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這一代年輕人到底行不行,內心深思「精品文章」

2018年,恰逢朱自清先生逝世七十週年,我們曾誦讀過他的《荷塘月色》,感慨於他的《背影》,如今斯人已逝,遺留下的似乎只有白紙黑字,卻不僅僅只有白紙黑字。

說起民國時期那些年輕文人,很多人都心馳神往,那是最壞的年代,卻也是最好的年代。浮現在眼前的,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年輕面孔,他們似乎永遠清秀俊雅,神采奕奕,舉手投足間透露著知識分子特有的氣節。那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至今仍在被後人津津樂道:魯迅、朱自清、梁實秋、老舍.....這其中或許有神化和濾鏡的色彩,因為時代久遠,我們隔著歷史觀望,只餘仰慕之情。反對比今天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人都忍不住翻個白眼,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目中無人的一代......種種標籤,數不勝數。

真是這樣嗎?同樣是青年人,我們這一代真的和上一代相形見絀嗎?

朱自清先生揮筆寫就了他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用文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何時,年輕人都在犯相同的毛病;無論何地,年輕人都會老去。

朱自清:這一代年輕人到底行不行,內心深思「精品文章」

青年人愛說自己是“天真的”,“純潔的”。但是看看這時代,老練的青年可真不少。老練卻只是工於自謀,到了臨大事,決大疑,似乎又見得幼稚了。青年要求進步,要求改革,自然很好,他們有的是奮鬥的力量。不過大處著眼難,小處下手易,他們的飽滿的精力也許終於只用在自己的物質的改革跟進步上;於是驕奢淫佚,無所不為,有利無義,有我無人。中年裡原也不缺少這種人,效率卻趕不上青年的大。眼光小還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漢,得過且過的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極,馬馬虎虎對付著,一點不認真。中年人這兩種也夠多的。可是青年時就染上這些習氣,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所幸青年人容易回頭,“浪子回頭金不換”,不像中年人往往將錯就錯,一直沉到底裡去。

前段時間某高校的學生因“官威”這一話題,一口氣衝上了熱搜。怎麼回事呢?說是一名學生會的同學,因為在聊天群裡問“7號要開會嗎?”,並直接圈了學生會主席的名字,結果群管理員跳了出來,質問這位同學:“學生會主席是你能這麼對待的?”,隨即便是一番痛罵。

網友們評論說:“明明是學做人的地方,偏偏學做官”。三分諷刺,七分可悲。

朱自清:這一代年輕人到底行不行,內心深思「精品文章」

現在的青年人怎麼了?明明被寄予厚望,作為新鮮血液能推翻那些沉痾舊俗,結果卻成了惡劣習氣的幫兇和維護者。這與朱自清所說的“老練”不謀而合,他們太早沾染了這個社會的習氣,讓人看不到一個青年該有的風貌。好在年輕人有一點好,那就是一張白紙,還有塗抹更改的可能

青年人容易脫胎換骨改樣子,是真可以自負之處;精力足,歲月長,前路寬,也是真可以自負之處。總之可能多。可能多倚仗就大,所以青年人狂。人說青年時候不狂,什麼時候才狂?不錯。但是這狂氣到時候也得收拾一下,不然會忘其所以的。青年人愛諷刺,冷嘲熱罵,一學就成,揮之不去;但是這隻足以取快一時,久了也會無聊起來的。青年人罵中年人逃避現實,圓通,不奮鬥,妥協,自有他們的道理。不過青年人有時候讓現實籠罩住,伸不出頭,張不開眼,只模糊的看到面前一段兒路,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年輕人也終會走向中年、老年、墳墓,也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但人這一生,不就是這種不斷撥開迷霧的過程嗎?從無知到有所知,從拒絕到妥協,有時候我們也會後悔會遺憾,如果當初不這麼想,如果當初不這麼做......

朱自清:這一代年輕人到底行不行,內心深思「精品文章」

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便是現在,那麼《論青年》的意義,也就達到了,知道自己可能會犯怎樣的錯,那就去避免;知道自己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便多看多觀察。青年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是一個人最美好最擁有可能的年華,願你不後悔也不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