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日前,媒體報道,華芯通剛剛召開了內部溝通會,宣佈經股東的慎重決策,公司將於4月30日關閉,所有員工將在此之前離開公司。

在此,鐵流由衷為決策者壯士斷腕,及時止損點贊!

正如古人云:

前車覆,後車戒。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華芯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反思,特別是當下中美國家不睦,信息安全和產業安全都存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如何發展中國國產CPU,以及在黨政J國企市場如何進行CPU國產化替代,必須充分引以為戒。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ARM服務器CPU全球退潮 商業市場沒戲

多年前,ARM服務器被業界炒的火熱,被熱炒的程度不亞於現在的RISC-V,ARM服務器CPU被諸多行業人士看好,並認為有希望取代X86,或侵蝕部分X86服務器CPU市場。AMD、高通、博通等一大批知名公司相繼參與,彷彿ARM將在服務器領域複製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成功。

然而,從實踐上看,ARM服務器CPU的市場表現非常慘,用戶對ARM服務器的反饋並不好,眾多曾經押寶ARM的廠商也難以為繼,在高通之前,博通、AMD以及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已經放棄ARM服務器CPU,AMD把重心轉向X86 CPU,博通則把自己重金開發的ARM服務器CPU直接賣給了凱為。一些小廠在推出幾款ARM服務器CPU之後,就聽不到後續消息了。就全球範圍來看,ARM服務器CPU正在退潮。

這裡,鐵流還想說明一下,國內一些人總是把“洋人放個屁當成震天雷”。

比如一些ARM服務器的支持者把亞馬遜AWS收購Annapurna Labs作為ARM服務器CPU重新崛起的論據。

但實際上,只要稍微查一點資料,就會發現,Graviton處理器很一般,CPU內核為Arm Cortex A72,主頻為 2.3GHz,16核心,就單核性能來說,未必會比現在手機CPU好多少。

就這個規格來說,短平快試水的味道很重,至於國內媒體報道亞馬遜劍指英特爾,要用Graviton處理器替換英特爾服務器CPU完全就是開玩笑。拋開生態問題不談,就這個性能就不過關。之後,鐵流也沒有查到亞馬遜大規模應用Graviton處理器替換X86的消息。

另外,行業盛傳Arm芯片具有低功耗和低成本優勢,但這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驗證。一些工程師和學術精英迷信ARM,恰恰是犯了形而上學的毛病,機械的認為,ARM在嵌入式領域有生態,服務器的生態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因而ARM是有市場潛力的。

然而,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如果ARM服務器CPU真有這麼大的商業前景,AMD、高通、博通主動放棄這麼有前途的業務,腦子被門板夾了?

必須注意的是,對於ARM服務器全球退潮,國內一些ARM服務器CPU的支持者們用“ARM服務器CPU玩家有進有出”、“高通乃至華芯通的敗退,並非意味著ARM架構服務器芯片的失敗”來辯解。

但只要仔細看一看,就會發現,這種辯解是蒼白無力的。

這些年放棄ARM服務器CPU的,都是AMD、高通、博通這類重量級的IC設計公司以及一批小廠商,而新加入的大多數是IC涉及底蘊不足的互聯網公司或初創小公司,高通、博通是自己設計CPU核,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更多,最初顯然是想大幹一場的。而亞馬遜是買A72做集成,顯然走短平快路線,試水的味道很重,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此外,如果說高通/華芯通失敗是偶然,高通/華芯通的失敗只是自己的失敗,那麼,博通、AMD等一大批公司都放棄ARM服務器CPU,這也是偶然麼?

