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很多作家記憶力超強,比如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他在割草放羊時讀的書,鑽在草垛裡讀的書,幫人家推磨後讀的書,在村子裡看大戲時聽的書……總之,無論是用眼睛讀的書,還是用耳朵“讀”的書,他都過目(耳)不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眾多“閒書”,都是這樣被他“飛速”閱讀,並牢牢記住的。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談到寫作,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在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看來,“記憶力比想象力更重要”。曹文軒說,這並不是說想象力不重要,而是我們今天的想象力缺乏一點重量,這種重量有一部分就在記憶之中。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現實中,我們其實也一直在讀,讀,讀,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是“過目不忘”,而是“讀了就忘”。如何克服這個毛病呢?下面我有和大家聊聊我常用的7大招:

1

第一招:通讀法

每本書都會有一個框架目錄,這既是作者寫作的思路,也是讀者記憶的思路。比如讀《力量:和大師一起讀書成長》這本書,就可以先列一張表,然後把八位大師的讀書經驗摘錄在下表中。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對整本書通讀的過程,也是主要信息梳理的過程。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2

第二招:圖讀法

所謂“圖讀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運用思維導圖圖文並茂的技巧,可以充分發揮左右腦的機能,提高學習效率。下面是不同人閱讀《西遊記》所做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看出每個人的閱讀與思考重點。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3

第三招:煮讀法

《煮書》是我們熟悉的一篇短文,文中借爺爺之口,介紹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小時候讀書,總是反覆誦讀品味,非把書讀熟不可。其實,這就是“煮”書。也正因為如此,才會達到“讀破書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究竟如何“煮”?除了熟讀成誦,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不動筆墨不看書”,一定要養成“圈圈畫畫+眉批”的習慣。下面是我讀的《稼軒詞編年箋註》這本書,看看被我“煮”過的書,書頁中都是什麼樣的?因為反覆“煮”過,所以稼軒的很多詞我都爛熟於胸。

4

第四招:逆讀法

這種讀書方法是一項很“燒腦”的活動,就是你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來讀這本書。操作很簡單:一邊讀,一邊反著想。說白了,就是“找茬”。比如上個星期我聽了一節三年級老師上《寓言三則》,她就引導學生“找茬”,讓學生找這三則寓言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這讓我想到很久以前看到過的一篇國外閱讀課《灰姑娘》,其中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找出書中不合理的地方。一個孩子立即站起來提問:“仙女不是說,到午夜十二點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要變回原樣,那為什麼水晶鞋沒有變回去呢?”大聲大大滴誇獎了這個孩子。用批判性的思維閱讀,自然會對原文記憶更深。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5

第五招:誦讀法

凡是出聲念讀,廣義上都可以稱為誦讀。對於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來說,誦讀方法很多,但朗讀和吟誦是其中最基本的兩類。“統編教材”增加了古詩文篇目,誦讀自然會成為古詩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稚兒勤誦讀,音節更琅琅”(孫枝蔚,《無酒》詩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讀書氛圍正是在誦讀中復興。就如我自己,如論讀別人的詩文,還是讀自己寫的詩文,都喜歡大聲地誦讀出來,有和作者天涯共此時的感覺。歡樂於心,記憶也就更加深刻。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6

第六招:抄讀法

中國歷史上,“抄書”最著名的兩個人,一個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另一個就是林語堂口中“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蘇東坡。我們常驚羨別人的天才,殊不知天才原來都是這樣努力努出來的。蘇東坡把抄寫《漢書》當作自己的“日課”,從不間斷,以至於能把《漢書》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有了這樣一份努力與沉澱,才會有名傳千古的前後《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

用7招專治“讀了就忘”的毛病

7

第七招:寫讀法

所謂“寫讀法”,就是用寫作“倒逼”自己讀書、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