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自古帝王多無情,大多數開國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和後代江山的穩定,為上者會對一些開國功臣進行清洗和剝奪,劉邦也是如此。對於出生於戰國,見證了秦之一統的劉邦來說,異姓王國的存在是劉姓江山的一大隱患,有周朝前車在前,若是不想步周朝的後塵唯有提前消滅這些威脅。漢初幾位異姓王在這種背景下盡皆被殺,身死國除,逃此大難者寥寥可數,趙王張耳就是其一。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張耳(公元前264-前202年)

張耳,魏國大梁(魏國國都今開封市西北)人,曾做過信陵君(魏公子無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門客。張耳在信陵君府上做了幾年門客,信陵君死後張耳也隨即離去,之後又輾轉來到外黃縣。

張耳在外黃娶了一位有錢人家的貌美女子,有意思的是這名女子之前有一位丈夫,但這是一個唯唯諾諾、碌碌無為的男人,女方不滿意然後就甩開丈夫跑了,來到父親門客這邊。這門客知道女子的心思,她是想找一位心有志向、有上進心的夫君,就把逃居外黃的張耳介紹給這名女子。對於這個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女方也比較滿意,就改嫁於張耳。

在這裡筆者有必要說明一下,其實在戰國時期民風還是比較開放的,女子改嫁和再嫁不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女性趨於保守有守節、失節之說是在宋代程朱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元明是如此,清朝最甚。

言歸正傳,張耳在妻子孃家宗族的支持下得以出任外黃縣令,張耳延續信陵君的遺風,廣結交友,招納了許多賓客。這時,有個相當重要的人物也來到此地,劉邦還未發跡時為人任俠對信陵君很是仰慕(見《魏公子列傳》),可等他有能力遠遊時信陵君已經故去,恰逢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招納門客多有賢名,所以前往外黃。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戰國末年

史記中記載劉邦曾數次來到外黃與張耳結交伴遊,前後居住達數月之久,後因張耳出事,兩人才斷了聯繫。

在秦一統天下後,或許是對魏國一些比較有名的人物不太放心,對張耳和同為大梁人的陳餘(yú,同餘)以重金懸賞,捉拿此二人,二人得知此事,改名換姓慌忙逃往陳縣。由於兩人沒有經濟基礎只能做起看守里門的小卒在陳縣落了腳,同為天涯淪落人,兩人關係日久愈好。

秦國對張陳二人的緝拿一直不曾停下,二人在陳縣也是活的戰戰兢兢,直到陳勝起義,兵至陳縣,兩人才擺脫不堪的處境。張耳陳餘面見陳勝,陳勝早聞兩人之名,相見之下更是對二人欣賞不已。陳勝攻入陳縣時兵力已有幾萬人,陳縣的一些豪強父老就向陳勝進言讓陳勝自立為王。

而此時的張陳二人卻給出不同意見,建議陳勝“緩稱王”,讓其不要做這個出頭鳥,聯繫六國諸侯後裔一起起事,這樣既有了外援分擔來自秦國的壓力讓自己有發展的時間精力,六國後裔若是成事得以復國也還得感激你,如此這般霸業可成。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秦末農民起義

可是陳勝卻不理會這個建議,還是選擇在陳縣自立稱王,張耳陳餘得知此結果,知道陳勝不是明主,心中便有了其他想法。陳勝起兵目的是推翻秦朝,向西入關攻入咸陽是陳勝的行軍方向,無暇北顧,所以二人便向陳勝進言讓其分派一支軍隊由熟悉趙地的陳餘引領攻打黃河以北的地域。陳勝便以自己的好友陳縣人武臣為將,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撥兵三千向北攻取趙地。

秦之一統不久,又行暴政,陳勝起義後響應者無數。武臣一行人入趙地,當地人紛紛投效,隊伍不斷壯大增至幾萬人,佔領趙地十餘城。之後採用了范陽人蒯通招降的計策,又有三十餘城不戰而降。此時張陳二人對陳勝不聽從他們的建議不滿,也怨恨陳勝不重用他們,就向武臣陳述利害勸其自立,武臣權衡之下便在邯鄲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張耳影視形象

