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格律是體裁形式,意境是思想內容,二者不可偏廢。

替對粘韻是格律詩基本規則要求,是律絕和律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體裁分類客觀標準,不受“三觀”左右。

意境是各種詩歌體裁都追求的,是主觀標準,受“三觀”左右。

今人詩作意境比較李杜時,顧不了替對粘韻律絕和律詩基本規則,可標示為“古風”,名副其實,沒有必要列舉一大堆古體詩為藉口,為今人失替、失對、失粘、出韻的詩作爭奪格律詩頭銜或標籤!因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枚舉!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號“詩聯創作審美”,有詩論文章及原創律絕和律詩供探討交流!




碧水青松隨筆


我自己也寫詩詞,在詩詞創作中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

就拿我昨天下午填的一首詞來闡述吧。

一剪梅·感懷

昨夜瀟瀟風叩門,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夢中微雨怨清魂,何事傷神,衾枕才溫。

紙上難分鵬與鯤,不是啼痕,又像啼痕。

醒時應有酒盈樽,遺笑經年,宣室承恩。

這首詞一開始我只有了一句: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那是前天晚上十二點準備睡覺的時候,外面忽然下起雨來,我想寫點詩,但又實在困得不行,堅持了一會,就關掉了床頭的夜燈。

昨天早上起來,坐在公交車上就馬上有了那一句: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接著我就鬱悶死了,該死的十三元。

我為什麼選擇十三元呢?

同韻的字都很生僻,要寫簡直費勁極了。

但我又很捨不得燈也昏昏我也昏昏。

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去填了。

實話說,上闕我很滿意,下闋不那麼滿意。

因為上闕填的時候很自然,我前天晚上確實睡不著,一開始外面風很大,讓人心裡很不平靜,後來又開始下雨,我快睡著的時候還能聽見雨水打在遮陽棚上的聲音。

但下闋廢了我一整天的功夫,我從早上坐在公交上開始琢磨,一直琢磨到我晚上回到家。

有那麼一會我幾乎想放棄這首詞,我覺得上闕意境到了,已把我當時的情況描述出來了。

至於沒有下闋就沒有吧,我不能為了格律把上闕給破壞了。

可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有句話堵在心裡,不吐不快,但又不能一吐為快。

我當時就想,我為什麼不能用十三元的韻把這首詞填完呢?

雖然其他字生僻,但總還有那麼幾個字可用啊。

那些字能不能訴說我心裡想訴說的呢?

事實證明,基本可以。

我為什麼睡不著,因為我心裡不舒服。我不開心,我不高興,我想哭。

我目前的處境很糾結,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的悲哀就是,他分明跟皇帝聊了半夜,但聊得都是鬼神之說。

在不知賈誼心事的人看來,賈誼多麼牛逼啊,他和皇上聊了大半夜唉!還是坐的很近聊了半夜唉!

但賈誼很痛苦,他並不是想聊鬼神的。

我目前也差不離這個狀況,外人看著光鮮,看著已經一腳踏進那圈子裡了,可我什麼都不是。

這種情況被大家稱為矯情。

換句話說,就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失意潦倒。

於是十三元的韻也就有些意向可用了。

莊周的鯤,李白的金樽清酒,王實甫的新啼痕間舊啼痕,皎然的宣室恩。

鯤化為鵬需要的是時間,可是眼下卻什麼都看不出來,我很難過,很難過。

我雖然也有樽也有酒,但沒人知道我四顧心茫然。

說起來已經在宣室承恩了,可是,真可笑,不是嗎?

於是下闋就這樣湊了出來。

但我對下闋不滿意,因為下闋雖然符合格律,可那是我在有限的韻部裡搜腸刮肚想來的意向,是強行將這些往我心裡想的地方寫。

所以這首詞讀著就不好,下闋總是不舒服。

這就是要格律而害了意境。

我還有兩首詞,我覺得寫得很好的,但為了意境,背棄了格律,但總體上我覺得很舒服。

永遇樂·次韻稼軒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千世界,但憑一葦、何人能渡。便老蓮臺,長繩挽斷、青春留不住。乘風歸去,山嶽茫茫,不知身在高處。想當年,狂歌縱酒,醉擁一座江湖。

浮生了了,過河之卒,天地不仁如故。二十三年,夢中仍是,潦倒長安路。不堪回首,長門舊恨,今宵又排鄭舞。何必問:阿嬌未死,中宮誰主?

