开心心的去旅行了。怀揣四千多块钱,提前做好各种攻略,定好住宿,规划行程。等到达昆明机场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新鲜空气让我那颗悸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下了飞机,坐上去云南大理的火车,兴奋地左顾右盼,仿佛这是个全新的世界。

在大理住进了民俗,认识了好多个也是毕业旅行的小伙伴,然后一起结伴而行。在大理古城里肆意的大步行走,看尼泊尔流浪归来的行者贩卖旅行归来的物品;看流浪歌手弹奏着自己的青春岁月;看画画技术高超的小姐姐聚精会神的做着画,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

每天晚上一群小伙伴在天台吃着烧烤喝着酒,各自说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旁人也在静静的听,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逸。

一个星期后,我和两个四川的小姐姐结伴而行,继续前往丽江,去探寻艳遇之都。一路欢声笑语,嬉戏打闹,天天都那么的快乐。

在丽江发现各式精致的小店,每个转角都会有足够的惊喜。

晚上就去酒吧街点上一打啤酒,听着耳边的电音边喝酒边聊天,不亦乐乎。五天后,前往最后一站--泸沽湖。这是一个处在高山上的湖泊,路程非常的曲折,当时只有山路可以走,然后我们当时没钱嘛,就一路搭乘别人的顺风车【简称驴友】,然后搭到深山里的半山腰,就没车了,大半夜的,我们没办法就随便找了家当地居民的家,敲开门问能不能借宿,我们用劳动作为报酬。

PS:我们也是胆子大,就不怕遇到危险,大半夜在深山里敢住进别人的家里。

第二天醒来,帮借宿的人家做好早饭,就上路了,继续做顺风车。

经历过千辛万苦,下午时刻才到了泸沽湖。当时就被这种摄魂的蓝所勾引住了。长那么大,真没见过有那么碧蓝的湖水。

然后就边走边玩,知道了摩梭族还有‘走婚’这种婚姻制度,并亲身体验了一番,非常的好玩,开阔了眼界。晚上还参加了篝火晚会,一群人围着篝唱唱跳跳,非常的快乐。


因此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并自己创造机会去实现的,且乐在其中的事,都是值得称赞的,他们懂得了怎么生活,而不是单单只会生存,也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爱好旅行的绅士


挺好的。毎个人志趣不同,能按自己意愿生活很幸福,掌握好度就行。

年轻时,父母不要我的钱(家境不错),我每月拿到工资就往办公桌带锁抽屉底铺的报纸下一塞,要花就抽一张。因为我对穿衣打扮没什么兴趣,也不逛夜店,或成天出去吃吃喝喝,所以花费不多。每隔半年,把报纸下的钱拿岀来点一下,钱多就走得远,钱少就走的近,全部花光。

直到27岁结婚没往银行存过一分钱,婚后开始有计划存一点钱,但每年仍出游,旅行成为正常生活一部分。31岁有孩子后,计划性更强些而已。早年想去南极,但要40万,超出承受能力,于是不再想。到20万时觉得努力一下可以接受,就开始做体能准备,结果很快降到10多万,于是果断拿下。

我从未用过名牌包包,基本不穿名牌(对户外用品略微在意品牌),不用化妆品。生活也不派场。只把钱花在喜欢的事上,因此很惬意。


巫婆167155571


我们老两口就是属于穷游的,不管那种方式,自己开心就好,每个人能出去的时间段不一样,各有各的目的,我老公身体一直不好,人家都是三高,他是四高(外加尿酸高),爱头痛几十年了,每天吃去痛片,多的时候一天吃两次。去年一次必需出去的经历,叫我们真是茅塞顿开。到现在跑了有2万多公里了,特别是这次出来,现在有18天了,就吃了两次,腿酸困的毛病也基本没有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为啥要把钱花在医院,不自我消费呢。我们是自驾,吃饭自己做,睡觉在车上。特色小吃还是要吃的。一切都是量力而行。成年人谁也不会做掉地的事。个人意见,不当的地方请海涵。感恩不尽!


