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瀘州的灘和瀘州的壩,或許沒有久遠的歷史卻有很多記憶,生活在一座城市裡,就會有這座城市的印記,這就是各地有各地的風土人情。雖然現代化的進程,在我們這個時代,都市都在極力往北上廣深的模樣看齊,但是實際上因地制宜,比死搬硬套要更科學的多。

我們可以見到很多城市都有新城區的建成,那裡或許曾經是一片荒蕪,或者曾經是農村郊區,因為城市提檔升級的要求,它們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鳥槍換炮,一躍成為新的城市經濟中心。比如瀘州的酒城大道,龍馬大道,西南商貿城,高新區等等。如果作為老瀘州,習慣了多年老城區的打轉,突然去到這些新開發的地方,雖然有的已經開發建成了十來年,還是會讓人感覺到驚歎,同時也讓老瀘州人,感覺認不到路。

這並不是什麼壞事,相反對於城市而言,每個朝代它都有自己的更迭,只是古代相對較慢,不管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麵積的擴充。但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的發展,絕對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這也使得很多舊城區的人們,開始懷念曾經。其實懷舊不是守舊,更不是固執。人類的情感裡面,有一種特殊的情愫,那就是習慣。我們習慣了一些東西,即便知道有一部分是阻礙,但是還會時不時的想念,因為它們往往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見證了我們很多歲月的印記。

瀘州就是這樣,歷史和文化都不是單薄的,從夏商周時期,這裡就有人生活,只是那時候的瀘州人屬於巴國人,還不是今天的瀘州人,江陽要早於瀘州,很多人質疑蘇嘉的江陽侯國不是今日的瀘州,也是歷史記錄的混淆。

今天我們不討論那些久遠的事情,今天我來說說高壩,在說它之前,我們先談談一些瀘州的灘和壩。長江和沱江賦予了瀘州曾經的水路發達,也造就了瀘州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

比如灘,瀘州有個民間傳說叫二十個望娘灘,當然,這個傳說不僅僅流傳瀘州,全川很多地方,乃至全國很多有水的地方都有這個類似的傳說。我曾經專門寫過這個故事,也做了一些不太詳細的考證,我個人認為傳說的發生地,就看它有哪些依據。望娘灘的故事我就不再重複了,網絡發達大家有興趣可以搜來看。瀘州的灘真的很多,而且這些灘,不僅僅是長沱兩江沿岸的沙灘石灘,早就成為了瀘州鄉鎮地名。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江陽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隨便一說帶灘的地名就有幾十個,比較熟的:通灘,小米灘,瓦窯灘,玄灘,牛灘,先灘等等有灘就有壩,藍田壩,大驛壩,高壩,茜草壩,瓦窯壩。

為什麼我要特意來說高壩,因為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

高壩的故事很有嚼頭,前不久火鍋起源之爭就發生在這裡的小米灘。江陽沽酒客是一個比較推崇和極力推薦家鄉文化的人,但是並不願意去宣揚一個佐證不夠充分的話題,一個地方的文化代表一個地方歷史的厚重和內涵底蘊,但是想當然的東西就會變成笑話,當然我不能肯定的東西,也不能說人家就不可能沒發生,但是至少在這裡,我覺得還是考證清楚再說。

高壩是一個新與舊,工業與農業相互交融的地方。這裡因為民國時期戰時的需求,河南鞏縣的二十三兵工廠的內遷,造就了一個特殊的歷史工業區。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上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了罪惡的侵華戰爭,戰火一夜間從東北燒到華北、華中地區,成千上萬的災民遷移,工廠、學校、機關被迫內遷。

1937年11月,河南鞏縣兵工廠奉命遷移。一個數千人的兵工廠、成千上萬件機器設備要搬遷、拆卸、包裝、上汽車、上火車、上輪船談何容易,然而軍令如山……就這樣,在中華民族大抗戰的歲月裡,高壩被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欽點建成一座兵工廠。

1937年12月初,軍政部長何應欽突然從重慶來到瀘州,專員兼瀘縣縣長閔永濂被憲兵司令部的人請到中山堂專員公署的辦公廳,只見院外、院內軍警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閔永濂走進辦公廳,見軍政部長何應欽坐在堂上。何應欽二話沒說,要求馬上備馬去高壩。