當“偶然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這顯然是必然。

正是因此,ARM服務器CPU在商業市場沒戲,只能在PPT上吊打英特爾,在商業市場被英特爾吊打。因而國內這些做ARM服務器CPU的公司,各個宣傳自主可控,卯足了勁,往黨政J國企採購衝。

在服務器領域 ARM生態與SW64、Power、MIPS是難兄難弟

一直以來,普遍的觀點就是X86、ARM生態好,MIPS、SW64、Power生態不行。

但這種教條化的理念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矛盾的地方。

比如,說X86生態好,但X86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依舊很難在智能手機上佔據一席之地。

類似的,一些人說ARM生態好,但ARM在PC和服務器上,生態和MIPS、SW64、Power一樣都是難兄難弟。

原因何在?因為這種生態好壞都是泛泛而談,沒有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X86生態好,主要是PC和服務器,ARM生態好主要是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各種嵌入式設備。

脫離具體應用場景,談生態好壞,沒有任何意義。

再舉一個例子,在黨政辦公試點中,ARM、MIPS/LoongISA、SW64同臺競技,很多人看來,ARM生態好,MIPS/LoongISA、SW64生態不行,必然是ARM獲勝。

但試點的結果卻是,ARM並不比MIPS/LoongISA、SW64強。黨政辦公中,ARM能做到,MIPS/LoongISA、SW64基本上也能做。

而且就試點情況來說,自主CPU表現不錯,就應用總量來說,自主CPU的應用量超過了技術引進的CPU。

因為黨政應用的幾個軟件,能跑起來,生態就好;跑不起來,任憑吹的天花亂墜,生態就是不好。

在試點中甚至還出現了,試點單位邀請自主CPU技術團隊,幫助技術引進CPU解決打印機適配的情況。

一位業內人士在給SW和一家ARM服務器CPU廠商做軟件後表示:

SW其實還行,尤其是新的一代16核的......兩邊都會碰到問題,SW問題多,但是他們人水平不錯,都能解決,ARM(服務器CPU廠商)問題少,但是人不行,啥問題都不太搞得定,還得去問外商,一來一回慢死了......兩邊感覺就是一個(SW)是真自研,一個(ARM)是代理。

因此,泛泛而談ARM生態好,就認為在任何應用中,ARM都一定具備優勢,MIPS/LoongISA、SW64沒有市場。

這種觀點與具體實踐是矛盾的。

再說明一下。

雖然很多人始終會覺得ARM的生態好,但實際上,ARM在嵌入式上有比較豐富的生態,與ARM服務器的生態怎麼樣沒啥關係。

而且鼓吹ARM生態在服務器上日益完善,也並在今年才有的事情,早在數年前,已經廣為流傳,只不過生態一直起不來,就像網友調侃(國)粉,“南望王師又一年,奈何王師不上岸”。

總的來說,這些年ARM在服務器上的表現,未必比Power強。

正是因為生態上的不足,導致ARM服務器商業前景不佳的原因之一。

AMD、高通、博通等大廠相繼退出的舉動,都說明了國際大廠不看好ARM服務器,不看好ARM在服務器上能建成生態。唯獨在中國,由於利益集團利益捆綁,ARM才會被捧上神壇。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中國ARM服務器CPU在自主可控和市場規律上雙輸

走ARM服務器CPU的路線有2個非常矛盾和尷尬的地方,那就是:

既想要把自己包裝稱“自主可控”,這樣可以獲得政府資金的支持和黨政市場政府採購;又無法解決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

既想把自己包裝成主攻商業市場,並以此展示ARM CPU對自主CPU的優勢;又很難在商業市場上與英特爾競爭,很難從商業市場賺到錢。

因而在宣傳上,往往會產生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你說談自主吧,很多東西都是別人的,比如華芯通的昇龍CPU就是高通CPU的“國產化”版本,又比如華為的Hi1610、Hi1612、Hi1616分別是ARM的A57和A72。

這裡,鐵流順帶談一下對Hi1620的看法。

從Intel、AMD、IBM、ARM等公司的CPU發展歷程看,都是

迭代演進幾十年。因為後一代都是針對前一代發現的問題進行改進,而每一代改進源碼量一般不會超過25%。而很多問題,都是需要規模化應用才能發現的。正因如此,鐵流在以前的文章中強調,規模化應用對國產CPU非常重要,是國產CPU進步的階梯。

