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為什麼崇尚道教?

明朝一書生


宋推崇道教,自然會對於宋廷有所影響,當時的道教是歸屬禮部所屬的祠部管理,道門教務上設道錄院管理,正副道正、都道正掌管道務。並且開始廣建宮觀,宮觀又分御前宮觀、普通宮觀,御前宮觀供奉先帝先後遺像、御書,普通宮觀供奉道門仙師。

徽宗在大觀元年二月規定:"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在尼上。宮觀從前所負擔的苛捐雜稅一概免除,道士與地方官以客禮相見。相反又把佛教指斥為金狄之教,並在大觀四年正月規定士庶拜僧者,論以大不恭。徽宗親政期間,大量增置宮觀,並將大批佛寺改為道觀,以致宮觀遍天下。徽宗還採納道士建議,在崇寧三年和政和七年兩次鑄造九鼎,正如《宋史·樂志序》指出,徽宗之所以"銳意製作\

Sylar弈


宋徽宗為什麼崇尚道教。

宋徽宗之所以崇尚道教,這就得歸功於一個道士的功勞,他就是道士林靈素,自從林靈素入宮,妖言惑眾,把個宋徽宗哄得團團轉,挖空心思向徽宗兜售他的下凡理論,說皇帝是天上的太子爺,號稱長生大帝君,他對徽宗言道,陛下乃九重神霄位列仙班的神仙,若是一心向道,加上他的點化,很快徽宗就能重回仙界了,徽宗受林靈素蠱惑言語,很是讚賞,下令正是皈依道教,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對林頂禮膜拜,尊為國師。

宋徽宗崇尚道教已經到了迷戀的程度了,並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幻想著自己長生不老,有朝一日能修道成仙飛天,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他是宋朝歷史上第二個痴迷道教的皇帝,遠遠超出他的祖先宋真宗。放著皇位不做,卻要做狗屁教主道君。我想也只有宋徽宗這個奇葩皇帝才做的出來這種事。正是因為他把大部分經歷都放到這些荒唐之事上面,荒廢國事,才造就了他的滅亡。


王潤璞


宋徽宗趙佶,一個不稱職的皇帝,卻是一名優秀的藝術家。他生平有三大嗜好:一是女色,二是藝術,三是道教。三者是權貴人家的消遣和娛樂。宋徽宗崇尚道教,不惜耗費巨資在各地興建道觀,擴充道士名額,設置道階、道官、道職、道學等。而北宋經濟的富裕給宋徽宗的瀟灑任性提供了經濟基礎。


在世俗的眼光裡,皇帝是人間所能達到的最高稱號,已經表示著最高的等級。而在身為皇帝的人看來,卻未必真的滿足。所以宋徽宗稱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代表君權神授,這是上天的旨意,讓我當皇帝,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利於統治百姓。


唐朝皇帝姓李,恰巧老子名李耳,所以宣稱李姓皇族是太上老君後人,唐明皇尊太上老君為聖祖玄元皇帝,崇尚道教。宋朝仰慕大唐盛世,許多制度沿用開元盛世的制度,能歌善舞、風流倜儻的唐明皇是宋徽宗的偶像。所以宋徽宗也比較崇信道教。


小笨熊060


作為參與中國文化建設者來說,這個問題很正常。我國的文化基本都是基於道教而發展的。如果說老子是道家思想領路人,那道教也只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就如《易經》文化也有分支。所以說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師祖,又是道教發展源泉。作為宋代皇帝,追求道教最高理想也是情有可原。秦始皇不就是為了長生,而做了很多到現代我們都無法理解的事嗎?他十幾歲就開始給自己建設地下行宮,其實他也明白,長生不老只是傳說,不可能實現的。那怎麼辦,得找一個心靈安放的基地。秦始皇就只好把他安放到地下行宮,這似乎也是道教的思想呀!在人間征服四方,在地下一樣做皇。玉皇大帝的原型應該是李世民,也就是到宋朝才算成型。這就是文化發展的產物,文化會慢慢積累,慢慢沉澱。

