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孔子师从何处?


钱穆:孔子师从何处?

在《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贡所说“文武之道”,就是那时的中国文化传统。子贡说:这个传统,还没有掉到地上,还在我们人的身上。或说在我们人的心里。

孔子已在春秋末年,这是一个大乱之世,黑暗万状,文化传统等于要中断了。但子贡说,文化传统还没有掉下地,还在人的身上。人不外分两种:一是贤者,是高一等的人。一是不贤者,是低一等的人。整个世界,任何时代,都可有此一分别。

今天的我们,纵说是不贤者吧,可是我们总还是中国人。不很像样,不合理想的中国人。贤者识大,这“识”字不是知识,仅是“记忆”。文化大道很高深、很复杂,我们不一定都能知、能了解,然而总还在我们的记忆中。

贤者记忆到一些大的,不贤者记忆到一些小的。譬如饮食,鲜能知味,但总是饮焉食焉。人人总是活在此传统中,不论懂不懂,可是在他心里总还有一番记忆。孔子往哪里去学到文武之道、中国文化大统所在呢?子贡说:孔子就在一般人的身上学,因中国文化正还在大家身上。所以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今天我们来讲中国文化,也就是来讲孔子之道。孔子就是当时中国文化一个“集大成”的人。我们今天说孔子是“至圣先师”。但孔子之师又是谁呢?孔子的那许多道,究从何处学来?

诸位或许说,孔子应是在书本上研究,这也不错。但文化存在书本上仅成为一种“死知识”,而文化则是活的。孔子在当时许多人身上所见,乃始是一个“活传统”,一个真真实实亲亲切切的真传统。我们每一人,固不能就代表中国文化,但亦究是代表了中国文化。只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之全,与其深与大。然而我们就是生在中国文化传统之里面,而成为一中国人,那么中国文化岂不就在我们身上。

诸位不能谦虚,不用客气。说自己是个不贤者,但不贤者也得识其小者。文化是个大东西,大东西里面还有许多小东西。一个社会中,贤的总是少,不贤的总是多,然而每一个不贤的人,也能在他心中记忆到文化上一些小枝小节。只把这些集合起来,也就见出一个文化的大体貌。孔子就为懂得这道理,所以才能在当时文化破坏黑暗的时代,而集文化之“大成”,把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本文选摘自《中国文化精神》钱穆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