蘋果屬於中途插入,也不是一口氣吃成胖子,而是拿ARM A8、A9、A15改了三代,經過A4、A5、A5X、A6、A6X數代處理器之後,才出自己的CPU核。伯利克這麼牛,RISC-V也是迭代演進,一步一個腳印。

那種幾年搞一個Zen級別的內核一步登天,還宣傳源代碼100%自己寫,就好比一個原來連米格21這個級別的飛機都沒有獨立設計和製造經驗的工廠,宣傳自己花了幾年就能獨立設計和製造了J20一樣不靠譜。

從實踐上看,那種幾年時間吃成胖子,一步登天,比較類似的模式是美國盟友引進F35的技術,並用多年時間學會部分技術,依靠進口核心器件和自制部分零件進行組裝,這才是正常的技術發展規律。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對於那些橫空出世,一口氣吃成胖子,並宣稱100%源代碼自己寫的CPU,同時,又想政府要資源,獲得政策傾斜的商業公司而言,最好證明自己自主研發的做法,就是向高校開源。畢竟,利益集團搞定由少數人組成的評委會不要太容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han芯。倪光南院士就曾經披露,一些項目如果放到陽光下評審,根本就過不了。如果商業公司對最新的產品開源有顧慮,那麼,將老一代的產品開源總可以吧。

就國內這些ARM服務器CPU來說,相對於SW這種自主CPU,在自主性上天然處於劣勢。任何懂行又愛國的領導,只要SW軟件沒問題,恐怕都會選擇SW,而不是ARM。

既然在自主可控方面不如SW,於是很多ARM服務器的支持者就開始談商業化了,主張ARM是國際主流,能更好的商業化,但現實卻是,ARM服務器芯片生態、性能都被英特爾秒殺,商業市場根本不具備生命力。

因此,鼓吹ARM服務器的文章有點精神分裂,一方面鄙視自主CPU在商業市場生態不行;

另一方面卻全然不提自己在服務器CPU方面,也是要依靠政府輸血生存或大公司內部垂直整合來續命的,以及ARM在服務器CPU的生態比起自主CPU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在X86面前都是渣。

按照ARM服務CPU支持者的說法,技術強扭不來,市場規律也是強扭不來的,MIPS、SW64生態都是渣,而ARM因為有了更好的生態,所以ARM比自主CPU更有前途。

先不提ARM服務器生態好本身是個偽命題。

按照上述這種邏輯,選擇ARM就是錯誤的。因為X86有非常完善的生態,所以X86明顯比ARM更有前途。

在服務器上強行推廣ARM去替換X86,不也是在強扭市場規律麼?

按照一些人的邏輯,難不成只有ARM值得國家耗費資源去扭市場規律,自主CPU就不值得國家資源傾斜?

如果順應市場規律的話,就應該用國產X86去替換Intel CPU。

鐵流很想問一問:真把市場規律奉為聖經,為何不選擇去做X86呢?畢竟ARM在X86的服務器的性能和生態面前,完全被秒殺。

別說X86國內拿不到,國內好幾家單位就在做X86的技術引進。

在自主可控和市場規律上雙輸後,一些ARM服務器的支持者又開始鼓吹ARM開放了。

然而,這也是說不通的。

若要說因為ARM開放選擇ARM,誠然,ARM比Intel要開放,但ARM技術開放是有限的。

國內廠商能自己添加上千條指令集麼,像龍芯那樣基於MIPS開發出LoongISA麼?

能自己開發IP,像龍芯和SW那樣對外出售麼?

