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只是市井小贩,并没有学过武艺,为何能成为三国猛将?

Linfeel


历史上的关羽和张飞,并不是市井小贩。因为无论是《三国演义》小说,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均没有两人是市井小贩的描述或者记载。并且,就算两人真的是市井小贩,其实也不影响他们在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三国猛将。



在《三国志》中,二人的介绍很简略,只知道关羽曾经犯过事,逃亡到了涿郡,与涿郡当地人张飞相识,两个人一起投靠刘备。至于张飞在投刘备之前是干什么的,正史中没有记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关羽传》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张飞传》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给关二爷和张三爷都加了点戏。

张飞变成了一个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的豪杰人物。

注意了,“颇有庄田,卖酒屠猪”,这可不是市井小贩。哪个市井小贩“颇有庄田”?

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三国演义》

关羽还是因为犯事而逃到涿郡的逃犯,但是罗贯中给他加了点戏,说他是杀人犯!因为杀过人,所以才逃亡。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三国演义》

但是《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交代关羽在逃往之后,在从事什么行业。因此,小说里面也没有“明说”关羽是市井小贩。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一种关羽和张飞都是市井小贩的印象呢?

我觉得,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从宋代开始,民间就有“关羽卖枣,张飞杀猪”的传说,传说传播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或者说,在大家的印象里面,关羽和张飞就是市井小贩出身。

第二,很多人没有看过正史和小说,只看过电视剧。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卖草鞋、草席的小贩,关羽是卖绿豆的小贩,张飞是个屠户。张飞把猪头藏到水井中,用磨盘盖上;关羽搬开磨盘,把肉分给老百姓;张飞与关羽打架等等情节,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有了众人认为刘关张都是市井小贩的印象。

但是其实,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当时央视版的电视剧,都是戏说。比《三国演义》的戏说成分还要大。

这里插一句,央视版电视剧中,关羽和张飞打架,打到难分胜负时,刘备上去劝架,以一人之力拉开二人的手。这个情节也是电视剧的虚构情节,《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没有这个情节。



综上所述,关羽和张飞并不是市井小贩,说他们是市井小贩,只是一个误会罢了。

当然了,就算按照民间传说和当年央视版电视剧的情节——刘备是卖草鞋的,关羽是推着小车卖绿豆的,张飞是卖猪肉的,这其实也并不影响关羽和张飞二人在日后成长为一代猛将。

—————以下内容都是扯蛋—————

就拿关羽来说,就算他是卖绿豆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卖绿豆?因为他犯过事啊!按照三国小说的说法,关羽是杀人犯!年纪轻轻就敢去杀人,并且杀得还是恶霸,这样彪悍的人,能是一般人?

后来关羽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刀下亡魂无数,而他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种极强的心理素质,就是因为他早年杀过人,他的心理素质不同于常人造成的。



再说张飞,就算他是卖猪肉的,可他还是个屠夫呢。屠夫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般人!因为屠夫的标准动作是捅脖子放血,还要找准猪的动脉,一刀下去,立刻要了猪命。张飞常年以此技能为生,对他后来使一把丈八蛇矛,捅人稳准狠,有很大的帮助。

捅猪是捅,捅人也是捅,都一样。

并且杀猪的人,还要会吹气褪猪皮,张飞肯定就在杀猪褪猪皮的过程中,练出来后来无敌肺活量,才能一声喝断当阳桥!

所以说,不要光看关羽卖枣(卖绿豆),张飞杀猪,就说人家是市井小贩。你哪里知道身边卖枣子的小贩子有没有杀过人?身边杀猪的屠夫会不会捅人?



再说了,古代又没有类似于现在的军校,除了一小部分幸运儿(如孙膑、庞涓)有师傅带之外,绝大多数的古代将领,都只能实战当中磨砺出一身武艺和行军布阵之才。比如韩信跟谁学过兵法?樊哙也是个屠狗的,卫青和霍去病的师傅是谁?又是谁教会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一代名将打仗的?

并没有吧,都是自学成才。

因此,就算关羽和张飞做过市井小贩,没有跟人学过武艺,但这并不妨碍二人在实战当中刷经验,自学成才,成为一代猛将!


