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國古代多出家訓?

mhj780916


我國古代家訓繁多,其歷史淵遠流長,成為古代思想文化很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最早的家訓《尚書》、《詩經》、《周易》有零散的記載,或父子之訓,或兄弟之訓,或叔侄之訓。堪稱中國傳統家訓第一部為隋初的《顏氏家訓》。

我國古代家訓繁多且經久不衰,有著深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根源。我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持續幾千年,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生產形式,自我生產消費,社會聯繫交換非常狹小,不僅生產力水平低下,教育也十分滯後,以姓氏為基礎的家訓順應了這種經濟發展的需求。

封建社會的政權統治主要特徵以家族血緣為核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觸法,滿門連坐。為了家族的延續和興旺,更好規範管理好家庭人員的言行,家訓適應了這種政治上需求。

我國古代雖然思想豐富流派眾多,但儒家思想多數時期成為國家正統思想,在士大夫階層和民間勞苦階層形成儒學文化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深蒂固,管理好家庭(家族),訓戒好家庭人員成為了齊家的重要職責。家訓受到了文化傳統與家庭的支撐。


琳娜610


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決定了我們歷來就是宗法制社會,講究敬天法祖!自古至今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中西的差異,其實都源於最初的生產形態,即農業社會跟遊牧社會的區別!

今天就簡單聊一下家訓!

最明顯的一個特點,農業社會需要技術的傳承,先人種了一輩子的地,具體怎麼操作,怎麼播種,鬆土,施肥等等,操作不同,結果不同,導致我們尊重老人,特別是有知識的老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很豐富,大家就容易佩服他,願意聽他的,而且農業社會靠天吃飯,這就形成了敬天法祖的傳統,一個個小的集體再組成大的集體,所以必須有一個老大,這就形成了集權,而且我國的神話系統裡的神,包括民間的天子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高人一等,沒有親民的色彩。所以中國曆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說的算的老大,所以中國的文化相對較保守!

而遊牧社會。他們的生產不需要太大的技術含量,只要體力好就行,哪裡有水有草,趕著牛羊過去就行了,所以遊牧的文化裡,沒有尊老的概念,大家很平等,這就造成了遊牧文化裡有平等民主的成分,西方文化裡他們的神也是跟平民差不多,很親民!

前面說的,就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家訓的由來其實就是一個個生產小集體的產物,即家族!一個家族要想在眾多的家族中脫穎而出並且長盛不衰,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一代代先人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必須要傳承的,所以就以文字的形式傳承下來,教育子孫後代,以期望家族綿延不絕,香火永旺!


古樓殘卷


中國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可以被我們稱為“根”或“歸宿”的故鄉。

中國傳統文化是“德性文化”。中國古代哲學主要以研究人生哲學為使命,人們對道德生活的哲學思考與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幾乎異曲同工。中國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為先,家庭或家族依據主流價值觀,內化並形成自己的家風特質,使家風成為陶冶家庭成員美德的最穩固的成長環境。

沒有家訓的家庭教育,如斷根浮萍遊離在水面,是無法感知世代傳承的家族力量,更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標準。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顧名思義,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生活風氣、風格與風尚和家族文化。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就應該有一個家庭的規矩。用家風傳承並更好去適應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既豐富了家風的內涵底蘊,又真正做到了用好家風共同激勵人、塑造人、培養人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滋養力量!

目前國家重提家風,家教,家訓,鄉賢,村規民約等傳統文化,這種社會美德的重現,但願不是“運動式”的刮旋風、掀熱潮,而是“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我們期待家風建設之花在祖國百花園中真正綻放的燦爛奪目。



不太邢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訓之事,詢於後入。


雁過留影


原先人們一地守千年!為了家族生存,會歷代增加家族共處規則。

現一年換三市!家不固定!族不存在!也就無謂家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