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燒餅都曾姓過“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燒餅是由我國西域的“胡餅”演變和改良而來的。據歷史記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西域(新疆一帶)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時稱為“胡餅”。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胡餅”如今在新疆叫“饢”,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加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等佐料,根據需要擀出像圓凳子面大小的薄饢坯或像碗口大的小饢坯,然後在饢坯上抹點食油,撒些芝麻、蔥花,再把饢坯放在饢坑裡烤制而成。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新出坑的烤饢皮色焦黃,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

饢的花樣也很多,大的象“鍋餅”,小的象“火燒”,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把饢做為主食,是喜聞樂見的塞外美味食物。除了麵粉外,在做“託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託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最理想的方便餐。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漢魏以後“胡餅”逐步傳到中原,被漢人所接受,很快在中原風行,到唐代最盛。後來“胡餅”在各地不斷被改進和改良,名稱也有“燒餅”、 “爐餅”,“麻餅”等等不一。所以,燒餅應該都姓“胡”。

燒餅,顧名思義就是用火烤製出來的餅。烤餅有厚薄大小之分,在淄博人看來,一般薄一點大一點的叫燒餅,厚一點小一點的叫火燒(當然還有製作工藝上的區別,在這裡不細說)。所以,外地人有的就把火燒也叫燒餅的,可是淄博人卻一般不會叫錯。但也有說錯的,例如博山人常說的“武大郎賣燒餅”,實際上大郎賣的是炊餅,就是博山人心目中的“幹把火燒”。

淄博各地的燒餅有其獨特的做法和風味,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1、餅相對比較薄,2、用爐火單面烤制;3、在餅的正面撒有芝麻粒。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淄博地區及周邊相鄰市、縣的百姓最喜歡吃淄川燒餅,因為它既是乾糧又有“餡”,非常適合當主食,不用再配小菜和湯。尤其是早晨起來,不管是趕班的“上班族”還是晨練的老人,還有上學的少年兒童,來個剛出爐的淄川大肉燒餅,舀上碗本地產的青石山小米粥,咬一口熱燒餅,喝一口黏糊粥,滿嘴散發著芝麻、小麥、小米的清香味混合著鮮肉夾著蔥花的醬香味,一頓早餐就算過去了,即經濟又實惠,還方便,真是絕好的美食。

淄川肉燒餅用的是發麵,要提前用“老面”或者酵母和麵,然後用上好的五花豬肉,加大蔥、鮮姜、醬油、精鹽、花椒麵等配料調製好肉餡。等面省好後,撮下小孩拳頭大小的一塊劑子,把劑子在面板上揉一揉,象包包子一樣包上肉餡。然後用擀麵杖擀成銅鑼般大的圓餅,接著放到一個光滑的凸形瓷器上(最早是用渭頭河產的陶瓷暖炕瓶),用手沾著水均勻的把餅胚壓薄,順手往鋪滿芝麻粒的案板上一沾,燒餅胚被快速牢牢地粘貼到烤爐內進行烘烤。

烤爐的內徑約米數,裡面是燃燒的鋸末或木炭,爐火無煙、無焰,離火高約一尺多的地方是個反扣的大鐵鍋(現在一般是用鐵板,但它沒有鐵鍋的彎曲度,燒餅受熱不如鐵鍋均勻),當用笤帚把餅胚不帶芝麻一面往鐵鍋上用力一貼,餅胚藉著熱量就牢牢地粘在了板壁上,一會兒的功夫,燒餅就在爐子裡慢慢地鼓了起來。整個烤制時間約十幾分鍾,一個又大又香的淄川肉燒餅就出爐了。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嚴格的說,淄川肉燒餅其實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熱氣炙,也就是熱輻射。餅形圓而薄,正面貼滿芝麻,精肉置餅中,烤熟後呈黃色,剛出爐的燒餅即有芝麻和麵的香味,更有肉餡的鮮味,一邊酥嫩一邊軟柔。餅皮香脆、餡味鮮美,風味獨特,口味最佳。

淄川肉燒餅一般是手推車載爐現做現賣,固定店鋪少一些。在淄川城裡“譚家肉燒餅”算是比較有名的店鋪了。現在環保要求高,不允許使用有煙燃料,多數使用電或液化氣烘烤,燒餅味道比以前略遜。淄川肉燒餅因是餡類食品,不宜長期保存。