Mer86


大多数朋友只看过《三国》,却未读过《前传》。

据史学大家肥猫考证,三国众将皆有师承,他们的武艺并非凭空而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


东汉末年,在并州雁门,有张家大族,族中有一支,兄弟三人。

老大的名字叫做张傀,字孟礼,是个大武术家。张傀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尤擅祖传戟术。

张傀有教无类,广收门徒,皆因材施教,他根据众位徒弟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传授适合发挥其特长的武艺,或刚猛,或劲健,或灵逸。他的开山大弟子就是猛将典韦。

典韦身高力大,臂阔腰横,两膀晃一晃,有千钧之力,张傀传授给他“恶来十三双神戟”的绝艺,发挥其力大无穷的特点。但双戟是短兵器,而典韦的弓箭术又不够精良。于是,张傀又教会了典韦“月光小飞戟”的暗器功夫,弥补他远程功击力的不足。典韦上阵对敌时,背后插着八柄小戟,因为这项神技他练到了第八重。


张傀的第六个徒弟在三国英雄榜上也是威名赫赫,他就是吴国的第一猛将――太史慈。

太史慈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但他的力气却不够大,如果像大师兄典韦那样双手握短兵器,遮挡防御力那就肯定是不够的。张傀就传授了他长枪和“八十步神射”的箭术,还把“月光飞戟”的功夫也传授给了他。太史慈上阵的时候背后就常常插着两柄小戟,他的飞戟功夫之练到第三重。

所以说,张傀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武术大师,魏吴两国的第一勇士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兄弟三人,张傀居于长,二弟是个文士,而三弟张俭也是一位武术大师。

张俭,字叔朴,他性情孤僻,不擅长交际,但他却有一身绝世的神功。张俭与他的兄完全不同,张俭的收徒标准要求非常的高,精挑细选。他平生只收过一名正式弟子――吕布吕奉先。

选材精良,传授则更加细致悉心。张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把一身绝学“霸王戟”全部都传授于吕布,还教会了他“一百五十步神射”的箭术,冠绝古今。吕布最终成为了三国第一名将。



张家的老二张偃,字仲伏,虽然是个文士,但他在宛城做官时,娶了个老婆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他的妻子人称凤茹夫人,手中一杆大枪,打遍天下,从无敌手。于是张家宗室中的很多年轻弟子都向她拜师求学。

凤茹夫人的枪术有三样绝版:第一是狮吼凤鸣枪,第二是百鸟朝凤枪,第三是丹凤朝阳枪。

凤茹夫人的第一个弟子是个朝廷罪臣之子。 张偃有个老友,因遭到阉宦诬告,获罪族诛,满门抄斩。张偃义气深重,冒死救下了老友家中的幼子,收为义子,取名叫张飞张翼德。

凤茹夫人最早的弟子就是张飞,所学之艺就是“狮吼凤鸣枪”。

张飞长大成人,武艺绝伦,臂力超群,但他自小性情暴躁。好酒仗义,豪侠闹事,得罪了当地的贵族,被人举报到了官府。官府下文捉拿,张偃夫妇怕张飞的身份暴露,无奈送他连夜出逃。

在城外的桃林边,张飞三拜跪辞两位恩亲,为了防止将来被高人辨认出武艺的师承出处,连累了两位恩人,就将大枪的枪头拧成了九曲盘蛇状,以掩饰自己的师门来历。

后来,张飞以屠猪为生,他在自己隐居之处后院中种植了一片桃林,就是为了记念张偃和凤茹夫妻二人的恩义。而凤茹夫人“狮吼风鸣枪”的绝技也再没有授于其他人。


凤茹夫人的第一个名义上的开山弟子名字叫做张绣,这个年轻人也是张家宗室,张绣所学的武艺是“百鸟朝凤枪”。

张绣天资聪颖,但却不够勤奋,枪法虽然虚浮,但最终也算学有所成,后来他凭着这一手枪法和凤茹夫人大弟子的威名,被江湖尊称为“西域枪王”。

凤茹夫人的第三个弟子就是张辽,后来也成为了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

凤茹夫人的第九个弟子名叫马超马孟起,夫人当时年近花甲,想把马超当做自己的关门弟子,从此不再收徒,传授武艺时格外用心,把自己第一项绝艺“丹凤朝阳枪”传授给了马超。

马超凭此绝技横行西凉,从未遇到敌手。
凤茹夫人真正的关门弟子名字叫曲阿小,是路边捡到的一个被弃遗孤。

曲阿小就是太史慈与孙策对战的时候,奋勇为太史慈压阵的那个小将。曲阿小学成武艺后从军,恰好与太史慈分在同一个军营,从武艺招数中他很快认出了太史慈的师承渊源,两人也算得上是半个同门,所以他就奋勇为太史慈压阵。世人传做是“曲阿小将”,那是听错了,他的名字就叫做曲阿小。

