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的魔咒?为什么标王总是多花钱

20世纪70年代,研究油田拍卖的几位工程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假设有个油田的开采权要拍卖,有很多家石油公司来竞拍。谁也不知道这个油田在地下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只能靠自己猜。每个公司都会给这个油田一个估值。每个公司都按照自己对这个油田的估值报价。一般来说,公司会按照比自己的估值低一些的价格报价,而报价最高的公司获得油田的开采权。但在现实的拍卖中结果如何呢?这三位工程师发现般来说,竞拍中的赢家往往会变成输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槽糕 的情况是,油田的价值没有竞拍成功的公司的报价高,这家公司花的钱越 多,亏得也就越多。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这个油田的价值比公司的报价 高,但没有公司当初的估值高,所以公司也会觉得吃亏了。这就叫“嬴家

赢家的魔咒?为什么标王总是多花钱

的诅咒”。 真的有“赢家的诅咒”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呢? 1983年,两位经济学家马克斯·巴泽尔曼( Max bazerman)和威廉姆·萨 缪尔森( William Samuelson)做了个实验。他们在课堂上拍卖一个存钱罐 子,罐子里装满了硬币。学生们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每个学生都来猜,到底里面有多少钱。猜完了就竞价,出价最高的学生获得这个罐子和里面的硬币。罐子里实际上有8美元的硬币。他们做了很多次实验。学生们的猜测各不相同,平均估值是5.13美元。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罐子的估值都远低于真实价值。赢家的出价平均是1001美元,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赢家要亏损201美元。要是经济学家每堂课都做一回这个实验,他们还能赚笔小小的外快呢。

赢家的魔咒?为什么标王总是多花钱

课堂实验或许无法代表真实世界。但在现实生活中,“赢家的诅咒 比比皆是。比如,在1969年阿拉斯加北湾油田的拍卖中,赢家的出价是9亿 美元,而次高的标价是37亿美元。这是不符合理性假设的。如果按照理性 假设,赢家的报价和次高的报价应该相差不多才对。这只是一个特例吗? 不是。研究者观察了很多油田竞拍,发现在26%的案例中,中标价是次高 价的4倍甚至更高,在7的案例中,中标价至少是次高价的倍以上。 从1954年到1969年,墨西哥海湾地区拍卖出了1000多份租约,其中有 62%的租约是赔钱的,另有16%的租约勉强持平,只有22%的租约最后虽然赚了钱,但收益率并不高。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央 视广告“标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各家企业争相在央视砸下重金,抢夺“标王”的桂冠。1995年孔府宴酒的中标金额是0.31亿元,2015年翼龙贷花了36951亿元,才拿下“标王”称号。翼龙贷是一家P2P企业董事长是王思聪。荣登“标王”宝座的企业当然有好企业,比如茅台,但大部分“标王”很快就变成了“倒王”。听我给你报报它们的名字: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步步高和熊猫手机。你要是知道这些名字,只能暴露自己的年龄了

赢家的魔咒?为什么标王总是多花钱

赢家的诅咒”纠缠着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2002年,孔府宴酒宜告破产;秦池酒已经无人知晓;2004年爱多ⅤCD的掌门人胡志标被判有期徒刑8年;2005年熊猫手机的前掌门人马志平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被批捕。即使是那些没有沦为破产的“标王 ,在成为“标王”之后就真的平步青云了吗?恐怕这里面的苦闷, 他们自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