何應欽圍著高壩跑了一圈,對閔永濂說,就在這個地方建兵工廠。圈內所有農民在一個月內搬出高壩,這兒是軍政部兵工署軍事重地。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第二天,縣政府代兵工署出文告,限30天內所有農戶、漁家、舟子、商家全部遷出。

曾經是魚米之鄉的地方,突然變成了兵工重鎮。國難當頭,全國人民首先是保家衛國,只有把侵略者趕出去,我們才能有安樂的家園。

根據史料表面,高壩曾經甘蔗業很發達,當時有陳姓大戶,地產上百畝,種的全是甘蔗。主人姓陳,開有陳氏大糖房。族人得知搬遷通知,一個個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這麼大的地方、這麼多家產說搬就搬嗎?陳氏入川裔孫陳中林是上過洋學堂的人,在大小河碼頭上都有堂號,認識官場上的人多,對時局、政治也知事大事小。建兵工廠,造槍炮彈藥打小日本,以雪國恥、收復河山乃民族之大業,於是陳中林從內江趕回高壩,說服族人,率陳氏家族各房長20餘人來到專員公署,願以陳氏祖業田產支援民族抗戰,帶頭遷出高壩。

很多人可能知道內江有個別號是甜城,恐怕不知道曾經的高壩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多原料吧。

不過這段歷史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了,但是我認為有必要在這裡提一提,雖然是民族大義,但是當年陳家的行為值得我們敬佩。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的付出。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建國後,二十三兵工廠繼續發揮著作用,後來有了二五廠,瀘化廠,到今天的北方化工,而且還有航校在這裡,高壩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兵工廠。具體的情況夠寫一部高壩兵工史了。

不過老瀘州人津津樂道的仍然是當年高壩那些工廠的趣事。比如二五廠的順口溜:瀘州姑娘快快長,長大嫁給二五廠,又吃雞來又吃膀,一個月關兩回餉(工資)。年輕的瀘州娃兒看看,瀘州時尚領先,這才是最早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的來由。

還有當年瀘州珙縣知青大戰,那時候的航校據說很多重慶崽兒,自以為有點背景,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都有點二衝二衝(瀘州方言,意思張揚),一次結黨出遊遇到瀘州一個第一批珙縣下鄉的知青,不曉得為了什麼屁大的原因,把人家打了一頓。

那個時候瀘州人同樣是一塊鐵板,開玩笑,正如《激情燃燒的歲月》裡荒唐的年代,更加容易熱血,我不欺負人,欺負我不行, 於是在白塔約架,珙縣知青瀘州籍的全部集攏,這次陣仗據說很大,反正從此這些重慶後生曉得啥子碰得,啥子碰不得了,如果你家裡有最早珙縣那批知青的長輩,可能給你講起來更精彩,這些都是特殊歷史環境的事情,這裡就不詳說了。筆者不提倡內鬥,團結永遠比窩裡橫有價值。

江陽淮書:瀘州有座兵工重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

高壩曾經風雲變化,有碼頭袍哥,有民族大義,也有今天的改革發展,對於瀘州來說它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今納溪的瀘天化和茜草的三線工業等遺留,都已是昨日黃花,高壩其實還有所發展,畢竟它更具備一些高尖端的東西在裡面。

八九十年代,瀘州一航司曾經大量運輸硝化棉,就是出自這個地方。只是時過境遷,很多變化反而這幾年我們知道的少了很多,很多記憶和故事還停留在過去。

現在的高壩廠區方圓3.3平方公里,地處瀘州市東郊,背靠龍馬潭區羅漢鎮大通山,前接長江北岸,依山傍水,地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泰安長江大橋就在高壩廠區(瀘州北方公司)和集裝箱碼頭之間通過。距市區10公里。

主要廠家有瀘州北方公司、川南機械廠、瀘州老窖釀酒二公司(羅漢基地)、瀘州鼎力鹼業公司、瀘州長江化工廠、瀘州華江建安公司等。依然是一個瀘州的輕工業開發區,我總覺得未來的高壩還會有不一樣的發展空間,歡迎更熟悉這個地方的人,來一起講講它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