曲阿小后来离开了中土,辗转跋涉西域,到了凉州地界的天水关定居。他曾经教授过当地一些年轻人武艺。其中一个少年就名叫姜维姜伯约。

那时江湖中还有另外一个武术流派,以刀术见长,最具代表性就是冀州蔡家,当时号称“天下刀祖”的蔡隽蔡文永。

蔡隽名扬四海,前来投师拜门求艺者络绎不绝。蔡隽的亲传大弟子名叫张羽。

张羽是并州雁门张家的族侄。天生神力,资质过人,他与族弟张辽是同窗好友,两人曾经相伴去向族叔张俭求艺。

可是,当时张俭已经收了吕布做为弟子,不愿再收其他徒弟。张羽和张辽前来拜门,张俭不忍心如此好的两个良材遭到了废弃,就修书给好友蔡隽,请他代收张羽为徒,又把张辽推荐给了在宛城的嫂夫人凤茹。

张羽到冀州后,拜蔡隽为师,他天赋极高,学艺勤奋,深为蔡隽所喜,得以倾囊相授。

但张羽好酒任性,因路见不平,打死了冀州袁家的贵族子弟,被告到官府,下了海捕文书。

蔡隽怕被张羽连累,就与儿子蔡阳夜中商议,准备半夜联手擒下张羽。但府中老仆听到,悄悄告诉了张羽,两人夜半盗马出逃。

行至半途,老仆年事已高,行路缓慢,怕拖累了张羽,两人分路而行,老仆后来去了玉泉山出家为僧,法号普净。

蔡隽发现张羽失踪,知道事情败露,与儿子分路追来。终于在青龙关,蔡隽追上了张羽,师徒俩在关前大战,八十余合不分胜负。

张羽凭一招拖刀计将蔡隽用刀背打落马下,念有一师之恩,留了他一条性命。

师徒二人割袍断义,张羽指关为姓,指云为字,自始改名为关羽关云长,独闯江湖。从此两人恩断义绝。

关羽回家后,接上老母遁入江湖,隐居山林,以卖枣为生。

蔡隽名义上的开山大弟子就是颜良,他学的武艺是“十八寒焰刀”。颜良出师后投到当地豪强袁绍的麾下效力。蔡家的徒弟后来就都由蔡隽的儿子蔡阳代父传艺,蔡阳继承了蔡家“天下刀祖”的名号,名震江湖。

庞德庞令明曾拜于蔡家门下学艺,但世事难料,因天下大乱,学业半途而废。“十八寒焰刀”只学到十五式,就被马腾带走从军了。

蔡隽年轻时从父学艺,他还有个师弟,名叫黄忠黄汉升。师兄弟俩武艺相当,各有所长,蔡隽善骑,黄忠善射。两人在刀术上的修为不相上下,蔡隽有父亲的私传绝技“回马三刀”,黄忠却没有学到。

暂时没有找到赵云赵子龙的师承渊源,他是个神秘人物,来历不详,师承无法考据,武艺之高低暂无定论。


馋嘴肥猫铲史官


想必很多看过三国的人对这本书中间的一些情节还有着很多的疑惑点的,就比如说这部书里面有很多的将领出生在普通家庭,照理说一辈子都接触不到高超的武艺的,但是他们就偏偏学到了,就比如说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和张飞,这让人很难理解,但是如果真的要好好探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还是能够被理解的。

三国时期是属于中国历史之上比较靠前的时代,也正是因此,所谓的武术其实并没有现在传的那么邪乎,远没有什么飞檐走壁之类的,当时的武术最多的也就是指学会最基本的骑马射箭什么的能上战场就好了。

而且那个时候的医疗比较落后,战争也多,人口死亡率也比较高,不会有什么白胡子老先生送秘籍这种故事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如果想要上战场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除了有丰富的领导经验以外,最重要还是力气大,胆子大这两点,毕竟那个时代的上战场的将领们就没有几个是不会骑马射箭的。

这一比下来,在战场之上最重要的就还是力气和胆子了,只要胆子大,敢冲,就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都能够震慑住对面。而偏偏关羽和张飞的胆子都很大,而且在跟随着刘备之前两个人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是卖枣子的,他俩做苦力活做多了,力气自然都很大。

首先来说一说张飞,张飞的职业是杀猪,虽然说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有真正看过杀猪的场景的,但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猪是很重的,如果力气小的人是根本制不住猪的,而且当时杀猪时用的是一种可以捅进去的铁杆子,把猪捅穿之后,再通过这个孔向猪的身体里吹气,把猪给吹肿大了之后再杀,这对人的要求其实很大,尤其是对肺活量的要求特别大,在那个年代里,肺活量大的人在对战之中真的是很占优势的。