就開放而言,ARM還不如非常學院派的MIPS,和如今的RISC-V更是不能比。

如果選ARM是因為開放,那為何不選開源的RISC-V和已經開源的MIPS?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跟生態、建生態陷入兩難

國內諸多廠商選擇做ARM服務器CPU,根源在於認定建立中國版Wintel太難,因而想去搭ARM的順風車,去跟生態。想要通過跟生態的方式,複製華為麒麟芯片,在智能手機主芯片上的成功。

當時,ARM牛皮吹的很大,眾多廠商也去跟風——在2015年,ARM曾在面向投資者召開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說明會上宣佈,2020年ARM服務器CPU在服務器市場的佔有率將提高至25%。

正是這種“ARM有前途”的論調,使眾多廠商在投機心理的促使下,加入了ARM陣營。

然而,現實卻是,不要說商業市場了,ARM服務器CPU在黨政試點中,都暴露出生態問題,根本做不到開箱即用。在不少試點項目中,還輸給了自主CPU。

就現階段的情況看,“2020年ARM服務器CPU在服務器市場的佔有率將提高至25%”和“ARM服務器生態好”的論調基本破產。

於是,國內ARM服務器CPU的支持者,換了一個套路,也說要建生態,在工信部指導下成立了“綠色計算產業聯盟”,建設ARM的生態。

但這裡又有問題了。

買ARM的指令集授權就是為了兼容ARM的生態,既然自建體系和生態,軟件和硬件都自己做,那幹嘛去買ARM的指令集授權呢?

ARM的指令集授權可是非常昂貴的,法國創業公司Greenwave表示,如果使用 ARM 架構,要花掉 1500 萬美元的授權費。這還是等級一般的授權,像某司買的ARM授權級別高,死貴死貴的。

如果自己搞定基礎軟硬件和軟件生態,又何必去給ARM送錢呢?

在如今ARM服務器CPU商業市場慘敗,拼命往黨政J國企市場衝的大背景下,排除政策性訂單,國內ARM CPU公司從商業市場上其他公司和客戶獲得訂單的利潤,夠支付ARM授權費麼?

何況,Wintel和AA體系是依附於他人的技術建立起來的麼?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一旦美國製裁 國內ARM CPU公司立馬休克

目前,很多人充分認識倒了X86的風險。但對ARM的風險卻熟視無睹。

難道ARM就不存在風險了麼,美國製裁中興的時候,ARM就參與其中,搞ARM服務器對於解決卡脖子問題有用麼?

就這方面的風險而言,ARM和X86都是受制於人,所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決卡脖子憂慮,只是幻想,是給自己找藉口而已。

中興前車之鑑在前,很多人卻視而不見。始終對洋人抱有幻想,不敢從底層開始研發自主技術。出現這種現象的本質,根本原因是一些人缺乏精神之鈣。

還是那句老話,技術引進可以,但引進之後能成為現金奶牛,而且還可以和國外CPU搶市場,而不是反過來往黨政市場裡衝。

舉一個例子,中國汽車企業合資一直飽受詬病,那些合資車企,雖然技術研發不行,總是拿國外車型拉皮,但賺錢能力卻不差。ARM CPU至少要達到合資車企的水平,能自己在商業市場賺錢,否則技術引進就是失敗的。

然而,現實卻是現在的這些ARM CPU公司,能夠獨立賺錢的寥寥無幾,基本指望政府輸血過日子。

最後,即便ARM服務器崛起了,最大的受益人也是ARM和日本軟銀,國內這些廠商只是一群打工仔而已,對於解決信息安全受制於人,產業發展受制於人的老大難問題意義非常有限。特朗普一旦制裁,立馬變成第二個中興。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這裡在補充一點,之前一位科研院所的博士表示(大致意思):設備是大坑,製造工藝也是大坑,EDA就是天坑,整天盯著ARM指令集的問題幹啥。

這種邏輯神似小偷被警察抓住的辯詞:天下小偷這麼多,你抓我幹嘛?