淄川燒餅也有無肉配方,和麵揉摻五香粉和精鹽,故稱“淄川素燒餅”,其製作烘烤工藝與肉燒餅相同。

淄川燒餅一般配喝本地產的青石山小米稀飯或棒槌糊度(音),口味重的配碗豆腐腦,地方風味最濃。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淄川:夏商為青州之域,秦屬齊郡。西漢初建般陽縣;南北朝,元嘉五年(428年)為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為淄川縣。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屬京東東路。元設般陽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設般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縣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為淄川縣,屬濟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後,廢府設道,淄川縣屬濟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轄十路改為九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淄川縣全境解放,轄11個區。

1955年4月,淄川縣建制撤銷,1956年2月設立淄川區。所屬轄區最大時70餘個鄉鎮,700多個村莊。淄川自古建制更迭,境域的歸屬時有變更。版圖上北到桓臺,東到益都,南到萊蕪和博山,西到章丘和鄒平,許多村莊曾經歸屬過淄川。雖然區域歸屬多經變化,但淄川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美食美味蔓延輻射遍及了魯中大地。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燒餅流入淄川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燒餅的創始人姓名已失考。勤勞聰明的淄川人(包括祖輩上是淄川的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對其工藝、配料進行了改良和調整,讓燒餅更加適合當地人的口味。

在淄川城南十來公里的蕉莊村,建國前屬淄川縣萬福鄉管轄,建國後屬淄川縣第四區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隸屬磁村公社,1962年2月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屬於蕉莊人民公社。

范陽河從蕉莊村北流過,河上有座石橋叫“洪濟橋”,是方圓幾十裡最古老的橋樑,舊時是顏神鎮通往濟南府的唯一道路。路邊的朱姓人家開著一燒餅鋪,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蕉莊村北橋,吃了這燒餅讚不絕口,並留詩一首。詩已無從查考,燒餅製作技藝卻代代相傳,“蕉莊燒餅”從此美名遠揚。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蕉莊燒餅製作技藝精湛,用料的考究,餅皮酥、個大、餡多。剛出爐的燒餅兩面有點鼓,正面黃如蟹殼,芝麻一層,咬一口,肉、油、芝麻、蔥花的混合香氣撲面而來,令人百吃不厭。

蕉莊燒餅的大小、用料、工藝和淄川肉燒餅相似。正宗的蕉莊燒餅發麵是用老面引子,這樣和的面能夠軟硬適中還筋道,使得燒餅鬆脆可口。肉餡選用新鮮、上好的五花豬肉,肥瘦適中,過肥則太膩,過瘦則不香,佐料選當地的小香蔥,萊蕪的老薑、西山的花椒,外加顏神的“正堂”牌醬油。肉餡剁得均勻、細膩,醬油須在剁餡中間加放,這樣讓肉餡充分滋陰醬油的醬香味,其他佐料則需在剁好餡時調配,注意要多放些蔥絲或蔥花。面餳好後,揪小孩拳頭大小的劑子,用手揉圓壓成餅,包上調好的肉餡,再用擀麵杖擀成銅鑼般大的薄餅。在案板上沾上密密麻麻的一層芝麻,然後用託板或大炊帚將餅胚迅速貼到吊爐內壁,貼餅可是個拿手活,必須一次貼牢。過去燒餅都是用陶瓷瓦缸製作的吊爐烤制,缸外面用黃泥厚厚的抹上一層,以保證爐內溫度;吊爐用鋸末或木炭做燃料。烤燒餅的溫度控制是關鍵,火不能太旺,火太旺燒餅容易烤糊了,火太弱,燒餅又烤不酥脆。

烘烤大致五、六分鐘的時間,用鏘子和鋼絲笊籬把這香噴噴的燒餅取出。才出爐的蕉莊燒餅熱氣騰騰,外表焦黃,圓鼓鼓的,拿在手裡依舊很燙,難免左手倒右手,右手又倒左手,別有一番情趣!

蕉莊比較正宗的有朱家燒餅和蕉莊橋燒餅。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由於環保的要求,現在的蕉莊燒餅改良傳統爐具和燃料,把吊爐換成火排烤箱,使用無煙鋸末或無煙煤顯得更乾淨衛生。

焦莊燒餅一般是就著豆腐腦吃(本地的豆腐腦是做豆腐新出鍋的豆腦,若把豆腦放進模具裡去水壓成型就是豆腐了),這樣的豆腐腦成棉絮狀飄在碗中,時而還能見到點“青頭”,吃起來鬆軟有嚼頭,豆香味特濃。

蕉莊燒餅名聲在外後,許多人效仿製作。北方的燒餅竟和淮南牛肉湯搭上了伴,這算是一種創新也就罷了,可是把老祖宗的名字“蕉莊”寫成了“焦莊”,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吧?這還不算過分,聽說還要“申遺”,不知蕉莊燒餅創始人的後裔聽了會是什麼感覺?