而关羽则是卖枣子的,在那个年代里卖枣子可不是像现在一样,等着别人打好枣子自己卖一卖就完事,当时卖枣还是要包打枣这件事情的,而且卖枣则是要挑着担子去卖的,枣子一颗两颗的话并不是很重,但是一担两担的挑的话就很重了,而且还是常年挑着枣子卖,这对他的体力的要求是很大的,而打枣子则是对他的臂力要求很高,所以说之后的关羽才能够耍的动他的武器,武器重的话连砸都能砸的死敌人,这样的他在战场之上自然是绰绰有余了。

而且除了力气,这两个人的胆量也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关羽一个人就敢千里走单骑,而张飞更是在曹操八员大将的手下一个人突围,这除了武艺之外,突围对一个人的胆子的要求也是很大的,一般的人看到敌强我弱的局面就会心生胆怯,但是他们两个人却有着足够的胆量,再加上一身的力气,也不怪乎他们两个人能够成为当时有名的将领了!


羽评郡主


市井小贩怎么了?市井小贩就不能出猛将?


韩信,吃白食蹭饭出身,号称兵仙、神帅;樊哙,杀狗屠户,汉初最猛战将;卫青,养马的出身,七战七捷大破匈奴,位极人臣。

至于关羽张飞,他们可不是普通小贩,而是好学上进的小贩。

关羽为什么喜欢穿绿袍戴绿冠,为什么面如重枣骑赤兔?张飞为什么喜欢黑盔黑甲,为什么总是一言不合就杀人?这和他们的职业是分不开的。

关羽之前是卖枣卖绿豆的,他很喜欢自己的职业。枣为红,豆色绿,关羽很喜欢这两种颜色,直接就体现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上。

枣木杠,北方著名白酒,劲大,上脸,卖枣时关羽总是自己偷吃,以形补形以色补色,吃多了,脸都红了。

关羽为什么武艺那么高强?因为绿豆。古代练铁砂掌,开始不是用铁砂的,而是用豆子,随着功力的增长逐渐过渡到铁砂。关羽整天和绿豆为伍,早就练成了铁砂掌,臂力惊人,普通武器玩着不过瘾,所以铸造了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舞起来虎虎生风。

张飞爱穿黑衣服,和现在屠夫没啥两样。整天杀猪,黑衣服不显脏。屠户以杀戮为生,造就了张飞残暴的性格,一言不合就干,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当阳桥前,张飞二十余人对曹操数万人,在张飞眼里数万人无异于数万头猪。

张飞的武功也来源于职业。杀猪,首先要有气势,吓住猪;其次要有力气,按住猪;最后要有技巧,稳准狠,一刀毙命,所以张飞使用丈八蛇矛,喜欢直取人心。日积月累,张飞早就是世间高手了。

同样,刘备卖草鞋出身,最后能当皇帝,也离不开职业培养。一堆乱草,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了整洁的草鞋,这就像汉末乱世。刘备生来就是梳理杂乱的。

好吧,扯完了说点正经的。

史书当中,《三国志》、《三国志评话》(陈寿著,非后世《三国志平话》)、裴松之《三国志译注》、《魏略》、《后汉书》对于关羽张飞的早期经历都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但肯定不是市井小贩。


可以肯定的是张飞乃是涿郡富豪,手下养有侠义之士,张飞会武功不奇怪。关羽本是山西河东郡人,年少时在家乡犯事(杀人或者伤人),流落到涿郡,由此得出关羽也应该是曾经习武,最起码是强于普通人的。

最主要的,刘关张三人是成长在边郡的。

何为边郡?汉朝将天下郡县分为边郡和内郡,边疆郡县为边郡,边郡之内为内郡。对于举荐人才,内郡举方正,边郡则举勇士。这说明边境多勇士,三国时期第一人吕布就是出身九原郡(今天包头)。


加之西汉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在北方边境形成了胡汉混居的情形。治安不稳,没有点能耐,怎么混社会?

其实刘备就是一个黑涩会老大:“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别酒怯流年


首先,先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当时民间都有习武的风气,就连徐庶一开始都打算当个侠士,所以当时关羽和张飞也可能都学过武艺。再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分别来看。 关羽:三国志中记载是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那河东当时是什么地方,是在并州,那是靠近鲜卑和匈奴的地方。加上东汉末年时,朝廷腐败,有边无防,外族经常来劫掠,所以在那个并州全民尚武时代,都学点武艺来防身也是可以预见的。关羽家可能为了让孩子能活着,学点武艺,更好的活下去也正常。所以关羽会武艺也是可能的,可能有人说关羽是逃难到幽州,家中应该不算好,应该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去学武,毕竟要从小有大量营养供应。但是我们可以从后面的一些细节来看,关羽喜欢读春秋,并且读书时喜欢捋胡须。那么就有问题了,关羽为什么会识字,毕竟当时书籍都存在于世家手中,如果关羽家中没有好的条件又怎么去读书,所以我猜测关羽家的生活还不错,所以他小时候也可能练过武。



