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朱自清的《背影》歷來讚譽不衰,很多年來被選入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中,無須饒舌。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開篇就說了:“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作品所寫的,無非是在車站送別的所見所感,關注的重點在於父親的背影,說白了也是極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麼,朱自清究竟是怎樣塑造“背影”的呢?《背影》一文,究竟好在哪裡?

總體上看,《背影》是非常乾淨透徹的,有一種簡約之美。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清晰的故事勾畫

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主題正是父親的背影。父親的背影應該是很常見的,因為日常生活中作者處於父親身後的境遇應該是很多的,但給朱自清留下深刻印象的,偏偏是父親在車站時的背影。而通過背影,作者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而在車站送別之前與之後的故事,全是為之服務的。因為作者重點寫的是讓他難以忘懷的“背影”,他必須交代清楚不可。

故事從一開始就交代地清楚又不拖泥帶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在北京讀書的朱自清奔喪回到徐州,得以與父親相見。

喪事處理完後,父親要去南京謀事,而朱自清要回北京,因此兩人相伴同行到了南京。父子二人到南京以後,被朋友約著遊逛勾留了一日,到第二天渡江到車站,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這一天多的時間裡,應該發生了不少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

因為這一天半發生的事情與“背影”無關,只作概括性描述即可。

接著寫進車站了,筆墨也開始多了起來。寫父親照看行李、同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並揀了靠車門的位置、囑“我”照顧好自己並跟茶房也打了照面。所有的離別前的程序似乎已經過了一遍,於是朱自清說:“爸爸,你走吧。”

而父親卻想再買幾個橘子。隨後,在朱自清眼中,就出現了那個“名場面”。(關於這個“名場面”,詳情見下節動作分析。)

在文章最後,父子二人或忙生計、或忙學業,終不能相聚,即便來信,父親的話也非常少,因為肩膀疼,由此觸發了兩年前朱自清在車站所見所感,記憶最深的卻是那個“背影”。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傳神的動作描寫

朱自清是想借背影表現父愛,作為描述性的背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父親轉身買橘子,穿過人海與障礙;一次,是父親從兒子車上下來,消失在人群中。

以前一次的背影描寫地最為詳細,“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蹣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向左微傾”從這一些列動作可以看出,父親並非是個“超級英雄”,做這些事其實頗有難度。

即便是買橘子回來,動作描寫依然可以看出父親的吃力:“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但他還是很快完成了這些動作,一連串的動作卻顯得節奏很快。

因為在父親心中,二十歲的朱自清還是小孩子,還是需要他事無鉅細地照顧。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實寫,唯獨“撲撲衣上的泥土”後面緊跟著“心裡很輕鬆似的”是虛寫。說明父親是心甘情願地做看起來有難度的“任務”。

(注:實寫為實實在在地描述事實,虛寫是帶有一些想象、推測成分的。)

這也就和前面提到的父親最終不放心讓茶房送兒子到車站,“我”去買票父親照看行李並和腳伕講價錢,囑託車上的茶房關照兒子等行為保持了一致性。

聯繫此前種種,朱自清才有感慨:無論怎樣,終歸是父親考慮地周到,做地周到。由此,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壓下了作者的淚腺。

朱自清寫他的感動與各種複雜情緒,也寫得非常概括,就一句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千言萬語,自不必多說。

後一次的背影寫得相對簡單,“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父親終究要離開,再怎樣想護兒子周全也不能了,消失在人群中的父親的背影,讓朱自清百感交集,卻又簡單來了一句:“我的眼淚又來了。”

沒有過多的渲染,兩次背影兩次流淚就這樣速寫式地完成了。因為,朱自清相信,這種普遍性的情感是相通的,讀者自能夠領會。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簡潔的人物語言

父親無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親的語言,除了開頭安慰兒子“天無絕人之路”與結尾處來信中用的直接引語,在送別當天,朱自清直接記下父親的話只有四處。而且同樣非常簡單。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進去吧,裡邊沒人。”

即便就送別的當天來看,父親絕不止說了這四句話,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這四句,傳達出父愛的含蓄與體貼。

父親的話其實並不少,甚至有些嘮叨。就圍繞送別這天來看:父親忙著和腳伕講價錢,而作者卻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兒子。而朱自清認為茶房只認錢跟他們交代了也是徒然,暗笑他的迂。

這些繁瑣的語言作者沒有直接表現出來,展現的是自己和父親對事的不同態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後知後覺地領會到了,父親是非常細心的,是對兒子非常擔心的,還是那個邏輯——在父親看來,已經二十歲、來往過北京兩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個小孩子。

理解了父親的嘮叨與用心之後,朱自清就很慚愧,甚至有些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真是太聰明瞭”。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見的日常生活小事,為何值得書寫?

其實,這篇散文處處透著簡約之美。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個方面,還有如:

人物設置也相當簡單,主角就是父子二人,其餘像友人、茶房、腳伕之類通通是作為背景板一樣的存在。

《背影》用語雖然簡潔,但情卻是真切的,在客觀的敘述中融入了真摯的情感,因此產生了一股暗示性的力量,使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所以,《背影》不僅是一曲父愛的讚歌,更是我輩寫作參考的模板。

在文章結尾的表述中,暗含著一個預言:父親的背影將會讓朱自清始終記憶猶新。每當想起父親,便會回憶起“背影”。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