很顯然,這種辯護是不成立的。

何況設備和EDA,是設備商和EDA廠商到底事情,和CPU公司無關,工藝也只能算有一定關係,但關鍵還是看Foundry。

相比之下,選哪家指令集則是CPU公司就能決定的。

另外,設備現在不行,等國產光刻機給力了,頂上去就行。

EDA現在不行,等華大九天的產品成熟了,換掉就行。

製造工藝不行,等中芯國際14nm工藝成熟了,換工藝就行。

如果細說工藝,某司的ARM芯片高度依賴臺積電工藝,HI1620用的就是臺積電7nm工藝,中國大陸Foundry極有可能在幾年內無法掌握7nm工藝。

作為對比,自主CPU大多采用28nm工藝,在境內和境外都可以流片。

強行扯工藝等問題的話,ARM CPU反而有大問題,自主CPU反倒問題不大。

就換工藝、換設備與換指令集的難度和成本來說,換工藝的成本是很低的,自主CPU就在境內和境外都有流片。而要換指令集的話,牽扯的面會很大,成本會很高。

誠然,作為科研單位,搞專用機可以換指令集換的快,但一旦商品化,走商業市場,替換指令集的代價是很大的。因為這意味著和過去做切割,新產品和舊有體系完全不兼容,而且軟件生態需要重新搞,成本很高。Intel安騰的教訓就是前車之鑑。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自主可控發展之路不能被商業公司的私利帶偏

隨著自主可控試點逐漸放量,一些商業公司為了拿更多國家資源,紛紛爭奪自主可控定義。更嚇人的是,這些商業公司定義自主可控的出發點不是怎樣使中國信息安全和產業發展不受制於人,而是怎樣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

在談這個話題前,鐵流先以某司粉絲的雙重標準為引子。

有鑑於以往文章發表後,對鐵流大肆抨擊,有鑑於某司培養了一大批類似果粉的粉絲,再嘮叨兩句。

聯想PC元器件全球採購,Intel、AMD的CPU,英偉達的顯卡,三星內存、西數/希捷硬盤、聯想組裝......

某司粉絲:組裝廠,渣想去死。

某司PC元器件全球採購,Intel、AMD的CPU,英偉達的顯卡,三星內存、西數/希捷硬盤、富士康組裝,某司貼牌......

某司粉絲:國產驕傲!支持國產!

聯想做X86服務器。

某司粉絲:渣想撿垃圾,跟在洋人身後吃土。

某司做X86服務器。

某司粉絲:某司掌握核心技術。

聯想拿核高基經費,把國外/馬甲芯片賣給黨政國企。

某司粉絲:美帝良心買辦!

某司拿核高基經費,拿ARM Cortex A57/A72做集成宣傳自主,或把ARM Cortex A57/A72芯片往黨政市場塞。

某司粉絲:某司和聯想能一樣麼,某司是自主可控希望之光!走ARM路線融入西方發展才是希望,自主CPU死路一條。

......

某司強在通信,鐵流以前的文章贊過某司4G時代的貢獻,不過,海軍會自動無視。

在IC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某司技術相對有限,因為某司是通信公司,而非半導體公司。這種現象實屬正常,沒啥好非議的。

某司拿核高基01專項,買IP做集成,宣傳自主研發、完整知識產權,這也是事實。

在央採目錄中,某司把A57和A72的ARM服務器CPU都標明“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這也是事實。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不久前,某司大肆宣傳ARM自主可控,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為了搶自主可控定義的話語權。

探究其根源,還是因為ARM服務器CPU在商業市場沒戲——高通、博通、AMD、華芯通已經用實踐檢驗過了。所以某司很急,寄希望於黨政採購。畢竟就商業市場而言,宣傳自主可控毫無意義。

而領導最喜歡聽的就是自主可控,自主研發。

這時候,不管源代碼有多少是自己寫的,反正宣傳源代碼100%自己寫,先把領導哄過去,把政府資源先搶下來再說。

也就是鐵流以前寫過的“假懷孕”式研發。其實,這種套路已經被玩爛了,只要搜一下新聞就會發現,這已經是宏芯、華芯通等技術引進CPU公司都用過的套路。

更要命的是,據小道消息稱,GX部甚至還指定品牌力推某司的ARM服務器CPU。

業內人士表示:某司在GX部那是深耕多年,根深蒂固的。

鐵流通過其他渠道求證,得到的回覆綜合一下大致是:

聽說過這事情,但都是私底下傳,而且挺敏感,據說有的LD有傾向,私底下指示,但也沒有敢公開站臺。沒公開的原因據說是這麼做可能會丟帽子。

聲明一下,完全是小道消息,還是讓子彈在飛一會。鐵流只是搬運工,無責任搬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鐵流認為,如果小道消息為真,這種做法等於是挖中國版Wintel牆角,會把自主可控發展之路帶偏。

退一步說,即便要扶持ARM,也應當讓國內幾家ARM服務器CPU公司同臺競技,選擇幾家公司的產品入圍採購目錄,讓用戶自己去選擇,誰的好用就用誰的。像傳言中這種行政力量強行指定品牌的做法,不免讓吃瓜群眾猜想,背後是否有黑幕,是否有利益輸送。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水軍給ARM打光環是因為失去國家資源傾斜立馬步華芯通後塵

現在ARM服務器支持者鼓吹的ARM低成本、低功耗、生態好都是值得商榷的,ARM服務器廠商鼓吹的低功耗和低成本優勢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驗證。生態好則是一個笑話,被現實無情打臉。

某司雖然在PPT上拿自己的ARM服務器CPU和英特爾的對標,鼓吹在各方面相對於英特爾具有優勢。但實際上,這只是商業公司玩文字遊戲。

其實,這家公司自己就有服務器業務,而且市場份額能穩居國內前四(之所以說穩居前四,是因為幾家公司在不同場合都曾經宣傳自己是第一)。如果ARM服務器CPU真的有宣傳的這麼好,該公司為何還要以億美元為單位採購英特爾CPU呢?

用自己的ARM服務器CPU替換掉進口英特爾CPU不是更好?

自己都在海量進口英特爾CPU,卻動用政商關係要求黨政國企為ARM CPU買單,簡直就是黑色幽默。

而鼓吹的“自主可控”和“開放”同樣經不起推敲。

論自主可控程度,ARM服務器CPU根本不能和SW相提並論。

中興事件已經證明了,ARM參與制裁後,中興的ARM芯片立馬休克。就抗風險能力來說,國產ARM並不比國產X86有多少優勢。

就開放程度來說,已經開源的MIPS和RISC-V,都比ARM更開放。

現在ARM服務器CPU的鼓吹者,其實已經淪落到先得出結論(ARM是自主可控希望之光),然後找論據論證的地步。

其實,國內ARM陣營廠商那點小心思,大家心知肚明,只不過這些廠商不太好意思說實話,所以,只能很牽強的找一些“自主可控”、“商業前景好”、“開放”等被實踐否定的論據來給自己貼金。

鐵流斗膽,做一個覆盤。

由於這些ARM服務器CPU廠商不敢另起爐灶建立中國版Wintel,對自主路線持懷疑和否定態度,因而這些ARM服務器CPU廠商當時選擇了跟生態的發展路線,就是一廂情願的認為,ARM在服務器生態也會很快晚上,想在服務器上覆制ARM在智能手機上的成功。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ARM生態一直建不起來,然後AMD、博通、高通等重量級IC設計公司,以及一批不知名的IC設計公司紛紛退出,這導致ARM服務器CPU在全球退潮。

由於國外是商業公司自己投資做,一旦無利可圖立馬止損。

但國內則更加複雜,由於大量國家資源的投入,比如核高基01專項等等,一些項目已經政治化,不僅事關商業公司的切身利益,還與一些人的帽子捆綁,以及和國家項目如何交差捆綁,這導致多個相關方都被捆綁,越陷越深,必須不斷追加資源投入,比如傳言中GX部指定品牌強推。

