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诗经·大雅·韩奕》《诗经》

中著名的篇章,叙述了韩侯国的国君前往镐京觐见周天子的盛况。其中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一句,记载了韩城的建造者以及筑城经过。意即:“多么高大雄伟的韩城啊!它是燕国军队帮忙修筑的。”

其实,这句诗讲了一个历史故事。根据《春秋》、《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周成王四年,周武王之幼子——成王之弟被封为韩侯。韩侯建国之始,也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也许是韩国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的侵扰,由于韩侯年少势单力薄,他的兄长周成王,便派辅臣召公,率领周朝王师和燕国军队一起来到韩国,帮助修筑了城墙。故而韩国的老百姓赞叹不已,就传唱起了“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的歌谣。此后这首歌便被采诗官收录并编入《诗经·大雅·韩奕》中了。另据《竹书纪年·卷七》中记载:“成王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王锡韩侯命。”据此也可佐证此事。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竹书记年

众说纷纭

但从现存的史料看,在西周初,周天子所分封的韩国总共有两个,始封国君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一是在如今的陕西韩城县南,春秋时被晋国吞并,另一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北,距离燕国不远。

《韩奕》开篇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但此诗中的韩国到底指哪个?梁山又具体指哪里?但从历代注释家的解释来看,却是说法不一。

东汉大儒郑玄在笺注《诗经》时,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认为“梁山在夏阳西北”。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则韩侯国的位置则应是在陕西韩城无疑了。

而清代学者马瑞辰却持不同观点,他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引用《潜夫论》

云:“昔周宣王亦有韩城,其国也近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又引王肃云:“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又引《水经注》云:“方城今为顺天府固安县,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照《大清一统志》的说法:“韩城在固安县西南;《县志》今名韩侯营,在县东南十八里。”按照上面这种说法,《韩奕》里面描述的韩城就不是现在陕西渭南市境内的韩城了。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其地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

笔者认为,马瑞辰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韩奕》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如果说《韩奕》里面描述的韩城是在今天的北京通州附近,那么梁山却在哪里呢?

其实,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早就在注解中明确指出:

“梁山,韩之镇也。在今同州韩城县。甸,治也。”全句的大意为:“巍巍梁山,多么高峻啊!大禹曾治理过它。”此诗从开篇就指明了《韩奕》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地,当是陕西韩城一带。而原韩城西门城楼刻有“梁奕西襟”四字的城门额石如今完好地保存在韩城文庙的展室里。这块饱经沧桑的石头,当年正对的就是巍巍梁山。这块石头至少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存在,就是对“奕奕梁山”诗句的有力佐证。接下来,《韩奕》第六章中说:“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按照注解的意思,溥音pǔ,意思是广大。根据《古汉语字典》的解释,“溥”字只读pǔ,不是多音字,原意是广大,此处可引申为高大雄伟,而且坚固。“彼”字读bǐ,意思是:那,与“此”相对。据《辞源》可知,韩,古国名,周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后为晋所灭,在今陕西韩城县也。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朱熹像

燕师所完

但是,《韩奕》中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这句话又该怎么解释呢?从地理上说,河北固安县东北的那个韩国,应该是更靠近燕国啊!对此,笔者认为,韩城的修筑,可能与燕国的首任国君燕召公有关。

燕召公名叫姬奭,是西周宗室,也是周初重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他因功勋卓著以及宗室的身份,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燕国,成为燕国的开国之君。但他实际上并未到燕国的封地就封,而是长期留在镐京辅政。这是因为武王克商之后不久即病死,成王年幼,为了保持政局稳定与各种势力的平衡,召公不得不留下来与周公同时辅政,担任太保之职。但他的地位在周公之下,位居次席。至于封地燕国,他派长子姬克前往燕国代为管理,自己则长期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他作为辅政大臣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也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按照他与周公的分工,陕地以东归周公管理,陕地以西是他在主政。

西周初年,韩侯受封的一个大背景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管叔、蔡叔及武庚的叛乱,给了刚刚建立的西周王朝以沉重的打击。长期战乱,四海疮痍未平,天下多事,自家人都靠不住,这让辅政的周公、召公忧心忡忡,故而不得不加快了安全体制的布局,乃致周成王四个年幼的弟弟相继被封。