张飞:字翼德(正史中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一:张飞家是个世代屠夫,家中有较多钱财,小时候学武的既可以保生命安全,又能锻炼身体,在加上常年杀猪卖肉,练就一身好的体魄和力气,即使他的招式不好,但是他有很大的力气也可能成为名将。二:幽州与并州类似也会遭遇外族入侵,既然张飞家中有很大的财产,肯定会请护院的家丁或打手,所以小时候的张飞可能跟武夫学过一些武艺也就不足为奇。重要的还是刘备给了他们一个好的舞台,与天下群雄共同争斗,这样才显示出他们的猛将气质,如果没有刘备,可能他们就可能还是个普通人,无人知晓罢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希望能留言一起讨论。


新的开始


看到许多人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野史、奇谈,什么师承大家,武林高手之类,呵,实在是离谱的很,不妨现实一点看待这个问题。

汉朝是个尚武的年代,纷争不断,民风彪悍。先有灭秦大战,后有楚汉争霸,刚刚立国又迎来与匈奴人的大战。惠帝之后,文景两朝休养生息,随即又是百年汉匈战争的高潮。虽然期间西汉灭亡,但东汉光武中兴,很快就重振了汉家雄风。

可以说,汉朝这个时代的人民是非常刚烈勇武的,他们继承了大秦的硬气,又在与外敌的一次次攻略反复中逐渐磨砺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这个时代的人民既干得出鱼死网破的霸强,又懂得浪漫主义的乐观,更将尊严寄托在了军功和征战中。像关羽、刘备、张飞都是这种例子,他们不过是东汉的芸芸众生罢了。

在说张飞和关羽的问题上,我觉得更应该看看刘备,这个人比前两者更具有代表性,也是张飞、关羽能崛起的关键。不过什么大桑树、车盖之类的官方鬼话就不要信了,这只是统治者缔造自己“神圣性”和“天赋王权”的手段罢了。

作为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刘备有卢植这样的老师,有公孙瓒这样的同窗,知礼节,懂得文化,还好华服,请问这是菜场卖席子的吗?

要么说历史夸张了,要么说当时的社会情氛与现代人理解的不一样。

总之,在汉朝那个时代,“有文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特权阶级的身份,哪怕是寒门,也比屁民强上百倍。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有自己的网络,有不同于下级阶层的政治观。

不然刘备一个“汉室宗亲”就当真能招摇撞骗?皆因为他就不是屁民,而是活脱脱的贵族阶层。

刘备的父亲是谁?刘弘。他就是位孝廉,这是等着做官的人,只是死的早了。

刘备的爷爷是谁?他叫刘雄,是东郡范县令,这是今天市级一把手。

再往上是谁?曾爷爷是济川侯刘惠,这是有爵位的侯爷。

你看,祖宗只需要排个四世同堂,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必要排到中山靖王那去。而且为了避免争议,老王采信《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的说法。

至少我们知道刘备的日子并不差,有叔父刘元起接济,有同族兄弟刘德然一起读书,老师是九江太守卢植,同窗是幽州公孙家的公孙瓒,还喜欢漂亮衣服,喜欢音乐,喜欢马匹,这是老百姓吗?汉朝老百姓?你卖席子!卖你妹啊!

这也说明了为何张飞和关羽会依附于他,跟着注定要出头的好老大才能混出名堂嘛。

所以什么《三国演义》之流添油加醋的桃源三结义我们一概不要当真。涿郡刘氏宗族并非小门小户,他们属于因为“酎金案”被汉武帝给剥夺爵位的一帮人。

刘备也更具备高祖刘邦的枭雄气质,很可能他早就为自己塑立了一张关系网,真实的刘备绝不是个卖草鞋的,他应该是个当地的地主阶级豪强。至少也是个拥有一定私人力量的黑社会土豪。

像《先主传》中记载的中山大商人,贩马的苏双、张世平,见面就要给刘备提供巨款,让他聚集起豪强军队,你还瞧不起这个卖席子的小摊吗?当然,很有可能这只是外人看到的表象,两个中山大商人与刘备私底下有无更大的关联就不得知了。