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一損俱損的局面。

但是,要國家資源傾斜,必須“師出有名”。

然而,這幾年,宏芯、華芯通等技術引進CPU賠了夫人又折兵,以及自主CPU先後在超算、裝備、黨政辦公等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使向國家要資源給ARM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就必須加大“呼(hu)籲(you)”的力度,給ARM帶上各種光環,然後將SW和龍芯各種汙名化——無視美帝都不認為SW是Alpha,硬是把SW貶低為抄襲Alhpa;無視MIPS開源,且龍芯添加了上千條指令集,並且自建生態,硬是聲稱龍芯是MIPS馬甲,並用某司買ARM授權為論據從自主性上“吊打”龍芯。

由於現在ARM服務器CPU商業市場是死路一條,而如果黨政市場選擇了自主CPU,那麼,現在國內這些在PPT上追平Intel的ARM服務器CPU就是死路一條,立馬步華芯通後塵。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扶持ARM 新時代的“寧予友邦,不與家奴”?

實踐已經證明,市場的力量無法幫助ARM進軍PC和服務器,既然“看不見的手無能為力”,那麼,只能依靠“看得見的手”了。

事實上,雖然一些人無限鼓吹ARM,諸多“選擇開放開源的國際主流技術路線”、“ARM體系的開放性、先進性,特別是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時特性,豐富的生態,決定了ARM體系的強大生命力”等等。

但國內這些主攻ARM服務器的廠商也看的很清楚,商業市場上挑戰X86沒戲。

正是因此,無論是某拿高通源碼的合資公司也好,還是某500強企業拿ARM Cortex A57/A72做集成也好,很多做法都是立足於獲取更多國家資源:

或把ARM包裝成自主可控;或爭取核高基支持;或全力滲透黨政市場。

必須指出的是,之前那些鼓吹ARM的言論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ARM既不開源,在技術上也談不上開放,就開放程度上,還不如MIPS,更遑論RISC-V;

所謂的“豐富的生態”僅侷限於嵌入式,在PC和服務器的生態和MIPS、Power、SPARC都是難兄難弟;

所謂的“高性能”ARM CPU面對Intel的高性能CPU不具備任何市場競爭力;

所謂的“國際主流技術路線”無非是給依附於洋人的遮羞布。

另外,國內ARM廠商的把ARM包裝成自主可控獲取國家資源傾斜的做法其實是值得商榷的,畢竟國家扶持ARM是扶,扶持自主CPU也是扶,為何要扶持外人?而不扶持自己人呢?

難不成是新時代的“寧予友邦,不與家奴”?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如果自主可控=閉關鎖國 那麼美國閉關鎖國最嚴重

一直以來,ARM服務器CPU的鼓吹者們把鐵流在黨政J國企等行業另起爐灶,建立中國版Wintel視為閉關鎖國。

認為在黨政J國企行業走自力更生,自建生態的行為是死路一條,只有在黨政J國企行業跟著ARM身後吃土才能活。並給鐵流扣“閉關鎖國”、”“文革餘孽”這類帽子。

鐵流就是想不明白了,80多年前,十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開了個會,一沒錢,二沒兵,然後20多年就推翻了三座大山,還把武裝到牙齒的十八國聯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三八線。如今綜合國力今非昔比,發展CPU走獨立自主路線,並在黨政J國企行業應用,一些人為何就這樣牴觸?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到底是真的那麼難?

還是涉及到利益,屁股決定腦袋,硬是把在黨政J國企行業走自主路線詆譭為死路一條?

