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论人性善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

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不谈鬼神,不谈生死,也不谈人性。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孔子基本没怎么说,因为他知道说不清楚,说了也不重要,所以干脆不说。

但是,儒家的另外两位大师说了,孟子和荀子都谈了一些观点,许多人认为孟子和荀子都是谈人性的,但是观点截然不同,孟子向善,荀子言恶,甚至为此导致荀子在文化传承的地位降的很低,其实荀子真乃后圣。

其实不论人性善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

人是有动物性和自然属性的

论天性,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吃东西和生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其他动物的天性。如果认为动物性是人的本性,那基本人性问题就不用谈了。

所以,不论孟子还是荀子,谈的都是人的社会性,不能只谈自然属性,更不能把人性等同于自然性。

其实不论人性善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

人性不可不谈

孟子谈人性的篇章,实际上是在回应告子的人性问题。没有人性做基础,孔孟的仁义之道就讲不通,所以才会不厌其烦的与告子辩论。荀子认为人性有高级和低级的部分,把低级的部分用后天的学习和教育进行改良就可以变善,这在他的主张里要推行礼乐制度。

所以人性问题的探讨,就是儒学发展问题的基础,找到合适的说法,儒家的理论主张就有了依据。

其实不论人性善恶,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

善恶殊途同归

孟子说人之性有四善端,仁义礼智。能够认识本心,扩充之,就可以人人成尧舜。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的意思不是虚假,是人为的意思。可学而成,可事而成就是伪,就是改造。善是通过对恶的改进而来的,依靠人恶的自然属性,无法组成社会,只能通过后天的礼乐制度,才可能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在这一点点,荀子的看法要更为深刻的多,他也更为强调后天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成果。

所以,在最终的目的上,他们都在为儒家的理论找依据,孟子找仁义的依据,荀子找礼乐的依据。对于人性善恶的探讨,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的实际教育上来。执着于善恶的理解,反而是失其本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