生逢亂世,人命如草芥,就連趙王武臣也是朝不保夕。武臣部將李良奉命攻打太原時遇秦軍堵截就回邯鄲請求派兵增援,途中路遇趙王的姐姐,排場很大李良以為是趙王自是畢恭畢敬的伏在路旁,不曾想這是趙王的姐姐宴飲歸來,醉的不省人事,自然是沒有回禮,只是隨行的軍官扶起李良,車隊大搖大擺的走了。

李良得此羞辱怒不可遏,加之之前收到秦軍勸降的書信,於是決心反叛,追上車隊殺了趙王姐姐,率軍攻往邯鄲,得知大軍前來邯鄲城內生了內變,竟把武臣、邵騷都殺了。

張耳陳餘二人因得到耳目的消息,所以逃了出來。武臣既死,陳餘只好收攏軍隊,殘餘的軍隊倒是還有幾萬人。於此間何去何從二人也沒有好的想法,二人投靠別人也沒有好的去處,自立吧也沒有根基。門客中有人就提出了建議,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人為王,借重趙國後裔的名望安撫趙地,打牢根基,於是二人便找來了一個叫趙歇的原趙國貴族,擁立他為趙王,以信都為都城。

趙王已死,李良本想自立,卻又冒出了趙歇,李良便前去攻打,卻是被陳餘所部打敗了,無奈的李良只好前去投奔秦軍。章邯領大軍前來,張耳與趙王歇為避秦軍躲入鉅鹿城,秦將王離率軍把鉅鹿城包圍了起來。而此時的陳餘卻是收攏軍隊就地駐紮在鉅鹿城北,一時間也沒有想去解圍的意思。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鉅鹿之戰形勢圖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軍兵多糧足,圍攻鉅鹿,而鉅鹿城中兵少糧食也不多,張耳幾次派人向陳餘求援,陳餘卻是覺得自己兵少,難以解圍,所以只是按兵不動,為此,二人之間生了嫌隙。鉅鹿被圍達數月,其他方面起義軍知道趙地危急,紛紛派兵來援,最終楚軍破釜沉舟大破章邯所部,起義聯軍攻向鉅鹿,聯軍大勝。

鉅鹿之圍解後,張耳便前去質問陳餘為何不去解救他,陳餘覺得自己的決定沒有錯,當時秦軍勢強,妄然前去只是以卵擊石,何況他當時派了五千人前去盡皆覆沒。兩人言語不和,陳餘解下將軍印綬撂了挑子,張耳也不客氣的收了,自此二人分道揚鑣,勢成水火。

張耳接收了陳餘的軍隊,之後隨項羽和諸侯入關,項羽分封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實領半個趙地,而當時陳餘沒有領兵隨項羽入關,只得了個候位封地只有區區三縣,陳餘對此結果憤憤不平,若非張耳的激將,他沒交出軍權,這諸侯王當有自己的席位。其後陳餘盡起封地之兵攻打張耳,張耳不敵,敗逃。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十八路諸侯

張耳兵敗後逃離封地後已經沒有立足之地,此時面對著兩難的選擇。一是投靠項羽,此時項羽的勢力最大,他的常山王又是項羽所封;二是投奔劉邦,畢竟他和劉邦還有些交情,想必劉邦還會念點舊情。最後,他還是決定投奔劉邦,得知張耳到來,劉邦很是高興,果然沒有慢待於他。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五路諸侯東進討伐項羽,讓趙地的陳餘發兵一起攻楚,陳餘卻以要張耳的首級為條件,才肯出兵。楚軍勢強,多一份助力就多一分勝算,可劉邦也不忍殺張耳,畢竟他和張耳有些交情。為此劉邦李代桃僵找了一個與張耳很像的人,把他的首級送給了陳餘,陳餘這才發兵攻楚。而漢聯軍在這場攻楚之戰中一戰兵敗,陳餘也察覺到了張耳未死,就叛離漢王。

此人是劉邦的親家,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去此人家中蹭吃蹭喝

漢初異姓王

漢三年,張耳、韓信平定趙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漢五年,張耳逝世,諡號景王,時年六十二歲。張耳的兒子張敖繼趙王位,其後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嫁給趙王張敖為王后。

《史記·七十列傳·張耳陳餘列傳》、《資治通鑑·秦紀·秦紀二、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