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架上读得次数最多的是什么书?

铜雀台前燕


自然是《鲁迅文集》。对于鲁迅,大凡上过学的人大都拜读过他的作品。象《阿Q正传》、《一件小事》《祝福》《孔乙己》《藤野先生》等经典文章是俯拾皆是,数不胜数。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文坛地位和文学成就那就不用普通人赘言了,对他的评价当首推毛主席对鲁迅的盖棺定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而很多文坛大家象郭沫若、茅盾、老舍、郁达夫等都对鲁迅推崇备至,大加赞赏。而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更是这样说过:“鲁迅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不懂鲁迅,就不懂中国。......”。难怪有人说,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文学则不能没有鲁迅。由此可见鲁迅对于中国文学之重要。

因此,鲁迅这座文学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养分所在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读鲁迅的书不厌其烦,越读越上瘾之原因所在了。


78397385925


小时候翻看最多的是现代汉语大辞典,新华字典我倒是用得少。但是我今天想说说长大后看的书。很多书一次看完就算,但是有一本书,我看了好多遍。那就是杨绛的《我们仨》。

杨绛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但是这本书确跟这些头衔没有什么关系,主要讲了她对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思念。他们俩分别在1998年和1997年去世。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里面讲述了他们一家三口从最开始到失散的所有事,我惊叹先生的记忆力。先生92岁的时候开始写这本书,但是50多年前的很多事情的细节她都记得。

比如1935年她和钱钟书先生一起去牛津留学,钱钟书刚到牛津就跌了个大跟头,把大门牙都跌断了。幸好租住在一起的都是中国的医学专家,教会他们先去牙医那把断牙拔了再装假牙。

她还记得从第一个房东老金家搬到了达蕾家。钱钟书想吃红烧肉,他们一开始跟别人学,后来发现不行,她想起妈妈做橙皮果酱是用文火熬。下一次他们买了雪莉酒当黄酒,用文火熬,终于做出美味的红烧肉。

他们在国外留学的趣事非常多,先生记得非常清楚。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有就是喜欢他们和女儿的相处方式。

他们夫妻作为大家,但是跟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夫妻爱看书,所以钱瑗受父母影响也从小爱看书。钱瑗在北师大教书36年,为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有机会我想看一下《我们的钱瑗》

我觉他们夫妻对孩子的教育挺值得我学习,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我的孩子虽然还有4个多月才出生,但是我看得太多了,周围同学结婚早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她们非常焦虑,只会说孩子不听话,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想说,作为父母还是应该要做好榜样的,因为我知道的她们好多人都是可以刷剧刷到凌晨的。润物细无声,孩子肯定有样学样。如果我们平时当着孩子面能少玩一点手机,少发脾气,我觉得他们都会成为小天使。

这是我从这本书学到的关于教育的哲学。希望能提醒我自己,等孩子出生后一定要做好榜样。

再者,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已婚人士看,杨绛和钱钟书从1935年到1998年,两人共度了63年,一直互相扶持,互相学习。1935年在轮船上吵过一架,杨绛先生悟出夫妻吵架真的没意思,他们夫妻讲好可以各有各的意见。

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因为我也是已婚人士,他们吵架的细节跟我们普通人一模一样,就想把对方打败。但是最后都是两败俱伤。我通过多次阅读这本书,也渐渐领悟到了两位先生对婚姻的尊重和呵护。也尝试着跟他们去学习,学会呵护自己的婚姻,当然我的另一半也比较配合。

我的书架上书其实也不少,但是这本《我们仨》我真的很喜欢。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收获。我想可能跟年龄有关吧,随着年纪越来越长,对书的理解就越来越透彻。




汐莳心情


各类书籍都有涉略,但最喜爱的读的次数最多的是中外名著和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啦。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从小受了父亲的影响吧,从小就超喜欢说顺口溜和背唐诗,虽然小时候也觉得好像没什么用处,老师考试也没出过这类题目,但就是莫名的喜欢。小时候我母亲常说,背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嘛?不顶吃不顶喝的。能指靠唐诗宋词过生活吗???父亲就会说:你懂什么,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将来长大以后你就会看到有什么用了,知道什么叫腹有诗词气自华吗?知道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吗???我虽然对此说法似懂非懂啊,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喜好。

父亲以前常说,女孩子不能结婚太早。一结婚,一生孩子就什么都完了,事实验证父亲的话的确是有先见之明哈哈……


不过后来有了网络还好,随着孩子们长大,闲暇之余写点作品发在新浪微博上被乐创意老师发现后发表在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禅荷影思】及报刊杂志上,我才对写作真正有了兴趣。谁说背唐诗无用,这不就用上了吗?还是有点小小的成就感的😄😂😂😂虽说不能靠诗词养生,但有点精神食粮还是感觉蛮有存在感的,自信心也增添了不少!