如有不同的評論分析,請關注我在下方留言,我們共同來討論分析。


情繫古典



宋朝時期,舉國上下崇尚道教。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海外有仙山,可覓長生不老方;二是為了鞏固統治,轉移民眾對上層的種種不滿,宋徽宗因家族原因自也崇尚道教。其實,與其說趙佶是被俘的皇帝、倒不如說他是一個頗有造詣的藝術家。


他的繪畫才能,堪稱一絕;在書法上也自創了瘦金體,學術上獨樹一幟。雖然說在藝術成就上堪和南唐後主李煜相媲美,*唯不能為君耳*。


溯路之行2


稍微展開一下話題,從宋真宗趙恆說起。《宋史》記載,趙恆“深以澶淵之盟為辱,常怏怏不樂。”主和派代表、北宋“五鬼”之一的王欽若猜度真宗厭兵,乘機進言,唆使皇帝封禪崇道。王欽若說:“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宋真宗深以為然,大中祥符初年,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宋史》這樣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正月,乙丑,帝謂群臣曰:“去冬十一月庚寅,夜將半,朕方就寢,忽室中光曜,見神人星冠絳衣,告曰:‘來月,宜於正殿,建黃籙道場一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對,已復無見,自十二月朔,即齋戒於朝元殿,建道場以佇神貺。”

皇帝的話剛落音,皇城司就來奏報,說“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令中使視之,帛長二丈許,緘物如書卷,纏以青縷,封處隱隱有字,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天書上說,皇帝能夠以至孝至道治世,可以永遠延續大宋江山。

宋真宗搞的這一套完全是自欺欺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當龍圖閣待制孫奭質疑真宗“以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宋史》用了三個字揭露了宋真宗的內心深處的無奈——“帝默然”。

宋真宗原本是一個不錯的皇帝,早期任用寇準等賢臣,勤於政事,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工商業,開創了“鹹平之治”。在宗教政策方面,也是尊崇祖制,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詔令翰林學士楊億、知制誥李維等人修訂校正《傳燈錄》,次年刻板印刷,這就是後來的佛教經典《五燈會元》。

但是,澶淵之盟後,宋真宗因王欽若的挑唆,深以澶淵之盟為恥辱,意志消沉而尋找精神寄託,轉移民眾注意力,消除社會矛盾。從此,北宋由敬道崇佛慢慢向崇道抑佛轉變,“儒道佛”並存的局面被打破,道教逐漸變成了國教。

這也是北宋開創者趙匡胤留下的歷史問題,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宋太祖採取了“先易後難”的策略。當南方平定後,再也沒有能力解決燕雲問題,北方少數民族日益壯大,對北宋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一代賢明的君主宋真宗也因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不得不假借天書、封禪崇道來麻痺意志。

到了宋徽宗時期,遼國逐漸式微,金國崛起,加劇了對北宋的入侵,北方少數民族矛盾達到了有宋以來的巔峰。宋徽宗於是效仿先人,“以神道設教”來轉移矛盾,麻痺自己。宋徽宗變本加厲的崇尚道教,壓制佛教,道教在宋徽宗一朝成為大宋的“國教”。

《宋史》記載了宋徽宗崇道抑佛的諸多“優秀事蹟”。

大肆修建道觀。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在京城汴梁建長生宮,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在陳橋驛建顯烈觀。此後又相繼建玉清和陽宮、葆真觀、上清玉籙宮。等等。給玉皇大帝上封號後,下令全國的天寧觀改名為“玉清神霄宮”。

自假天命。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自稱天神青華帝君降臨宣和殿,還夢見太上老君命他興旺道教。並謊稱自己是“神霄玉清王”下凡,近臣及寵妃也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輔佐自己的。這年四月,授意道錄院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

建立道學制度。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設置道家品階。設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設立道學制度,學道修道之人可入州縣道學教養,每年考試道家經典,中試者分別授予品級。當時的品級大致有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志士等等。

優寵道士。被宋徽宗優寵的道士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林靈素。此人吹捧宋徽宗是上帝的長子,號“長生大帝君”。又將蔡京、童貫、王黼等列入仙班,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宋徽宗則封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先生”,賜金牌,非時宣召入內,徒弟二萬餘人因他而錦衣玉食,可謂雞犬升天。