这种投资在东汉末年我们还找到一位,那便是投资曹操的卫兹,他是个孝廉,却投资曹操,供其征集了5000人马,成为曹操的起家本钱。

而曹操怎么弄到这笔钱的呢?他父亲曹嵩说有这么个人你去找他帮忙,于是曹操请了桌宴席,卫兹就慷慨解囊了。这笔投资塑造了曹操,也让卫家日后飞黄腾达,他儿子卫臻更是做完了曹魏的三公,死了还追封太尉。

回到刘备集团,关羽张飞其实早就是刘备的金牌打手,这点《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讲的基本是一笔带过,但也很能说明问题了。

无论是《关羽传》还是《张飞传》,都没有真正的写清这个中的关系,但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鬼扯。《关羽传》写:“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里的“御侮”意思要是放在朝堂的场合指的是武将,但刘备此时只是“于乡里合徒众”,所以只能是土豪的打手头子。

《张飞传》至少说明了另一层关系:“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说的是什么呢?

1.张飞是土生土长的涿郡本地人。

2.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同关羽一起给刘备做事了。

3.他比关羽小,所以将关羽当大哥。

什么“桃园三结义”可以放一边了,刘关张能走到一起,本身与关、张二人的能力以及刘备的个人资源是有相当大关系的。不过确实刘关张因为这种起家时长期培养出的信任,形成了刘备自己的核心圈子。

例如《关羽传》里,刘备当了平原相后,马上就将二人提到别部司马的位置上,牢牢的控制了王国的兵权,而二人也依旧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依然是那副哼哈二将的做派。

顺便说下,“平原相”位子不算小,东汉平原是个不断在郡、国之间跳动的地方,它上级是青州,刘备这个平原相其实就是一个王国的丞相,称为相国大人。这是郡县制的特点。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刘晔传》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结合封建等级社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刘关张的关系足够亲密,虽然是君臣关系,却又是“恩若兄弟”,又是“恩犹父子”。

这就是刘备集团从起家开始培训的班底,张飞是本地人,就古代那种市民关系,他很容易就能与刘备这种本地比较有名气的人认识并勾搭在一起。

注意,并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说张飞是杀猪的庄户,这种说法多半来自于后世创作者对历史上一些人事的解读。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其实是个结合体,它结合了战国故事的朱亥、楚汉故事的樊哙、以及汉代飞将军李广等等人物融汇而成。

历史上的涿郡少年张飞,应该是刘备的真正金牌班底,这种人物我们在历代黑社会老大手里经常看到,敢打,有冲劲,火气十足,却又不乏可塑性和掏心窝子的忠诚。这种人是不能背叛也无法背叛刘备的,他不像关羽那种可能是半路空降的人才,满身都打满了刘备的烙印。

因此东汉末年的这位“飞将军”便诞生了,在讨伐吕布后,刘备成了左将军,而张飞也让曹操封了中郎将。张飞确实是个人才,是刘备最可靠最忠诚的小弟,所以刘备集团的发迹快速的带动了张飞的成长与实力,也让曹操起了分化之心。

所以不要将张飞摆在“市井小贩”的地位上,没这个说法,也不大可能。像这种豪强武装的头目级人物,又是生性好战的汉朝人,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练武演战,打熬力气。

运城的杀人逃犯关长生就更不用提了,可能逃窜到涿郡这种边疆后,还很有一番磨难,最后机缘巧合被刘备集团招募。估计是看重了其勇武和别的什么潜质,所以在刘备集团中脱颖而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况且涿郡这地方并不安宁,时常都有胡人作乱,即便大的战斗没有,小的摩擦也是不断。关于这种事可以看看刘备同窗公孙瓒,他是贵族庶出,然后凭着军功和涿郡太守的赏识一步步登天,不仅娶了太守女儿,最后还成了边塞的大军阀。而公孙瓒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对阵胡人的过程中取得,对胡人极端好战是公孙瓒的特点。

按照汉朝那时的情况,涿郡的地方豪强武装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抗胡力量,甚至许多时候威慑力还高于朝廷的军队。刘备集团虽然不如公孙瓒那么能莽,但想必是不会差到哪去的。其实历朝历代边塞的地主武装都有这种特性,从地主武装到坞堡庄寨无所不有。抗战时期的山西庄子连日本鬼子都轻易惹不起。

正是在边塞的这种独特环境中,刘备成长为一个地方豪强,并且拥有了相当错综复杂的势力。可以想象,苏双、张世平那两个所谓的“中山大商”,要么是与其关系良好,要么干脆就是刘备集团的白手套,直接连通着北地与内地的货运交通网。