甚至還有人斷章取義,故意曲解上意,拿第五代核心的話來論證在黨政J國企行業跟著ARM身後吃土的合理性。

以下為第五代核心的話:

“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

“新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只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我們都不拒絕。問題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

事實上,第五代核心的話既高屋建瓴,又非常辨證,這些話並非論證技術引進的正確性,核心和關鍵是“

問題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進但必須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別人合作開發的,哪些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創新的。”

而現實卻是,ARM服務器CPU的鼓吹者們在故意曲解後反而把這個話當成尚方寶劍,用來論證技術引進的合法性了。

另外,第五代核心還在多個場合,專門強調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而這些話就被這些ARM服務器CPU的鼓吹者們華麗的無視了。

第五代核心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提到: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寫道:

“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僅從別人那裡拿到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術也是很難的,西方發達國家有一種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心理,所以立足點要放在自主創新上。”

至於如何界定哪些是必須自主創新,哪些是可以與洋人合作的,鐵流認為,應當以美國為師。

美國從來不提自主可控這句話,因為他們一直都在這麼做。

非常諷刺的是,那些抨擊鐵流“閉關鎖國”,大聲喊著學習西方,與國際接軌,ARM是國際主流之徒,卻對美國堅持自主可控的做法視而不見。

從實踐上看,美國對自主可控的要求,比中國要嚴格的多。

就中國來說,馬甲CPU、買IP做集成都宣傳是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都往黨政市場衝。

但美國政府卻多次將華為、中興、聯想充斥著美歐日韓芯片的整機產品拒之(政府採購)門外,不僅自己不採購,還依靠外交影響不讓自己的盟友採購。

鐵流認為,我們真的應該按照美國做的做,而不是美國說的做。英特爾自己做的東西,中國必須自己做;英特爾會和華為、聯想合作的東西,中國也可以找惠普、戴爾做。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實踐證明 另起爐灶建中國版Wintel才是正途

某司員工留言:

滿腦子零和博弈;

走融入西方然後提升話語權的發展道路;

我們公司的願景是建立人類全鏈接,所以封閉的路線是不可能的。

換言之,就是還是迷信夫妻論。

但問題是,現在不是中國不想融入西方的問題,而是西方千方百計針對中國的問題,自貿易摩擦以來,川普政府的所作所為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了。這位群友“滿腦子零和博弈”的話,應該對川普說,而不是對鐵流說。

事實上,中國在過去40年,已經把融入西方這條發展路線做到極致了,跟在洋人身後吃土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聯想如今的窘境,就是最佳範例。

何況,就融入的發展路線來說,也是存在問題的。

就CPU來說,ARM如果一心想著融入X86然後提升話語權,會有現在的ARM麼?

如果一心想著融入ARM,然後提升話語權,會有現在的RISC-V麼?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全美達和VIA倒是一心想融入X86,結果又如何?

AMD實力不俗,而且搶先推出64位指令,與Intel交叉授權。但一度也被壓得很慘,股價一度只有20億美元......

事實上,真正要把中國版Wintel做起來,必須另起爐灶。

實踐上看,ARM就不是走融入路線的。

為什麼有成功的範例不去學,偏偏去學VIA、全美達這些失敗者走過的死亡之路?

中國現在需要的是打破X86和ARM壟斷,而不是去加強X86和ARM的壟斷,把原本生態侷限於嵌入式和移動端的ARM,向服務器擴張,這明顯就是加強ARM了。特別是把ARM往黨政市場塞,則顯然是在挖中國版Wintel的牆角了。

再宏觀一點,俄羅斯在葉利欽時代一心想融入西方,結果被西方當猴耍,最後認清現實,選擇了政治強人普京接班,而且還要簽訂不追究葉利欽歷史責任的協議。

幾次霸權更迭,靠的都不是融入,而是另起爐灶——英國沒有遵循西班牙、荷蘭制定的遊戲規則,反而大搞官方海盜行為,甚至海軍BOSS就是海盜頭子,之後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三次英荷海戰打垮荷蘭。

美國也不是融入,在殖民地時代,美國就搞獨立,然後百年高關稅,無視歐洲知識產權,肆意山寨偷竊歐洲技術,這明顯是修牆+另起爐灶啊。蘇聯也不是融入英國殖民體系,而是和美國一道把英國的殖民體系肢解,創立了新秩序。

以史為鑑,融入西方然後提升話語權的發展道路最多做成一個類似於日本的半殖民地,無法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華芯通失敗 國家資源不宜補貼AR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