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撰文反思獨角獸:閃電擴張催熟的創業企業該謝幕了

百萬級的用戶,酷炫的品牌,魅力十足的創始人。這批新興的明星科技企業擁有了一切——除了高利潤的業務模式。

「譯者說」

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瑞幸咖啡提交赴美上市申請,計劃融資1億美元。

瑞幸咖啡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獨角獸企業代表,通過大量地燒錢迅速擴張搶佔市場,估值也一路高歌猛進,飆至29美元。然而,瑞幸僅今年一季度的淨虧損就已經高達5.5億元人民幣,2018年淨虧損更是高達16.2億元人民幣。

這些以瑞幸、摩拜、Uber為代表的獨角獸企業,在營收迅速增長的同時,往往承擔著巨大的虧損,需要源源不斷的“輸血”,盈利模式飽受質疑。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聚焦於獨角獸企業,為你深度解析當下這個特別的“物種”。以下是投中網翻譯全文,略有刪節。

《經濟學人》撰文反思獨角獸:閃電擴張催熟的創業企業該謝幕了

獨角獸企業在人們眼中通常是強大、出類拔萃的代名詞,是近乎奇蹟的存在。本週,中國最具有爭議性的獨角獸瑞幸咖啡宣佈即將赴美上市;下個月,Uber將通過IPO募集約100億美元,或成為今年最大規模的IPO,同時也是繼Alibaba(阿里巴巴)、Facebook後,美國史上第三大規模的IPO。然而已上市的Lyft市值卻已縮水,積極謀求上市的Airbnb和WeWork以及4月18日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的圖片社交平臺Pinterest,或許會步Lyft的後塵。

在中國,始於去年的IPO浪潮仍在如火如荼進行。得益於於爆款產品和海量用戶,這些上市公司的總體估值已高達數千億美元。但是,獨角獸企業存普遍在一個問題——商業模式。於是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公司和背後的風投機構在估值達到高點時,爭先恐後拋售了掉手中份額,將其轉賣給共同基金和普通民眾的退休金計劃。

根據相關報道,十餘家已上市或可能上市的獨角獸企業僅去年的虧損就達到140億美元,累計虧損更是高達470億美元。這些企業提供的服務從叫車(網約車)到辦公室出租,通常都會大幅度折價——為了實現大幅營收增長。這種模式取經自硅谷,即通過“閃電擴張”搶佔市場,實現“勝者通吃”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以快速行動搶佔市場份額,以期從中淘到金。

但是,一些獨角獸企業缺乏經濟規模,無法打破市場壁壘,並沒有達到他們所宣稱的水平。同時,監管日益趨嚴,也會限制他們快速擴張和不斷迭代的自由度。因此二級市場投資者應該以一個較低的新股發行價入市,否則最好不要插手。科技企業及其投資方應該好好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企業缺乏後勁,無法持續建立公司並將理念商業化呢。

當今培育獨角獸企業的,在25年前是不可能出現的。早在1994年,只有60億美元流入風投基金,單筆投資也只有幾百萬美金。亞馬遜在1997年上市前,總共只募集了1000萬美元。三件事改變了這一切。首先,得益於雲計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快速發展變得更加容易,這使得初創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張成為可能。第二,較低的利率為投資人提供了追求收益的空間。第三,少數幾家明星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及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證實了獲得財富的秘密——較為寬鬆的外部監管,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加之龐大的市場,產生鉅額的利潤並最終形成自然壟斷。一時間,巨頭們都把這個魔法公式套用到儘可能多的行業,砸下重金加速發展進程。

毫無疑問,相比於2000年科技泡沫中幻滅的企業——比如當年的Pets.com,上市十個月後就宣告破產——當今的獨角獸企業要堅挺得多。約車app比打出租車更方便,食品配送速度飛快,流媒體音樂比下載音樂文件更有優勢。諸如谷歌和阿里巴巴獨角獸企業,擁有著龐大的用戶基礎,通過將其IT外包給雲供應商,核心業務得以避免重資產的運營模式。正如IPO文件所披露的那樣,他們的銷售額增迅速增長。

