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背影:朱自清

永遠的背影:朱自清

這裡曾經是一個車站,在過去的百年裡,它迎送過無數南來北往的人。90多年前,一位老父親在這裡送兒子,拳拳之心,只留下了一個背影。一位年輕的兒子,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名篇《背影》,溫暖了幾代中國人。

永遠的背影:朱自清

這位年輕的兒子,就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取自“腹有詩書氣自華”,寓意著父親希望兒子長大後能詩書傳家,學有所成。六歲時,朱自清隨做官的父親遷到古城揚州,在這裡,他生活了十年,從此揚州就成了他永遠的魂牽夢縈之地。

兒時的朱自清,是在父親嚴厲的目光中長大的,常是吃了晚飯,父親一邊喝酒,一邊吟著朱自清的作文,若是看到評語不好,就會忍不住斥責,一把把卷子扔進爐膛,看到老師的評價高,父親就點頭喝酒,順手還獎給兒子幾粒花生米,在詩書世家長大的朱自清,逐漸養成“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朱自清從小就愛讀書,在上中學時,他把每個月的一塊錢的零花錢,大都花在了書店裡,而且還常常欠賬。在家鄉的書店裡,他讀到了一本《佛學易解》的書,引發了他對哲學的興趣。

1916年,朱自清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第二年,轉入北大哲學系,他的名字朱自清,也是在這一年改的。

“自清”典出《楚辭•卜(bǔ)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意在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

胖胖的壯壯的,個子不高卻很結實,不大喜歡說話,是朱自清留給同學的印象。那時的他整天埋頭苦讀。冬天裡,他只有一床棉被,為禦寒,他將被子的一端捆住,做成了個大口袋,鑽進大口袋裡縮成一團,宛如一隻大蝦。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南下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在昆明生活期間,由於生活貧困、飲食惡劣,加上長期拼命地工作,朱自清患了嚴重的胃病,常常嘔吐,40歲的人已是頭髮見白,像個老人一樣。

1942年冬天,昆明天氣異常寒冷,朱自清的舊皮袍已經破的不能穿了,“他又做不起棉袍,便趁龍口村的‘街子’天,買了一件趕牲口人披的便宜的氈披風,睡覺時當褥子披著,仍舊不斷地著書,寫文章。”

1948年,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朱自清教授此時已患有嚴重的胃病,而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一生勤奮創作,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兩百多萬字,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juàn)沉鬱,許多篇目成為千古絕唱。

朱自清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為人、樸實為文的品格,卻永遠為後人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