我们不要忘了,涿郡处于边塞咽喉部位,控制了与塞外的贸易,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刘备也许做不到太强,但依靠他的关系网,吃这种饭一点问题没有。我们也无需看轻东汉豪强,黄巾起义后是怎样的景象不必多言。

因此,刘备的手下必须拥有的最重要资本其实就是“武力”,在他没扯旗剿黄巾军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班底,并且收罗了关羽、张飞这样的强力人物做好兄弟,后期不过是稍加投资,转化成“义军”罢了。

所以,我们与其说关羽张飞是如何如何学武厉害的,不如说刘备慧眼识人,有枭雄之姿能爬善战。如此,他手下的兄弟才会有机会得到历练,得到往上爬的机会,不断刷新自己人生的新高度。

其实这篇文章归根结底的含义,是希望大家能客观的面对事物,尽量少的掺杂入《演义》和民间野史中的东西。汉朝并无演义中武将单挑的傻瓜场面,以个人传记著述的春秋笔法也往往不会去展现更多的东西,所以还是不要神话关、张的的武力值为好。我绝对相信他们能打,能在涿郡混下去并脱颖而出的人不会差,但这里所谓的“武功”指的应该是为将的能力而非“单挑”的能力。

正如前面说的,关羽、张飞,他们其实也只是一群慷慨激昂的汉朝人罢了,是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是刘备塑造了他们,更是时势造英雄。



王司徒老百科


英雄不问出处,千万不要小看身边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

樊哙就是个杀猪的,朱亥也是个杀猪的,张飞和两位前辈一样还是个杀猪的,可见,要想在古代成为勇士,杀猪是个不错的开始。

正史中我们没有看到关羽和张飞的职业的描写。《三国志》对关羽是这样介绍的: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关羽传》

而《张飞传》则说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写成一个卖枣的小贩(民间传说中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张飞是个屠夫, 两人的师承来历,倒是没有提。

从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来看,这两位应该是没有什么师承的。因为在汉末,中国武术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种齐全的门类。当时所谓武艺高强,一般指箭射得准,力量足,只要你身材魁梧,箭术精良,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

战场上比的不是武术套路,所谓“一力降十会”,只要你力量够大,悍不畏死,加上射术精准,成为勇将甚至大将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我们就估且相信罗贯中的,相信关羽是个卖大枣的小贩,张飞是个杀猪的,以此来分析分析。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我查过,汉代一尺合今22cm,也就是说,关羽身高1.98米。所谓“身大力不亏”,这么一个彪形大汉,一般人看了也会害怕吧!

体壮:


张飞则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也就是说张飞身高1.76米,和现代大多数人差不多,但他身材魁武,体重方面应该有优势。 关羽在出场时介绍过,他是个杀人在逃犯。

这种人一般心狠手辣,心理素质比较好,在战场上杀人眼都不带眨一下的。张飞呢,常年杀猪,杀过猪的都知道,讲究一刀毙命,要求“快、准、狠”,同时要有力量,用力量压制住猪的挣扎。

汉朝一直沿续了先秦的尚武精神,汉朝就出了历史上有名的大侠郭解。当时民间练武的人也很多,,在这种风气下,关羽和张飞尚武,练就一身好本事,也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两个人的装备都很好。不知道大家玩没玩过网游,要知道,装备对一个将领来说,意义多么重大。关羽骑的是三国第一宝马赤兔,手拿第一名刀青龙偃月,马快刀沉,装备精良,所以才能以速度优势斩颜良于马下。

装备好:


张飞的装备也不差,他的坐骑是大宛名种,名‘王追’,手持的是丈八蛇矛,那些普通兵将们的装备,怎么抵挡得住!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想像一下,在古代战场上,你是一个身高一米七体重一百三的普通人,面对一个将近两米,骑着火箭式战马,拿着变态武器的将军,你被他“一合斩于马下”,是很有可能的事,你的脑袋是他名将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砝码,你将用你的生命,成就他的名将之路。

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刚日读史


体格可能更大、反应速度更快、力气也比普通人大,大部分基因不好体格瘦小的人,早期小战场上很快就会被淘汰,几十人几百人为总数的战斗力,有体格巨大的大力士领队很重要。

经历多:关羽亡命涿郡,相信是杀人犯跑到边地躲避,到战场上心理素质肯定比大部分人强,张飞被评价为雄壮威猛,但也亚于关羽,而张飞酷虐,杀秦宜禄、杀曹豹、抢夏侯氏,对杀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则遵守,马超与关张二人的事情无论真假,但称呼用错关张就请杀之,反应的出杀人跟吃饭一样。