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陕西韩城的位置,其地正好处于镐京的东北方向,外有黄河天险,背靠巍巍梁山,显然是一座拱卫京师的要塞。它不仅是周王室的东大门,也是通往东北方燕国的必经之路。从布局来看,韩侯国防卫的重点,很显然是朝着东部,也就是原来商所统辖的区域。从镐京向东北一线展望,从远到近,最远的是召公受封的燕国,这是外围较靠前的防线,再向内就是晋,过了黄河就是韩国,再往东北方走几百公里,就是召公封地燕国了。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西周分封诸侯地图

如果有了这个局势分析,那么《韩奕》中的“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一句,就很好解释了。

可以认为,周公、召公决定将韩国设置在黄河西岸,是因为其当时周王室安全具有特殊的作用。诗中之所以会出现王师和燕师帮助韩候修城,极有可能是韩侯年幼受封,无力操持修筑。故而年长的叔叔、哥哥们要帮他修筑一个城池。之所以是“燕师所完”,是因为召公虽未就国而留在镐京辅政,身边却有一部分燕国军队跟随而随时供他调遣。因为按照分工,陕地以西又归召公管辖,所以召公决定,不仅要象征性地派出王师筑城,而且还从跟随自已手下的燕国军队中抽调出部分军队作为主力筑城。从诗中的记载看,是以燕国军队为主、周王师为辅的联军,就在这黄河天堑旁边,巍巍梁山之下,筑成了这座煌煌韩城。

如果黄河西岸的这个韩国的位置固若金汤,对于王室而言,东北方就算是可以安心了。如此一来,也保证了召公与在燕国子孙们的联系方便。据此,我们可以推断,韩侯国在当时必然与燕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和友好。至于与燕国本部很近的那个韩国,地位反倒远远没有黄河边上的这个重要,关系也远不如与之密切了。

我们具体再看看《韩奕》这首诗,也可以从周天子接待韩侯的待遇上窥探出一些端倪。按照朱熹在《诗经集传》中的解释,《韩奕》总共分为六章,其中前三章是写韩侯入朝、受赐、饯行;四、五章写韩侯迎亲,蹶父择婿。第六章主要是写韩侯筑城。全诗的主题极尽渲染铺排之能事,描述了周天子对韩侯的优渥礼遇。这不仅是因为韩侯与周天子是骨肉至亲,主要原因可能是韩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故而周王室对其国君的觐见十分重视,给予了很高的礼遇。诗句优美宏大,表现出了周天子对其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看法与东汉儒学大师郑玄的看法基本相同,以郑玄、朱熹两位儒学大师的特殊身份,可能他们俩的说法更权威些吧。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和分析,还有待今后的史料来证明。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郑玄像

实物佐证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笔者也专程到陕西韩城实地走了几番。韩城市是个县级市,位于关中地区东北部的渭南市,也是渭南文物古迹遗存最多而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它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步入韩城,徜徉在青石条铺成的古街道上,呼吸着具有浓郁古风的空气,望着那些古老的民居、街巷,让人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又回到了六七百年前的古中国……

在明清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为了安全防御,一般的县城都由城墙包裹起来,为了方便人们出入,城墙上开辟了城门以供出入。韩城,这座位于渭南东北部、闻名遐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今虽然街衢完整,街道端端正正,雄伟古朴,别具风韵,可就是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失落了一圈由城墙、城门的古城,犹如一位失去了项链的盛装少女,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吧。