永遇樂是四仄韻,醉擁一座江湖就出律了。有人建議我改掉,但我不想改,也沒法改。因為那個境界到了,那是我想表達的。

所以我不改。

另一首是完全不合《聲聲慢》的格律,所以我連聲聲慢都不敢標註:

悼金庸先生

射鵰狂客,屠龍聖手,今夕只有空樓。展眼天涯盡處,逝水東流。人生誰能不死,恐正值、暗夜深秋。三更後,怕武林舊夢,拚棄神州。

一旦騎鶴西去,滄海笑,地下文章徒留。風滅殘燈,借酒如何消愁。昨日江湖已老,塵封了、恩怨情仇。華山事,待誰人、故地重遊?

我要寫他最出名最經典的作品,下筆就已定了型,我不能為了格律去改動我想表述的意思。

這就是我個人創作詩詞的過程,有時候為了格律會很糾結,但迎合格律作詩填詞,勢必會束手束腳,很多想表達的東西無法表達出來。

所以我更喜歡寫詩,特別是歌行體,有時候字數也不用限制。

當時明月最多情,慣向春風拂羅裙。

京畿三千紈絝子,高歌東門美如雲。

所見美人年十八,楚腰一簇誰不誇。

紅粉骷髏杯中影,嬉笑怒罵負芳華。

美人非我願,美酒非我情。

萍水相逢皆是恨,難訴平生與君聽。

縱橫捭闔無閒暇,不來虛此人間行。

豪門大族如糞土,山野村夫可留名。

是昔河陽金谷園,亦是鄴下銅雀臺。

可比睢園三百里,詩酒風流真玉山。

也有騷客傷禾黍,也有方士說鬼神。

少年提劍爭義氣,老叟闔眸卜星辰。

四月禍從天上來,大廈傾頹滿啼痕。

不想人去樓空後,長街寥落鎖灰塵。

悲夫!

一夕流落俗世上,才道應憐六國人。

我認為,作詩填詞最重要的是境界,如果能力可及,就應該在保持境界的時候滿足格律,但有時候真的無法兼得,這時候就需要捨棄格律。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格律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不是初心。

寫詩是為了什麼呢?單純為了好看好聽嗎?

不,寫詩是為了表達自己,為了一吐為快。

只有表達了你想表達的,詩才算是好詩,否則不過是雕琢得好看的玩意,僅僅好看而已,沒有靈魂。

----------丸-----------


祁門小謝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瑰寶之一。她有著獨特的韻味,使很多人在閒暇之餘,都喜歡暢談和欣賞它!但要掌握她的律韻,真的不是一日之功。所以很多人望而怯步,不願創作。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就是有很多人對詩或詞的格律不瞭解。而產生了為難情緒。

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格律詩

格律詩的主要特點是講究平仄格律。對學者來說,相對較難。但就格律詩來說,只有高聲低聲之分,低聲為“平聲”,高聲為“仄聲”。如格律詩不按高聲低聲相互平衡交錯。那就會出現律詩讀不順口而拗口。為了使詩易讀易懂,順口押韻,就採用了拗救。

所謂的拗救?就是前面字該用平聲的確用了仄聲,那後面應補上一個平聲。這就叫拗救,也叫拗平。但要注意補救的字要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亂位或放在末尾。凡經過拗救的詩句,就算合律。

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律詩的規律,但也不是說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要按律而論,可是在特定的律詩環境中,一三五還是要按律規創作。不然就會出現:三平尾或三仄尾,以及孤平現象。

所謂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句子中二四六字,不得隨意出格。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即句中的第二個字,目前的律詩還是沒有隨意變動過。

五言律詩的格律規定: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七言律詩的格律規定: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當格律詩中出現平仄聲不平衡交錯時,就會出現拗口,為了使句子流暢易讀,就採用了“拗救”。四連平或四連仄,即連續四個平聲的字或四個仄聲的字,持續高聲或持續低聲都是對律詩有妨害的。

