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其實,歷史上日本人的個子非常矮小,平均身高1米4多點,很少超過1.5米的,早在1000年前,大批日本女人有組織地來到中國,每每遇見長得帥氣儒雅的中國男子,往往會主動自覺地請求交歡。

日本女人來中國的目的,說穿了就是為了懷孕借種,以便改良日本人種,既提高後代樣貌質量,同時又提升後代的身高,這對於提高整個日本民族的身高和相貌大有益處。

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古代的日本人,由於身高的原因,是有自卑感的,但他們也絕非一無是處,那就是具有強烈的危機感,而且非常好學,就將目光投向了鄰國中國,自唐代鑑真東渡,就開始學習中國的文明,包括日本女子主動來到中國,向中國帥氣儒雅的男子借種等。

關於日本女子來中國借種,不但民間有傳說,即便歷史上都是有記錄的,據《清波雜誌》記載:“倭國(日本)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

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武士,在日本是一個特殊階層,理論上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除了要擅長劍道、馬術、射箭等武藝,也須讀書、習漢文、練書法、做文章等,在10-19世紀的日本,一般指通曉武藝、以戰鬥為職業的軍人,具有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的信念,戰鬥意志強悍。

從網上搜索到的日本武士的老照片,軍迷們能看到不但裝束奇藝,而且身高矮小,武士的平均身高在1.5米左右,一些將軍級別的能達到1.6米,普通百姓身高尚不足1.5米。

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從當代的眼光來看,那時的日本人真的是非常矮小,所以當時某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小日本”,還是不無道理的,最主要的就是因為身材矮小的原因。

從二戰期間,日軍按身高來劃分軍人等級,可以明顯看出來,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確實十分矮小,身高超過1.5米且各項指標優秀的人被評為甲種兵;身高超過1.5米且大部分指標良好的人屬於乙種兵;身高在1.45到1.5米之間但身體素質一般的人屬於丙種兵;身高低於1.45米並有精神異常的人屬於丁種兵;那些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則被歸類為戊種,屬於最低賤的人,當兵都沒人要。

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據李宗仁將軍在回憶錄中提到,抗戰時的日軍,平均身高尚不足1.6米,遠低於中國軍隊,但其戰鬥力卻十分強悍。

日軍的兇猛和殘忍是所有與其作戰的部隊的共識,就連武器裝備遠勝日軍的美軍,戰時都吃足了日軍的苦頭,為減少登陸日本本土時美軍士兵的戰損,美軍毫不猶豫地就朝日本本土扔了兩顆原子彈。

戰前1.5米,戰後1.7米,日本人長高快


戰後日本人身材長高,顯然得益於美國人的佔領,既有日本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居住環境的改善,生活條件的提高,肉類、蛋白質、脂肪、疏菜攝入量增加,營養的全面改善,以及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提高和體育的普及等因素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毋庸置疑,數十萬美軍佔領日本以後,使得日本人有了和西方外來民族在基因上的廣泛交流,美國大兵成了日本女人的搶手貨,甚至就連黑人士兵都有人要,日本電影《人性的證明》中,美國黑人士兵和日本美女就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日本人普遍長高了,男子達到了1.7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