真正的擔憂在於,獨角獸虧損所反映出問題並不是暫時的發展陣痛,而是市場——消費者的口味參差不齊,市面上也充斥著大量競爭,獨角獸企業不僅要與融資充盈的競爭對手競爭,甚至還要和成熟的大公司展開交戰。在那些數字技術壟斷的關鍵領域,用戶越多,互聯網價值越大,Facebook(之所以這麼成功就是因為這一點)佔據了67%的社交媒體市場份額。相較而言,當下獨角獸企業的市場表現(所謂市場份額和壟斷)並不是那麼令人信服——補貼並沒有讓用戶鎖定特定的網約車企業,所以Lyft股價距離IPO已經跌破20%;租下辦公室再轉租,任何人都可以做,並非WeWork才能勝任;2018年上市的Spotify在美國擁有流音樂34%的市場份額,但是接下來它將不得不和資本豐厚的競爭對手蘋果硬碰硬。

從內部來看,儘管獨角獸企業的銷售額在高速增長,但所在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並沒有持續增加。管理者們不敢削減對市場的鉅額投入,害怕會流失用戶。很多公司正爭先恐後開發副線產品,試著從用戶手中撈錢。然而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並沒有很深的護城河,一個問題就始終懸於頭頂:假設Uber僅僅靠150億美元融資,就真能達到千億市值,那Uber的競爭對手們為什麼不繼續碰碰運氣呢?那些成熟的科技巨頭為何不也來試試水呢?

外部力量也會讓“閃電擴張”變得更加艱難。早年的企業並不需要應對眾多監管——正是缺乏相關立法,才使得互聯網有想象空間——因此那些企業可以先野蠻生長,再尋求諒解。獨角獸企業們搬來了這套方法:Airbnb規避了酒店稅收,Uber無視了出租車牌照規定。但是如今,反噬也達到頂點——數字稅出臺,數據、內容也頒佈了相關法律。獨角獸企業在給投資人的通函中,都會有數頁關於法律風險和殘酷監管風險的內容。

在那些佔據制高點並已形成壟斷的科技行業,比如網絡搜索和社交媒體,獨角獸企業已然沒有立足之地,而在其它領域,獲客競爭則十分激烈——數家企業通過補貼用戶搶佔市場份額,補貼金額每年已高達200億美元。這一切對消費者當然是利好,金錢正流向他們的口袋。

相反,二級投資者則需要保持冷靜。市場正蠢蠢欲動,有人試圖借力那些成功的大公司,將一眾獨角獸企業包裝成下一個谷歌或阿里巴巴。但事實上,多數獨角獸企業要面對的卻是持久戰的損耗以及低迷的利潤空間。最終,那些疲於苦戰的企業可能會面臨收購。而這時又會出現另一重風險:如果獨角獸企業最終沒能找到實現高盈利的商業模式來維持企業市值,而大多數獨角獸企業不僅沒有給投資方投票權(Uber是個例外),並且會手握“毒丸計劃”——不僅讓收購交易變得困難,投資者進行企業干預也會受到限制。

那麼,硅谷和中國作為科創企業集中營——獨角獸企業夢想發跡的地方——正有數十億美金流向風投,流進了科技公司創始人和員工的口袋。類似的問題是:那些靠創業融資實現財富自由而購入的豪宅,那些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項目,那些淪為僅為創始人個人成長背書的環節——投資人還要為此買單多少?這種不計代價獲取用戶的“閃電擴張”理念已然達到頂點。而當前的緊要問題是,這些資本該如何重新迴流到新的科技企業。在獨角獸熱潮過後,一類全新的、有著更令人信服商業模式的初創企業須得打造出來。(文/Jane Cao編譯 來源/投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