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的魔咒?為什麼標王總是多花錢

20世紀70年代,研究油田拍賣的幾位工程師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假設有個油田的開採權要拍賣,有很多家石油公司來競拍。誰也不知道這個油田在地下的儲量到底有多少,只能靠自己猜。每個公司都會給這個油田一個估值。每個公司都按照自己對這個油田的估值報價。一般來說,公司會按照比自己的估值低一些的價格報價,而報價最高的公司獲得油田的開採權。但在現實的拍賣中結果如何呢?這三位工程師發現般來說,競拍中的贏家往往會變成輸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最槽糕 的情況是,油田的價值沒有競拍成功的公司的報價高,這家公司花的錢越 多,虧得也就越多。稍微好一點的情況是,這個油田的價值比公司的報價 高,但沒有公司當初的估值高,所以公司也會覺得吃虧了。這就叫“嬴家

贏家的魔咒?為什麼標王總是多花錢

的詛咒”。 真的有“贏家的詛咒”嗎?還是說這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現象呢? 1983年,兩位經濟學家馬克斯·巴澤爾曼( Max bazerman)和威廉姆·薩 繆爾森( William Samuelson)做了個實驗。他們在課堂上拍賣一個存錢罐 子,罐子裡裝滿了硬幣。學生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錢。每個學生都來猜,到底裡面有多少錢。猜完了就競價,出價最高的學生獲得這個罐子和裡面的硬幣。罐子裡實際上有8美元的硬幣。他們做了很多次實驗。學生們的猜測各不相同,平均估值是5.13美元。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對罐子的估值都遠低於真實價值。贏家的出價平均是1001美元,這意味著,平均每個贏家要虧損201美元。要是經濟學家每堂課都做一回這個實驗,他們還能賺筆小小的外快呢。

贏家的魔咒?為什麼標王總是多花錢

課堂實驗或許無法代表真實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中,“贏家的詛咒 比比皆是。比如,在1969年阿拉斯加北灣油田的拍賣中,贏家的出價是9億 美元,而次高的標價是37億美元。這是不符合理性假設的。如果按照理性 假設,贏家的報價和次高的報價應該相差不多才對。這只是一個特例嗎? 不是。研究者觀察了很多油田競拍,發現在26%的案例中,中標價是次高 價的4倍甚至更高,在7的案例中,中標價至少是次高價的倍以上。 從1954年到1969年,墨西哥海灣地區拍賣出了1000多份租約,其中有 62%的租約是賠錢的,另有16%的租約勉強持平,只有22%的租約最後雖然賺了錢,但收益率並不高。我們再來看看身邊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央 視廣告“標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各家企業爭相在央視砸下重金,搶奪“標王”的桂冠。1995年孔府宴酒的中標金額是0.31億元,2015年翼龍貸花了36951億元,才拿下“標王”稱號。翼龍貸是一家P2P企業董事長是王思聰。榮登“標王”寶座的企業當然有好企業,比如茅臺,但大部分“標王”很快就變成了“倒王”。聽我給你報報它們的名字:孔府宴酒、秦池酒、愛多VCD、步步高和熊貓手機。你要是知道這些名字,只能暴露自己的年齡了

贏家的魔咒?為什麼標王總是多花錢

贏家的詛咒”糾纏著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企業:2002年,孔府宴酒宜告破產;秦池酒已經無人知曉;2004年愛多ⅤCD的掌門人胡志標被判有期徒刑8年;2005年熊貓手機的前掌門人馬志平因涉嫌“虛報註冊資本”被批捕。即使是那些沒有淪為破產的“標王 ,在成為“標王”之後就真的平步青雲了嗎?恐怕這裡面的苦悶, 他們自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