離蕉莊最近的博山,過去叫“顏神鎮”。宋初,“置京東東西兩路,東路淄青隸之,西路兗隸之,屬地因唐金時”,博山隸屬京東東路淄州淄川縣,此時博山已被稱作顏神。金朝時,博山地區屬山東東路淄州淄川縣,稱作顏神店鎮,《金史·地理志》載“金嶺、張店、顏神店”為淄川縣三大重鎮。

古代的博山是魯中地區最大的工業重鎮,地下蘊藏著豐富地煤炭資源,盛產陶瓷、琉璃,歷史上曾經車馬輻輳,商賈雲集,應市而發的博山美食在魯中負有盛名,它的飲食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山人聰明、靈巧、反應快,什麼東西看一眼就會,而且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常有人把蕉莊燒餅說成是博山燒餅,這是不對的。博山有自己別具風味的燒餅,而且歷史不短。

博山人打燒餅用的是半發麵,“面引子”(老面)是在和麵時摻上,待面餳好之後用來做劑子。用的肉必須是豬後鞧(該部位的肉是七分瘦三分肥,這部位的肉做餡子不柴不膩),肉不是剁而是用刀切成細丁;佐料加萊蕪姜和精鹽以及泡好的花椒水,倒入餡內一個方向攪勻,另外加入章丘大蔥的蔥白成丁做蔥花,這蔥花切的太碎不好吃;關鍵是博山燒餅的肉餡不放醬油,這是和蕉莊燒餅的區別之一。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博山烤燒餅用的是本地專門生產的耐火材料烤爐(也有用汽油桶改制的),模樣就像一個臥著的大汽油桶,這樣的烤爐受熱均勻,烤出的燒餅酥脆而不糊。燃料使用鋸末、木炭,過去也有的人使用黑山產的“大山碳”或“焦核”(未經充分燃燒的乏碳,這碳無煙、質硬、火力強,一般看不見明火)。往爐膛裡貼燒餅時要先用鹽水在爐壁上刷一遍,以增加附著力,否則貼不住容易“滴爐”(脫落)。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博山燒餅比淄川燒餅小,比普通火燒大,有肉素之分,素的是五香味。博山燒餅從外形上看是一面平的 一面是鼓的,鼓的上面有一小捏芝麻粒。肉燒餅裡面的餡成一個肉餅,不像蕉莊燒餅裡餡子那麼分散著。

博山燒餅一般配博山油粉、酸糊度(音)、連漿等地方“啥哈”,就著博山酸鹹菜,地方風味盡顯。博山燒餅正面薄且香脆,底面“軟中帶脆”,中間是騰騰的熱氣夾雜著肉香和蔥花香,不鼓不好吃。

比較正宗的博山燒餅,過去是東關街“劉家鋪燒餅”,現在是雙山的“老宋肉燒餅”。

淄川城東北方向三十公里處的金嶺鎮,這裡是回民兄弟姊妹聚集的地方,是淄博市唯一的民族自治鎮。歷史記載,盛唐時期這裡就設驛站建鎮,歸屬雖然幾經變更,但屬於淄川縣管轄的時間最長,1965年才正式脫離淄川區。

金嶺也有著自己獨特風味的燒餅,樣式、做法和淄川燒餅差不多。由於是清真食品,基本上保留了胡餅的傳統風格,純淨的素食。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金嶺燒餅個頭比淄川燒餅略小、餅厚沉實、有鹹味而不齁,原有的麥香和芝麻香盡顯,口感酥、即筋道又有嚼頭,“咬到嘴裡一小口,嚼一嚼一大口”,充飢、耐餓,過去是解饞或贈送親友的點心,現在已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

若您到金嶺去啃“牛骨頭”(金嶺的醬牛肉和牛骨頭最出名,“牛骨頭”骨頭大、肉多滑嫩、湯濃味純、原汁鮮香),老闆肯定給您上幾對“金嶺燒餅”,外加金嶺的“韭花蘸熱豆腐”(金嶺的豆腐也是負有盛名),這樣,金嶺風味您就嘗的差不多了。

金嶺燒餅用的也是發麵,和麵時放少量的食鹽水,等面發酵好後,在案板上分成小塊,揉成麵糰,用手一邊蘸水一邊按壓,做成圓狀薄餅,然後在盛放芝麻的盤子裡按一下,使薄餅的一面均勻地沾上芝麻,將有芝麻的一面朝下,用長把笤帚伸到烤爐中,貼到鉄板的上面。