♥所以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互联网,更感谢头条号,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让我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我们极普通极平凡的人生添些色彩吧,不然这一生就白来这个多彩的世界啦不是??!♥😜😜😜👯👫👯👫💐💐💐🍀🍀🍀🌹🌹🌹🌻🌻🌻


紫燕雅然582


小学时候看的曹文轩作品。尤其是《青铜葵花》和《草房子》两本小说,现在看也依旧有种美好感动的感觉。

《青铜葵花》

五七干校时期,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父亲来到农村,但他父亲却因意外而去世,因此被青铜一家所收养。青铜把葵花当作亲妹妹一样看待,家里省下本是让他上学的钱,他让给了葵花;为了葵花能个班级的同学一起照相,他在大冬天顶着风雪在街头卖芦花鞋。而葵花则把这些钱都节省下来买纸笔教青铜识字。

家里没有,灯葵花只能去同学家写作业,青铜就做了盏萤火虫灯;为了葵花在舞台上更耀眼,他花费力气做出冰项链……一家人面对火灾,水灾,蝗灾种种苦难都相互扶持,乐观的面对一切。但最后,命运依旧让女孩回到了城市。

虽说是儿童文学,但故事并不是一味的美好。苦难随时伴随着。坚韧的青铜,善解人意的葵花,慈爱的奶奶,辛勤劳作的父母他们一家人用乐观坚毅的面对着一切。苦难似乎都变的美好。



《草房子》

叙述的是主人公桑桑六年的小学生活。

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一直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他尝试了种种办法都没法长出头发。最终他用自己的方式坚守自己的尊严,又在一次文艺演出中真心付出赢得大家的尊重。

杜小康本来家庭富裕,可突然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养鸭却又遭遇意外,导致所有鸭子都没了。杜小康仿佛一夜之间长大,站了出来,不惧同学的目光在学校门口摆起了摊。为了家庭生计而拼搏。

细马是被领养来的孩子,对新生活带来的变化很不适应,与其他人充满了冲突与排斥。可一场水灾再次改变了他的生活,养父母家的房子被冲垮,养父因病去世,养母也因此精神开始出现问题。他本可以离开,但他选择了留下,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要为母亲盖一座新的大房子。

书中还有成人间美好的爱情可因命运弄人而不能终成眷属;也有孤苦倔强的怪老人的被孩子所改变;桑桑得绝症后所感受到周围人的变化等等。

这部小说在宁静的氛围里上演了一幕幕感动人心的故事。展现出一种浪漫温馨的悲剧美。

因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把书种那种纯美感人的情怀概括表达出来。虽说是儿童文学,不过还是很值得去一读的。


打酱油酱打


路遥的中篇小说集,人生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我看来,人生遇到郁闷和忐忑的时候,读读人生,才感觉人生的苦难才是生活,才是人生的常态,不知不觉也成了习惯,爱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用心选择!人生故事里的高加林和我一样,都曾经当过代课老师,平穷,不幸的爱情,让我倍感同情,我感觉并不孤单,所以再精神世界里我们同命相连,可谓难兄难弟!自己为了生活主动放弃了代课老师,来到城市打工,成为一名漂泊者,又和少平一起流浪,为了所谓的梦想!文学作品不像是技术书籍,但是作品里的精神却是技术书本里没有的,人没有了信仰与精神,活着的状态都值得怀疑,何谈人生梦想。多读点人生苦难的书,就知道人生之所以痛苦,是需要自己超越这苦难,改变人生,先从人生小事做起,唯有看透了这苦难根源,梦想才会再大脑壳里更清晰,从而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这就解决了为生活人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人生才有自我价值感!


厚德载物健行天下



gzl与世无争


看过的书很多,但是读的最多的还是余华的《活着》,每次遇到困境,感觉过不去的时候,这本书总能提醒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明天还得微笑面对”



可怜的阿羊


我书架上有两本书,翻看的最多,一本《新华字典》另外一本是《怎样使用新华字典》



骑猪向前冲2019


读过很多书,

但大多读了一遍。

不能说经常多了读哪一本书。

只能说印象最深刻的,

而且常常回味的非《战争与和平》莫属。

其次《平凡的世界》。


手机用户5851959387


没有想为什么,书架上的书只摆不看!其实也不是,是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现在的情形是看手机多过看纸板书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