編修道史。以道教歷史為主線修史。重和元年,採納蔡京的建議,按照道教的發展線索和故事修史,自東漢起至五代統為《道史》,北宋朝為《道典》。

崇道抑佛。北宋以來,敬道崇佛,宋徽宗為了興盛道教,開始壓制佛教。重和元年,下令將佛教中詆譭道教、儒教的經書盡行焚燬。除此之外,下詔女道士位居僧尼之上,嚴禁士族、庶民拜僧人為師。重和二年,令佛教納入道教,將佛陀(釋迦摩尼)改為大覺金仙。羅漢、菩薩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宋徽宗這一系列弘道抑佛措施激發了社會矛盾和宗教矛盾,招致朝野反對,宣和二年,不得不做出妥協,恢復了一些佛教規制,“復寺院額,復德士為僧”。

宋徽宗如此崇尚道教,迷信程度遠遠超過宋真宗。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一下幾點:

其一,北宋祖制限制佛教發展。唐代李世民以老子為祖宗,崇尚道教,五代則佛教盛行。趙匡胤鑑於當時的社會矛盾,採取了尊道崇佛的宗教政策,“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宗教局面維持了相當長的時期,也保持了社會的穩定。但是,宋太祖對佛教也採取了廢除了各路州府寺院等限制政策。宋真宗時期,限制佛教逐漸制度化。北宋對佛教的限制在宋徽宗時期,達到了極致。

其二,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臣僚上奏:“天下僧尼比之舊額,約增十倍,不啻數十萬人。”大量的民眾因生活所迫或者不堪亂世,紛紛遁入佛門。這樣龐大的教眾,無疑對北宋政教合一的體制是一種衝擊和威脅。而且,北方少遼金窺視大宋,在寺院安插耳目,刺探情報。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詔代州五臺山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時雄州言契丹遣蔚、應、武、朔等州人來五臺山出家,以探刺邊事,故條約之。”宋徽宗變本加厲的限制佛教,也是基於這種憂慮。

其三,效仿宋真宗。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代皇帝,算得上是一位建功立業的賢名君主。他的崇道是從澶淵之盟開始的。澶淵之盟雖然在宋真宗心中是奇恥大辱,但客觀上為大宋贏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太平。宋徽宗認為這是崇道所致,大宋需要上天的庇佑,要依靠天神來抵禦外來侵略,延續大宋國祚。

宋徽宗效仿宋真宗,利用道教充分宣揚“君權神授”思想理念,樹立自己皇帝的權威。所以,他自稱是“神霄玉清王”下凡,是“教主道德真君”。以此壓制朝廷新舊兩黨遺留下來的分化局面,解決因搜刮民眾所造成的揭竿四起的社會矛盾,弱化外族入侵給統治帶來的嚴重危機感。

其四,妄想無為而治。真宗時期,重用賢臣,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寇準等人輔政,天下風調雨順。宋真宗閒暇之時制文研墨,藝術上頗有造詣。宋徽宗缺乏做皇帝的才能,但其藝術才華遠超宋真宗。道士迎合宋徽宗,極力宣揚君權神授和養生術。宋徽宗投桃報李,給予道士很高的待遇和特殊的權力,讓道士參政,建立道學制度,朝政更加腐敗。這樣的無為而治,與宋真宗相去甚遠。瘋狂的崇尚道教,把自己當做一個清閒之人,在書畫藝術方面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宋徽宗聽琴圖》中,“道君皇帝”那副清淨修為的境界確實高妙。但卻不能粉飾太平,北宋王朝還是沒能在神道的庇佑下苟延殘喘。

宋徽宗崇道抑佛不僅沒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反而激化了宗教矛盾,導致朝政更加腐敗,社會矛盾逐漸升級。妄圖藉助神的力量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結果,弱化了國防力量,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後記】悟空問答的答案不能太長,也不能太一本正經。本文簡要回答,很多問題只能蜻蜓點水而掛一漏萬了,這也是讀《水滸傳》時翻看《宋史》的一點體會而已。《水滸傳》通篇講“道”,如果瞭解了北宋時期的宗教政策,對於讀懂《水滸傳》大有幫助,至少不會停留在“梁山造反、招安”這個層面上。


綠野萍蹤01



俠隱世界


本身多才多藝,感受道教文化,故推崇道教。


落拓不羈28374


因為宋徽宗是中國人


中華道統


因為他相信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