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生存800萬年的祕訣:一個“大胃王”的養成之路

整個地球風雲變幻、禍福旦夕,數量眾多的生物無法適應環境的異變,消失於時間的長河中,比如猛獁象、劍齒虎、以及更為古老的生物,而另一些生物的適應能力十分卓著,即便是歷經了千百萬年的磨難,也鮮活的呈現在人類面前,且仍要繁衍生息下去,比如萬眾矚目的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中國的大地上生存了800萬年以上,得到相關機構的救助和億萬國人的關愛,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正逐步的回升,總有復興的一天,它們會與中國人一起繼續生存下去。

那麼,大熊貓的生命力為何這麼頑強?它們是憑藉怎樣的本事而存活至今呢?近日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熊貓的整個演化過程中,其食物的選擇發生了多次變化、而且它們在絕大部分的環境裡都可以安然入睡,這種“吃得好、睡得香”的能力,讓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出類拔萃。

大熊貓生存800萬年的秘訣:一個“大胃王”的養成之路

(大熊貓)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了解某一生物的生活習性,其飲食習慣和居住環境是一個首要的切入點,特別是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的大熊貓,它們“香火傳承”的秘訣八成就隱藏在食物中。據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員魏輔文介紹,大熊貓是“大熊貓-劍齒象古生物群”的重要一員,與它同一時期分佈的大型生物早已滅絕,而它卻堅韌不拔的存續至今,這很可能與大熊貓不斷改變食性、進而適應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

曾經,研究人員要研究動物的食性,基本上依賴於野外的直接觀察和分析動物排洩物等等,這一研究工作勞神費力、又難以反映動物長期的攝食情況,而如今,穩定同位素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個麻煩事。西華師範大學的副教授韓菡說,人類吃掉的食物,其化學成分經過消化吸收之後,會轉移到人類的骨骼中,大熊貓也是如此。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大熊貓骨骼中的穩定同位素組成,就能推斷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大熊貓生存800萬年的秘訣:一個“大胃王”的養成之路

(大熊貓)

基於穩定同位素技術,研究人員展開一項大熊貓家族口味鑑定的大型研究,他們先分析和比較了大熊貓和同一區域分佈的食肉(比如赤狐、豹貓等等)、食草(比如斑羚、岩羊等等)動物骨骼中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的組成,發現大熊貓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可能是大熊貓長期吃竹子的緣故。此後,研究人員又對雲南兩個全新世中期遺址出土的大熊貓、以及其他動物的骨骼進行了測定,發現雲南的大熊貓與同一時期的食草動物處於同一級別的生態位,穩定同位素值比較近似,但比它們的子孫們高出了很多。

這一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的大熊貓並不是專吃竹子。研究人員又收集了全國七個不同化石點的大熊貓骨骼樣品,發現大熊貓的祖先們伙食差異不小,除了竹子之外,它們還食用了大量的其他種類植物,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分為兩個階段,即從食肉(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至此,大熊貓變成了專吃竹子的“大胃王”。

大熊貓生存800萬年的秘訣:一個“大胃王”的養成之路

(大熊貓)

小考題:你是不是挑食呢?是不是一個大吃大喝的“大胃王”、飯量怎麼樣?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鑑,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