吃的好:古代生产力低下,三国时战乱更是糟糕,绝大部分人都吃不饱饭,也吃不到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组成的餐单,只能吃易保存水分低的一些干粮或小米黎米,配一点酱或泡水就当一餐。关张二人最早是刘备近侍,要保证刘备安全,刘备作为小部队的领袖,虽然不是大军阀,但能拿到的资源也完爆普通人,关张吃的肯定也非常好,能得到大量的蛋白质。



关张二人是刘备最亲密的近臣,杀人效率高,肯定能拿到刘备手下最好的盔甲和武器,还有他们的精锐部队,这样就反过来促进关羽张飞更难以杀死,拿着两米多长武器的巨汉,力气够的话,一下子就可以把人挑穿,现代的长矛刺野猪,也就两下的事情,只要无甲被打到,有伤口是必死无疑。

假设你在三国时是一名小兵,你吃不饱很瘦弱没有任何杀人经历,只有一米五或一米四高,体重只有四十公斤或者五十公斤,上战场前没有只吃了一点浆糊和野菜,没有任何盔甲,只有用于标示你身份的布条或帽子,手里拿的是生锈的剑或一米多点的长矛。

而战场上你突然遇到了也是第一次上战场,但是身高有一米八到两米,体重超过八十公斤或九十公斤的壮汉,身上披着大量的盔甲,对方在上战场前就有了丰富的格斗经验或杀人技巧,开战前吃了大量的肉食,手里拿的是当时最好的大砍刀或非常长的长矛,腰间还别了几把用来备用的环首刀,身后跟着的士兵虽然没有同样的装备和体格,但都气势汹汹毫不怕死。体格占优势,从而锻炼出丰富的经验

两方短兵交接时,对方的大力士一下就刺穿两个人,一会就轻松打死三人,然而你们的武器不是太烂了一下被打坏,要么就是太短碰不到,而大力士仗着盔甲的优势,带头冲锋进你们的队伍中心,其他所有敌军也跟着灌进来,一瞬间你们的队伍就失去了阵型,各自为战下都不知道怎么抵抗或防守,很快就被对方打到士气全无。所以说体格占优势。自然也就比别人强了。


Lin妖妖灵


从这个话题可以看出,武术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街头打把势卖艺的看着舞动起来眼花缭乱,好像多少人都打不过他。实际上一上战场毫无用处。战场上俩人相遇,一人手持一件兵刃,互相击打拼刺,其实就是那几招。一击一格挡你来我往,找对方的破绽,瞅准时机一招致命或是互相受伤。至于什么“叶底藏桃”,“白猿献果”等评书里的招式完全使不上,你架势还没摆完,身上已出了好几个透明窟窿了。在这里,有个关键因素,就是看谁身高力大,而且还要勇猛不怕死。身高力大的人肯定会占绝对优势。你想,一个身高一米九的人与一个身高一米六五的人拼刺,高大的人拿着一丈长重二十斤的长矛,小个的人拿着一个七尺长重十斤的长矛。俩人在一起拼刺,想想画面也是很滑稽,小个的人能和人家交上手吗?两个人也打不过人家一个呀。

所以说,关羽张飞虽然没有学过武艺(实际也没有什么武艺),但关羽身高九尺,张飞身高八尺势如奔马,身体优势天生就是搏击的料。根本不用学那些个花架子。随着上战场的次数增多,经验积累也就多了,搏击水平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但有些武艺如射箭还是要严格苦练的。


刘二扁头


无论是关羽贩枣,还是张飞杀猪,其实都是元代话本戏剧的演绎,真实历史上我们找不出相关的证据。


只有刘备曾经卖草鞋是真的,但他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地方游侠或者雇佣兵。


《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该书全书已佚,据史料分析,其主体部分当写成于建安十三年,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就是东汉末年同时代人写的书。


这书里有一段:布见备, 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边地人”的意思是出身于东汉“边郡”的人,王莽曾下诏将天下郡国分为内郡、近郡和边郡三部分,而地处边境,负担有防御外族入侵的郡,就是边郡。象吕布出身的五原郡,刘备和张飞出身的涿郡都是边郡。而关羽虽然出身于内地的河东郡,但也因为早年犯事跑到涿郡,和刘备张飞一起混。



身处边郡出身的人,比较受内地人歧视,但同时,这里治安又不好,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几乎人人佩带武器,内地人犯法后,就会潜逃到边郡去,而刘关张团伙,在正式踏入角逐天下的行列前,也绝不是善类。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能在这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的地方混到有大批人跟随,连贩马的大豪都要主动交保护费,刘备团伙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而关羽和张飞以及刘备的军事才能,应该是从这种经历中磨练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