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坎村 走進“四好村” 感受幸福味

房屋有序、小徑幽長、柚林如黛、鳥鳴啾啾……仲春時節,行走在華鎣市慶華鎮寶馬坎村,只見一條條鄉村小路蜿蜒曲折,一幢幢鄉村民居錯落有致,農家小院裡繁花盛開,宛如一幅迷人的鄉村美景圖。

曾經泥濘的小道,變成了平坦整潔的鄉村公路;原來破舊不堪的老房子,改建後寬敞明亮。村民們三五成群,圍坐在院壩中閒話家常;孩子們在空地上騎著玩具車,嬉戲打鬧,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寶馬坎村的新面貌,是全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開展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主要內容的“四好村”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這邊是廚房,那邊是客廳,樓上是臥室、衛生間。”提起舒適的新房,今年66歲的村民何定瓊笑得合不攏嘴。何定瓊說,他們家曾是村上的貧困戶,以前下雨天房頂漏水嚴重,房內牆體破敗,2016年被納入農村C、D級危房改造,經過修整房子煥然一新。

在寶馬坎村,像何定瓊這樣住進新房子的群眾還有很多。

近年來,該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以村容整治和改善居住環境為重點,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硬化了兩公里的入村道路,改善了交通條件,還幫助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完成“五改三建”40戶、易地扶貧搬遷4戶。

推開村民唐陽華家的房門,擺放整齊的桌椅,一應俱全的生活用品,整個房間顯得舒適溫馨。“我對這兒的居住條件很滿意,自從搬進新住所,我們每天都會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申請易地扶貧搬遷的唐陽華介紹說,隨著居住環境的有效改善,村裡亂倒垃圾、亂貼亂畫的現象少了,家家戶戶屋內整潔、房前乾淨,大家養成了愛乾淨、講衛生的好習慣。

“寶馬坎村的變化源於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定期舉行文明巡迴演講活動,培養了群眾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衛生習慣。同時,通過紮實舉辦‘星級文明戶’‘致富星’‘好公婆好兒媳’等評選,樹立典型引導,弘揚傳統美德,讓好習慣、好風氣深入人心。”寶馬坎村村黨支部書記劉陽春告訴記者,如今,村民自覺抵制好吃懶做、相互攀比等不良風氣,鄰里關係融洽,精神面貌大大提升。

去年被村委會評選為“遵紀守法戶”的村民榮繼略欣喜地告訴記者,近兩年,他開始熱衷於村內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不僅每月準時叫上鄉友們到黨群服務活動中心廣場觀看免費公益電影,還積極參加農民夜校培訓,學習農業技術和國家方針政策,讓自己的思想不落伍,能力素質得到提高。

走在充滿“新氣象、新氣息”的村莊裡,縱橫交錯的田坎把魚塘連成一片,讓水產養殖成為該村大力培育的農業產業。

羅躍明是村中最早的養魚專業戶,當時村中為了灌溉農田,修建有許多小水庫,面對這些有利條件,他開始打起了養魚的主意。2016年,羅躍明與當地村民一起承包了50畝魚塘,邊學習邊實踐,在精心管理下,效益越來越好。他們經營的魚塘不僅可供休閒垂釣,還將魚銷售到本地市場和餐館,目前魚塘年收益在50萬元左右。短短几年,羅躍明家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周圍的村民也跟著鼓起了“錢袋子”。

在寶馬坎村紅心柚基地裡,村民胡燕平正拿著砍刀砍下多餘的枝幹。這段時間,給柚子樹剪枝、除草、施肥是她必做的農活。

“我家有六七畝柚子樹,每年幾千塊的收入就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再加上我和丈夫外出務工掙的錢,家裡算是過上了小康生活。”胡燕平說,早在十多年前,為了響應退耕還林的政策,在村合作社的大力推動下,村上開始種植柚子樹,免費為村民提供樹苗,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光是我們家就栽種了200多棵,現在我們也不愁銷路,每到柚子成熟季節,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就負責將柚子包裝好,賣到重慶等周邊城市。”

除此之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寶馬坎村還結合自然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豬養殖、蔬菜種植,幫助百姓拓寬增收渠道,為村民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