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国士无双”的韩信祠堂,寥寥十字,说尽了“兵仙”韩信传奇的一生。善心的漂母救助了一位年轻人,虽然她觉得这是个只会吹牛的小伙子,但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成为了名留青史的淮阴侯。一个女人和萧何成就了韩信,另一个女人和萧何毁掉了韩信,她就是吕雉。在伯乐萧何的带领下,韩信走进了汉宫,等待他的是吕雉布下的死局。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为了后世对刘邦的最佳评价。其实,韩信之死,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假。但看过刘邦的两大难言之隐,你就不会觉得刘邦应该被单方面批判了,他有自己的苦衷。

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其一:母壮子弱,主少国疑

很不幸,历代君主在立储君时,最忌惮的两种情况,就是晚年刘邦全部的选择。其一:太子刘盈年长嫡子,名正言顺,众望所归却性格柔弱。吕雉手腕强硬,作风硬朗,立刘盈则吕雉必听政。其二:幼子刘如意机敏果敢,且母亲戚夫人只会打感情牌,没有听政之才。但刘如意尚且不满十岁,且丰沛重臣更支持太子刘盈。

这两个立储最难办的问题,却成为了刘邦唯二的选择,上天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但韩信的死和这有什么关系呢?表面来看没有,但从吕雉积极斩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的行为来看,这内部有极大的关联。

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其一,刘邦为了尽快消灭项羽的楚军,分封了许多实权异姓王,其中以韩信、彭越、英布为首。他们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手握封国军政大权,是无比渴望中央分裂的。如果刘邦百年之后,刘盈、吕雉集团会得到朝廷重臣支持,那异姓王绝对会选择支持刘如意、戚夫人集团。

症结所在,分裂而羸弱的中央,更利于异姓王的生存。所以,两方争斗,异姓王集团一定会支持更弱的一边,尽可能维持双方平衡。所以得到了朝臣支持,更占优势的吕雉集团,先后对韩信、彭越出手,他们有根本性利益冲突。

因此,韩信的死或许让刘邦感伤,但他还是选择了沉默。这个几乎和嬴政一个时代的男人,48岁由亭长身份白手起家,硬生生打下了一片天,他的一生都在征伐或者赶往征伐地的路上。汉朝建立前如此,汉朝建立后也如此,铲除英布之后,刘邦憾然离世。

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韩信等人组成的异姓王群体和中央强盛与否,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所以在这一点上,刘邦和吕雉达成默契,携手除掉了韩信、彭越和英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白马之盟就是刘邦想法最好的体现。尽管他个人偏爱戚夫人,但一家人争斗怎么都好说,刘邦最终还是亲手斩除了异姓王集团。最终,刘邦与戚夫人以楚舞方式,致敬为大爱而舍小家的无奈。

其二:匈奴强盛,内外交困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蒙恬大破匈奴,所以秦末动荡匈奴不敢南下。这符合大众的英雄情结,但对客观现实却是绝大的误会。在秦末汉初之际,草原上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在走向一统。冒顿如彗星一般崛起,先后带领匈奴覆灭东胡、楼烦、乌孙、丁零等国,北方草原第一次实现统一。

匈奴和汉王朝几乎在同步形成,南北两大集团,最终在白登山有了一次大的碰撞。事情的起因就是异姓王韩王信,勾结匈奴犯境。这其中有中央压迫的原因,但韩王信、卢绾等北境诸王先后勾结匈奴也是客观现实。当时的民族观念还未形成,边境线都是没有明确划分的,只有狭长的缓冲区。

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新兴的汉王朝在刘邦带领下,倾举国之兵发起的反击战中,在白登山受挫,甚至刘邦都是靠贿赂得以幸免的。这让汉庭开始真正正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再分裂的他们,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实现东西跨越万里的袭击。这在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每个部族都有自己活动的空间,而狭小固化的环境会使骑兵最大的速度优势,得到极大的束缚。

韩王信、卢绾等异姓王的举动,也从根本上触动了刘邦的神经。他们力量或许不强,但他们在匈奴的威压下,为了存国,而展开的合作。彻底违背了刘邦封诸王以卫边的策略,他们不再是屏障,而是匈奴的引路人。由部落到统一的匈奴,足以对北境封国进行毁灭性打击。战国时赵国可以单独吞噬楼烦,但此时北境封国只有一个匈奴,分散力量不合时宜。

刘邦鉴于这种情况,更加不再信赖异姓王。其一、在匈奴的高压下,异姓王会给他增加不小的麻烦,包括内地的诸王,一样会分散中央大量兵力制约。其二、汉初国力羸弱,此时的汉王朝与匈奴产生的文明代差并不明显,反倒是良马众多的匈奴占据全面上风。中央需要集结更多的人力、物力,对抗统一的匈奴。

别再批评刘邦鸟尽弓藏了!坐观韩信身死,刘邦有这两大难言之隐

正是这两大足以危及汉王朝统治根本的隐患,坚定了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决心。为了这个目的,建国后的刘邦也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直到平英布时中箭身死,他无奈地停下了统一的脚步。

韩信的身死无疑是凄凉的、冤屈的,但在统一草原的匈奴压迫下,汉王朝必须选择更利于凝聚国力、人心的方式维护统治。大的时代浪潮下,不论韩信、还是刘邦,都显得如此身不由己。刘邦是成为了汉高祖不假,但他未曾享受过一天真正的太平,直到征伐英布中箭离世,他遗憾的离开了历史舞台。大江淘尽英雄泪,千古风流人物,尽在经纬间!

《汉书.高帝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