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論人性善惡,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對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孔子不談鬼神,不談生死,也不談人性。人的天性和自然規律,孔子基本沒怎麼說,因為他知道說不清楚,說了也不重要,所以乾脆不說。

但是,儒家的另外兩位大師說了,孟子和荀子都談了一些觀點,許多人認為孟子和荀子都是談人性的,但是觀點截然不同,孟子向善,荀子言惡,甚至為此導致荀子在文化傳承的地位降的很低,其實荀子真乃後聖。

其實不論人性善惡,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人是有動物性和自然屬性的

論天性,人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吃東西和生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其他動物的天性。如果認為動物性是人的本性,那基本人性問題就不用談了。

所以,不論孟子還是荀子,談的都是人的社會性,不能只談自然屬性,更不能把人性等同於自然性。

其實不論人性善惡,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人性不可不談

孟子談人性的篇章,實際上是在回應告子的人性問題。沒有人性做基礎,孔孟的仁義之道就講不通,所以才會不厭其煩的與告子辯論。荀子認為人性有高級和低級的部分,把低級的部分用後天的學習和教育進行改良就可以變善,這在他的主張裡要推行禮樂制度。

所以人性問題的探討,就是儒學發展問題的基礎,找到合適的說法,儒家的理論主張就有了依據。

其實不論人性善惡,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善惡殊途同歸

孟子說人之性有四善端,仁義禮智。能夠認識本心,擴充之,就可以人人成堯舜。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的意思不是虛假,是人為的意思。可學而成,可事而成就是偽,就是改造。善是通過對惡的改進而來的,依靠人惡的自然屬性,無法組成社會,只能通過後天的禮樂制度,才可能實現塗之人可以為禹。在這一點點,荀子的看法要更為深刻的多,他也更為強調後天的努力和社會力量的成果。

所以,在最終的目的上,他們都在為儒家的理論找依據,孟子找仁義的依據,荀子找禮樂的依據。對於人性善惡的探討,最終都要回歸到對人的實際教育上來。執著於善惡的理解,反而是失其本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