心如莲花自在开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定的发言权吧!首先我不会看不起节约钱穷游的那一种人,因为我就是平时比较节约的人,也是靠节约走向了自由旅行之路!

对省钱旅行的人,我是比较尊敬的,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条件,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精神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而省钱捐资助学,修桥修路,是履行社会责任,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不管干什么事情,不一定非得“主旋律”,省钱去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儿,这也是相当不错的呀!

只是,不管是在家中,还是行走在路上,都必须要面对钱的问题,富游也好,穷游也罢,终归是需要金钱作为支撑的!虽然穷游需要的资金相对少一点!

目前的条件下,我们解决旅行的资金就是靠节约。平时生活中,吃穿用度、人情世故,都要量入为出,都需要去计划。虽然谈不上多抠门,但的确也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比如衣服,我们不会冲动,不会看上了就买,每每看到橱窗的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是想买啊!这个时候就告诉自己,缓一缓,缓一缓,这是刚需吗?我真的需要这件衣服吗?别人换大房子,我住着20年前的老楼房,看着别人,美美的搬进新居,偶尔也有冲动,仔细一想,算了吧;看见同事换SUV,新车往眼前一开,的确是大气漂亮,又仔细一想,那也不适合我们,SUV太小了,怎么睡觉呀!实际上,普通工薪阶层,每月也就挣4000来块钱,如果开SUV出去,吃饭、住店、高速、门票、零花,即使是非旅游黄金周一天都要花六七百块,我以前也有一台小车,所以费用方面我很清楚,我们一家开车出去,国庆玩一周,就是五六千,更不要说开车出去玩一个多月,玩40多天,花费更不得了,我们每天挣130多块钱,那样的话旅行将无以为继!!于是我一边真心赞美同事的车漂亮(这车的确是漂亮,设计的好啊)一边又看了看自己的车,并从告诉自己:我的车也不错,能睡觉能做饭,方便呀!这就是我的豪华车啊!

说实话,在收入总量不变且有限的情况下,平时和路途的吃穿都可以很简单,钱要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消费,比如加油和保险,其实我们行走在路上,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肚子不怎么饿,有时候没感觉到饿!在家中却不是这样,肚子饿的快,吃的也多!当然,如果经济上确实宽裕了,可以吃好,穿好一点,也没有必要每天都睡在车里。因为有了目标,所以节约也就有了强大动力,心态也越来越平衡,我们一般不会简单的去和别人比房比车,(当然啦,我也不是说别人换房换车,就说和别人去比,反正我不会和别人去比,最多是羡慕)正所谓,你买你的SUV,我用我的面包车。因为:

那不是车,那是生活!

不求人生多么辉煌,求也白求,辉煌的能有几人?

但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努力可以做到。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愿望和梦想,侣行,走遍中国,一直是我们长久的夙愿,无奈人生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工作、家庭、亲情又都是如此的至关重要!

然而兢兢业业的工作,虽衣食无忧,但也未曾有丰足的余钱。尽管囊中羞涩,但还是要去实现环游中国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放下包袱,想通了,勇敢的走出去,你会发现出去走走是那么的美好!2003年,我和媳妇儿开始了自由之旅,去九寨沟,那圣洁的雪山,高耸入云天的松树,翡翠般的河流……给我俩深深的震撼!原来自己想要的竟然那么美妙,放下生活中不能放下的也没那么难,说走就走,随遇而安的心性真心不错!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点时间,就会出去溜达溜达!平时欣赏家乡的山山水水,放假就去看看祖国的大千不同!

每年我们花在旅行上的钱,大概是3万,是实实在在花在了旅行上面,保险占的比重不大,买的150万的第三责任险,总共2000多,每年保养车子大概500来块钱。到现在为止,吃过一次罚单,平时开车都开得比较细心,我们想啊,尽量少罚点款,少扣点分,一是旅途心情好,二是,与其被罚款,不如用这个钱,买上几箱各种水果放在车上,随便吃,这多好!最关键的是,罚款扣分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果出了交通事故,那可不得了,那就不仅仅是钱的事儿了!总而言之,目前的费用我们还可控,还可以接受!