烤爐是人工用磚和泥土壘砌的,爐膛有米半大小,上置鐵板。烤餅前,須點燃爐膛下面穀糠或鋸末對上面的鐵板進行預熱,以保證烘烤溫度。烤制時,爐膛裡一般用穀糠或鋸末做燃料,火候要控制的不急不慢,既要烤熟、烤透,又不要烤焦。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餅胚烘烤一分鐘左右取下,一個厚重、筋道、味香的金嶺燒餅就出爐了。為了保溫,一般是兩個燒餅的烘烤面對在一起放置,所以您買的金嶺燒餅都是成對的。

金嶺燒餅好就好您在食用時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小菜或湯粥。我一般是要上一碗小米稀飯,外配一碟“韭花蘸豆腐”,小鹹菜隨便吃。

淄川城西北二十七公里的地方是周村,周村城區早在清朝初年就已是繁盛商埠,素有“旱碼頭”、“金周村”、“絲綢之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周村在春秋戰國時,為齊國屬地。西漢時,北部屬於陵縣,南部屬般陽縣(即淄川)。南北朝時,屬廣川郡武強縣。宋元嘉五年於南部置貝邱縣,屬清河郡。隋開皇十六年屬淄川,十八年改武強縣為長山縣,改貝邱縣為淄川縣。現區境南部原屬淄川縣、北部屬長山縣,歷經一千三百餘載。1945年周村獨立成“市”,解放後轉為淄博市屬“區”。

周村的燒餅最為著名,只要有漢人的地方,一提到山東的傳統名吃,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村燒餅。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周村商鋪林立、商賈雲集,各種美食小吃應時而生, “胡餅爐”和胡餅的烘烤手藝隨之傳入周村,店鋪的麵點師根據當地特點對此原料和工藝進行了改進,製作出了薄、香、脆的大酥燒餅,周村燒餅初步形成。地道的周村人,一般稱之為“香酥燒餅”或“大酥燒餅”。清末皇室曾屢次調貢周村燒餅,讓周村燒餅美名大揚天下。

周村燒餅用的面是生髮,也是單面烤制,單面沾芝麻。但它比起淄川燒餅來要小的多,且不帶餡,而是加入白糖或食鹽和麵,其形狀圓而呈金黃色,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樹葉,入口一嚼即碎,若失手落地,則皆成碎片,以薄、香、酥、脆招人喜愛,是絕好的零食和點心。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周村燒餅用料簡單,只需用麵粉、芝麻仁、蔗糖或食鹽即可。但用的麥子必須是周村旁邊種植的,選用上好的蔗糖讓燒餅起酥,和麵水溫以四十度左右為宜,麵粉加水放入蔗糖(食鹽)後和成軟面,和的面的水分要達到四到五成,和麵的時候要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芝麻須用清水淘洗乾淨再晾乾。

做餅時,麵糰在手心裡用指頭勾起來搓成長條狀,揪為面劑摁成圓形,再逐個蘸水在陶瓷圓墩上壓扁,向外延展成圓形薄餅,在餅上輕一遍水,把薄餅放在手背上將有水的一面朝下,在鋪散均勻的篩子裡“著麻”。然後快速把已粘滿芝麻的餅坯(沒有芝麻的一面)朝上貼在掛爐壁上,用鋸末火或木炭火烘烤至成熟,用鐵鏟子將其剷下,同時用鋼絲笊籬按住取出。

周村燒餅十六個包成一包,呈圓筒形。香鹹燒餅一斤面出三包,甜酥燒餅一斤面出三包半。

隨著時代的發展,周村燒餅也實行了機械化製作,它的製作規範、標準、快捷,但燒餅的口感、味道略遜。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周村人愛吃周村燒餅,但那是點心類的食品,一般不當主食吃。在周村大部地區還保留著吃淄川燒餅的習慣和製作技藝,為了區別於薄的周村燒餅,他們管這種燒餅叫“周村肉燒餅”,燒餅大小、原料搭配、製作工藝相同於淄川燒餅。我在臨淄時,就常吃這種“周村肉燒餅”,烤制老哥很講究傳統和正宗,他烘烤從來都是用松木鋸末,沒有了寧願不做,也不用別的燃料;麵粉必須是鄒平長山的,別的不理;豬肉只選南山裡的黑豬肉,他烤出的燒餅味道確實好。

这些烧饼都曾姓过“淄”,淄博人最熟悉的味道!

淄博的多數燒餅姓過“淄”,大言不慚的“淄川燒餅”隨著所屬區域的變化而不斷擴散著,它的聲譽已遠遠超出了淄博,它獨特的製作加工工藝和醇香的味道廣泛地流傳著,而且是在改革創新、發揚光大著……

本文轉自 心語拉呱

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