格律詩的規則: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八句以上叫“長律”(也叫排律)。各句字要相等。

七言要平起平收,五言則仄起平收。“起”——是指首句的第一個字,“收”——是指首句的最後一個字。

律詩律韻,不管怎麼變動,但萬變都在其中。根律而動,為韻而行,大眾喜歡,就是好詩。








俊波2494777000894


1,這個原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了。當時以賀敬之等詩人面對簡化漢字和應用推廣英文字母拼音,又結合中國詩詞優秀傳統,提出這個原則。守住韻就是守住韻律在詩詞中的使用,中國數千年的詩詞流傳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押韻,不押韻不稱之為詩詞。現在有人受西方文化和翻譯外國詩文影響,放棄使用漢語韻律,這是錯誤的,你若從事中國詩詞寫作,就應該保持並使用韻律,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2,追求意境是詩詞創作的必然。詩無意境就是順口溜,不稱之為詩。意境的深淺需要追求,意境越深越好。但不能因追求高深意境讓人看不懂。古時流傳長遠的詩詞在意境都很簡單的。意境是以物擬人還是以人化物狀,由詩作者自己考慮表達。

當意境與韻律發生衝突時,要在保證意境前提下調整韻律,但不能放棄韻律。

3,放棄平仄是由兩個因素促成。一是五四後白話文推廣,還有加之歷史變化等原因,一些字的讀音也變化了。比如“斜”,在唐宋時期讀為"xia",明清後讀為“xie”。二是西洋音樂引進中國,對詩詞衝擊的結果。中國歷史上流行的是戲曲,清末西方音樂在中國流行起來。而平仄是古時候對朗誦詩詞的不可缺少的。平仄有五個音節,當朗讀出詩的平仄後,如同歌一般,不同於戲曲。因此詩被稱之為“詩歌”,寫詞要有詞牌,詞牌也是對該詞平仄的規範。當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後,西方音節為七個(增加兩個半音),唱起來比平仄好聽的多,迫使中國詩詞放棄平仄。現在有人還在詩上標明平仄,我請你按平仄音節讀一下,會難聽的。




遼海醉仙


詩詞創作中,如果是寫古風,那就按意境來。 如果是寫近體詩詞,不管是絕句、律詩或者宋詞,都要按平仄格式去寫。

至於說意境,我們只能找更接近意境的字句去填入。 可能樓主會說,很多唐詩就不符合平仄格式。為什麼可以。

那我們就要先去了解當時的環境,以及後人總結出的規律。 在唐初,大部分寫的是古風古絕,包括在盛唐時期,還有很多作品都是符合格式的。


只是當時還沒有這些拘束,再加上當時的環境所造成。

如大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平平仄仄仄,仄仄中平仄;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仄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仄”



以及 詩仙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仄平中平仄,平平中仄平。

所以如果我們寫近體詩呢,就要按平仄格式去寫。如果古風就隨意。



下面分享幾首自己平時的詩詞。

西江月.驟雨打翻春色

驟雨打翻春色,狂風吹亂閒愁。

飛紅殘落奈何留,多少銷魂人瘦。

世路如今未了,浮生自古難休。

一灣碧水泛蘭舟,醉看青山岸柳。

五律.秋歸

落葉知秋至,千山盡染霜。

楓林紅似火,蘆雪白成牆。

水映半江赤,船開兩岸香。

孤舟有歸客,早晚到家鄉。


醉清風zyj1202


格律與意境,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因為有意境,才叫詩詞。又因為形式為內容服務,所以意境優先。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無視格律。格律主要的也就4個:用韻、對仗、句式、平仄。在處理與意境的關係時,格律的把握要點如下:1、用韻不能出錯。一是同一首詩詞裡邊的韻字必須是同一韻部的字,二是所選擇的韻部必須與意境相符,比如意境是悽楚的,韻部就不能是“東”“江”,意境是豪放的,韻部就不能是“魚”。2、要求對仗的地方必須對仗。3、句式可以不管。4、平仄出格的頻率,僅限於個別地方,不能太多。必須強調:作為初學者,格律優先為好。