韩城历史悠久,号称“小北京”,过去当然是有城墙的,究竟兴于哪年,毁于何时,一直不详。经走访了解,据当地的长者说:“韩城啊,有城墙的历史三千年,没城墙的历史六十年。”据他讲,韩城的城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当时的城墙、城楼虽然年久失修,却是保存大致完整,气势恢宏。当时的人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又觉得留着这些东西阻碍交通,所以就把它们拆掉了。现在城边的象山中学,就是用当初拆下来的城砖修的。他又言及,三十年前,老城区里面所有的街道里面都是明清时期铺设的青石条,凹凸不平,就像毓秀桥上的那样,走在上面别有风致。当时的人不懂它的美,硬是把它们全部移除换成了柏油路,前几年仿古之风大盛,又花钱把柏油路换回了青石头路。这么来回一折腾,虽然还是青石路,但早已是“此石非彼石”了。他还说,一般的县城的城门额石是三个字,如“某某门”或“某门”,而韩城的门额上却是四个字,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东曰“东带黄河”,西曰“梁奕西襟”,北曰“龙门胜地” ,南曰“溥彼韩城”。 其中,“溥彼韩城”一句正好出自《诗经·韩奕》,这足以令人产生百般遐想。

那么,“溥彼韩城”中的韩国都城的遗址究竟在何处呢?是否就是如今韩城市的金城区呢?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韩城

据史料记载:韩城古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当时是建筑了土城。到了金大定四年(1164年)又对土筑进行了加固。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地人、当朝内阁首辅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据此可知现韩城市金城区的原城墙在公元615年所修筑,而“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中的韩侯城,大约在西周暨公元前1031年所修筑,时间上二者相差甚远,可见现在的金城区并不是那个古人所说的“溥彼韩城”的遗址所在地。

既然如此,《韩奕》中所说的“溥彼韩城”遗址如今安在?据嘉庆年间由傅应奎、钱坫共同编著的《韩城县志·卷一·城第》记载:“韩国故城,括地志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元和郡县志韩国故城今在县南十八里。”且经韩城人高增岳先生多年考证,并在其编著的《古老的韩城》一书中这样记载:

韩侯国城遗址分布在今韩城市龙亭、芝阳一带。东起黄河之畔的城南村,向西经马陵庄、东论功村、西论功村、大鹏村、新庄,在清水村跨芝水河谷,再向西北方向直到西英村,城墙呈弧形,现存城墙残高0.5至2.5米,底宽5米,全长约15公里。站在这些土堆上,遥想30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那可真是高大坚固的韩国城墙啊!真是恍如隔世,令人感慨不已。

另外,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隋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明万历年间,由苏进和张士佩

编撰的《韩城县志·第一卷·县建沿革》:“隋开皇十八年,更夏阳曰韩城县,盖取诗之所谓溥彼韩城也。”可见早在公元598年人们就取《诗经·大雅·韩奕》中“韩城”为名,距今约1400多年了,历史渊源的久远,人文底蕴的深厚,不愧为千年古县。

值得注意的是,老韩城南门城楼额石上刻的“溥彼韩城”四个字,也是出于《韩奕》。虽然此额石已失落不可追寻,但从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可以知道它确实存在过。现存的与之同时代的“梁奕西襟”的存在,可以与县志等史料相佐证,也可证明它的存在。从这些内容出自诗经的额石看,足以说明韩城与《韩奕》的绵绵不绝的联系。

对于这句诗的正确含义,有必要强调一下。长期以来,只因“溥彼”两字较生僻,而且人们常认字先认半边,该字方言的读音又于“薄皮”相近,或被人戏言为“皮薄”,许多人这样以讹传讹了。造成了在渭北一带,外县人调侃或戏耍韩城人是总会把“溥彼韩城”说成“薄皮韩城”,意思是韩城人不厚道、吝啬。其实,作为有着三千年辉煌建城历史的韩城,不仅街衢古朴,而且保持着很多失传已久的古代习俗,民风最是厚道不过。较起真来,韩城民风之美,淳朴古雅,源远流长,就是与一向有着“澄县老哥”美称的澄城县比之也是不相上下吧。

《诗经·韩奕》中的韩城,到底是指哪个地方?

韩城古塔

结语推论

综上,依据郑玄、朱熹二位大师的论断,再根据“梁奕西襟”“溥彼韩城”的额石,还有各类史籍县志的记载,《诗经·大雅·韩奕》中所记载的韩城,应该是陕西省韩城市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了。

1、《史记》,中华书局 出版,1975年3月2版7印。

2、《四书五经》,中国书店 出版,1985年11月2版1印。

3、《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1版1印

4、《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0月1版3印。

5、《韩城市志》,1991年12月1版1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