只是以后孩子上中学了,每年要花个几万块钱,到时候就没这么多余钱。这个怎么办呢?初步的考虑是,把旅行由一年两次改成一年一次,平时呢也在家里呆着,一年大概花1万块钱,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还有一个想法,出去搞一点第二职业……实际上最近也有人找我,他们表示也可以给我提供点赞助,条件是要按照他们的意志去跑!考虑良久,拒绝了,原因是这样自己的一家人的生活就太透明了,并且自己失去了自由!那样的话,与我自由行的初衷就相背离了!

有收入最好,没收入拉倒!这种玩法的人本来就是从心而动,自由自在!

实际上,每一次旅行归来,包里少了1万来块钱,想想也还是有点心疼!毕竟咱们普通农村职工,挣点钱也不容易,那万把块钱,说白了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不过,当你回过头去,看看自己写的游记,看看孩子和孩子妈妈的游记,再看看旅途的照片中孩子真实的笑脸,值了!!当然,偶尔也想过,还是攒点钱吧!毕竟,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增长,不仅仅是成就感,更是安全感!

算了,不说这些无奈的事情了!还是回到正题上吧!

每每行走在路上,像唐僧肉一样被坑被宰,心痛啊!当然,更多的是美好,感受到各地村民的淳朴和善良,那种感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就好比那晚在深山农家吃的那一碗豆花饭,豆花是他自家地里产的石墨豆花,面条是自家麦子的手擀面,那面爽滑的呦……,在80岁老婆婆家吃的那一碗蒜苗炒豆腐,那清香扑面而来,那是来自农村最真实的味道!从西藏归来,台湾行者给我们拍的那一张,全家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张全家福,我坚定的认为:值了,这条路没错!!!

一车游走于天地间,动情于鸟鸣虫吟,发呆于大漠孤烟直,流连于明月松间照,是何等的快乐!至于钱花完了,又去挣呗!平时又努力去积攒出去的力量呗!

总之一句话,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与爸妈看世界


个人要求不同,我是不会存钱旅游的,我的消费层次是这样的,一要保证吃的健康,四季时令果蔬且营养,绝不对付。二是穿的,卧具,窗帘,材质百分之九十是纯棉纯麻纯毛和丝织品,不用化纤品。不穿大名牌衣不拎大名牌包(自己不会买朋友送除外),住一般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通风采光都很好,宽敞明亮就很好,不用太大也不用高档小区电梯房,自己爬楼梯还锻炼身体呢,行就更简单了,公交车地铁步行交替使用,挺好的,非常满足,而且我每天晚上还要跑步半小时,不打麻将不跳广场舞,空闲时间上上网看看书在看看电视挺充实的,剩下的钱就放在余额宝里,绝不会有意存钱,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旅游只能凭一时兴起,说走就走


学66224851596


我是退休老人,退休以前需要在事业上拼搏,要照顾家庭孩子。现在,卸下了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想出去看看名山大川,体会各地的民俗风情,尝尝当地的风土小吃。陶冶性情,开拓眼界。先是跟旅行团,旅行团都是蜻蜓点水般的到核心景点停留下,拍拍照片,排队上个厕所。住处距离中心位置很远。即使给你一天自由安排时间,交通也很不方便。很少接触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现在我都是自由行,自己安排行程,预订住宿。控制成本,量入为出,住宿一般以民宿青旅为主,自己做饭,利用公共交通,费用比旅行社便宜。早上还可以睡到自然醒,深度游玩每个城市和乡镇,有充分的时间参观博物馆。不但增加了历史地理知识,还强化了外语口语。收获满满。


用户1427709372880


每个人都各有一套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和追求,无可厚非,只能说侧重点不同。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工薪族,爱旅游,每个月都会存一笔小钱,一年两趟旅游,当然都不是贵的那种,我曾取笑她说:走马观花似的,五天的旅游,四个城市,你那旅游啊?充其量叫路过。可她依然乐此不疲。还有一个朋友,明显高大上了一些,喜欢听音乐,对音质要求非常苛刻,一副森海塞尔耳机8000块钱,她一个半月的工资,不过那音质确实无敌。我现在能理解他们,生活侧重点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