佛魔由我


大家都是明白人,寫詩是一門高深的文學藝術,言簡意賅。用詞造句需精雕細琢。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託物言志。所用詞彙都要服合主題意境。所用物象要貼近現實,遣詞恰當。詞性平仄理所當然地必須考究。如果亂性,放棄格律,抑仰頓挫的效果將會啞然失色。本人認為,寫詩若掛牌某某律、絕的話,必須嚴守格律為前提,然後融入情感意境,增加色彩。(詞性擬聲對仗得好的,本身就能增強色彩),突出主題。沒有所謂的因"意境"而捨棄格律之說!要麼不掛牌子,寫古風好了。古風照就出精華!這是自由的選擇!別格律沒弄明白,心裡又想著哪種似乎"高大上"的牌子!至於意境的追求,哪就要看個人的天斌和功底了!


益龍民


為什麼總有人說為了意境可以捨棄格律,我認為意境比格律更難掌握。格律可以可以通過查書學習到。意境可以麼?不可以。意境只有不斷的體驗生活,反覆的錘鍊,大量的閱讀古詩詞才可以獲得。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可以速成的。初學者是不大可能一上來就寫出眾口稱讚的好詩來。

而所謂意境只是成為好詩的要素要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浪漫主義詩詞當然要有好的意境,那麼現實主義詩詞就不是特別要求意境。比如白居易的賣炭翁,通篇只是描述賣炭翁的一天生活,沒有典故,沒有華麗的詞語,全是白描一樣可以永垂千古。杜甫的三吏三別也屬於這樣的範疇,只是描寫的貧苦大眾的真實生活狀況。

再說,李白杜甫的詩還是符合格律的佔大多數,那些不符合的只是一部分。不能因為李杜寫過不合格律的詩,就說格律是糟粕,是束縛。這樣是以偏概全,是狹隘的。

既然想寫詩詞,就要認真的學習格律,不要因為掌握駕馭不了格律而說格律是不重要的。


海浮山頑石


這個問題,提出不止一次了。回荅麼,也是見仁見智,各樣的見解都有。但歸納一下,“押韻是前提,意境為上,平仄次之”的主張還是佔上風的。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大概是“援古以鑑今”得出的結論罷。看看《唐詩三百首》中選錄的絕句和律詩,如果嚴格地用格律來要求,中規中矩的不到一半。典型的例子,七律《黃鶴樓》、七絕《江南春》就很能說明問題。詞的例子就不舉了。可見,古人作詩填詞,也是把意境放在對仗、平仄、粘等格律之上的。打這樣個比方吧,一首詩或詞就好比一個人,格律是人的外表,而意境是人的買魂。外表與靈魂比,當然是靈魂重要了。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又有什麼可取的呢!


山民s


格律者是謂格式和韻律,不同於民歌,散曲,詞的長短句。在句式,對仗,平仄方面要求極嚴,唐代詩人們,把格律詩創作,推到巔峰狀態,成為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可以說,格律詩成就了唐詩的輝煌,也造就了唐詩孤獨求敗式的悲哀。後代文士再怎麼努力,也難以突破唐詩的境界,使人們自慚形穢,嚴重銼傷了脆弱的成就感,這就是唐代格律詩日漸式微,宋詞長短句興起的根本原因。

格律詩作為一種文緊體裁,有它的獨特性,但重要的是,同其它文學體裁共通的,都是為內容服務。而內容即表現為意境。一個好的意境,無論用何種體裁表達出來,都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一個缺乏意境的格律詩,寫得再工整,對仗,平仄押韻,也會讓人味同嚼蠟。

寫到此,我的主張也出來了,即:在寫格律詩時,當意境,格式,音律發生矛盾,需要你做出取捨時,我寧可放棄後者,也要力求意境的完美。

格律詩回溫的現象,說明許多的古典文學愛好者在推動,是一個好兆頭,值得肯定。但是我們畢竟是今人,不可能回到唐代去寫格律詩,現代人的思想情感,語言辭彙,生存環境,都發生巨大變化,即使寫格律詩,也一定不同程度打上時代烙印。因此,突破古格律的框範,是必然趨勢,否則,格律詩將走入死衚衕!

本人因學識所限,僅代表一已陋見,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