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的秦穆公,為何臨終強迫177位秦國人才全部殉葬?

莫寧_Morning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詩經.秦風.黃鳥》中描述殉葬秦穆公(又稱秦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子車氏三良: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秦人對此非常悲痛做了這篇《黃鳥》,哀悼秦國殉葬的大量人才。秦穆公死的時候殉葬了177人,都是秦國的人才,在他死後的幾代秦王大都碌碌無為,春秋時期沒有什麼大的建樹。(秦穆公劇照)

秦穆公用了那些人才?

秦穆公在位39年,上位開始後他就注意延攬人才,採取著名的“客卿制度”,將其他國家的人才引進秦國,同時他也注重本土人才的選拔。著名的客卿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來丕豹、公孫支等人,本土也有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等眾多人才。護送晉文公重耳回到晉國,晉文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劇照)

秦穆公曾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掉了梁國、芮國等小國。晉文公死後,秦軍先後兩次敗於晉國軍隊,國家掉頭向西發展,秦穆公時期拓展國土千里,滅掉的西戎小國有12個(有爭議)。這時的秦國國土面積大大擴張了,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秦國的發展一片光明。為何秦穆公死後停止發展了呢?

秦穆公為何殉葬177個秦國的大臣和將軍?

根據《史記》記載,秦國用活人殉葬開始於秦武公,他死的時候陪葬了66人。自此開啟秦國國君的殉葬制度。

這事有點搞笑,秦穆公讓這些大臣和將軍們殉葬,完全是因為一次他自己舉辦的宴席上的對話,當時大家喝的大概有點醉了,歷史記載是這樣的:

公(秦穆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等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秦穆公說活著的時候和你們共同創業,共同享樂,我死了的時候希望你們跟隨我一起到那邊(陰間)再敘君臣之情。子車奄息等大臣將領們都承諾,至死追隨秦穆公。等到秦穆公死了之後,這177人都活著殉葬了。(殉葬遺址圖)

其實這事也怪繼任者秦康公,怎麼也得挽留一下秦國的這些人才才是,但是他沒有!如此做法導致秦國的人才斷流,其他國家的客卿也都不敢來為秦國出謀劃策了,最終會殉葬國君的!(秦康公圖)

這種殘忍的活人殉葬制度,導致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秦穆公和繼位者秦康公擔負著主要的責任,無疑是自毀長城!


穿越再現彼岸


活人殉葬是商周落後野蠻制度在秦國的保留

活人殉葬是商朝周朝中前期,奴隸制國家比較盛行的一種喪葬制度,特別是在恪守商周傳統禮制的國家更是如此。眾所周知,殷商政權有以活人祭祀的習俗,而秦國的祖先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再加上秦國長期與遊牧民族雜居,制度習俗仍比較落後野蠻,保留了活人殉葬這種陋習,這種陋習要到了“商鞅變法”時,秦孝公才宣佈徹底廢除人殉制度。

活人殉葬體現了秦穆公性格上的缺陷

秦穆公是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素以寬厚賢明著稱,在他任內,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並向西發展,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秦穆公生前寬宏待人,當孟明視等“三帥”屢戰屢敗之時,秦穆公自始至終相對他們信任有加,沒有撤換孟明視等人的職務。

還有一則《秦穆公亡馬》的軼事,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秦穆公曾經在歧山出獵,走丟了一匹駿馬,他親自去尋,結果在山下發現有三百多個農夫正把那匹馬殺了在吃肉。地方官吏把那三百個農夫全部抓起來,準備要處以死刑。但秦穆公卻說:“算了,現在馬已經死了,如果我再殺了吃我馬肉的農夫,別人一定會認為我愛惜牲畜而賤視人命,馬的性命怎麼能抵得上人的性命呢?”不但不追究這些田夫們的殺馬之罪,反而賜給他們美酒說:“駿馬的肉都是精肉,如果吃了精肉不喝酒的話,弄不好會生病的。”農夫們感念秦穆公的恩德。等到三年以後,秦晉兩國發生韓原之戰,秦穆公出兵討伐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晉惠公,結果被晉兵所圍。眼看秦穆公就要成為晉國的俘虜,突然山腳下三百多人手持利刃衝進陣地,奮勇救出了秦穆公。秦穆公一問,正是他三年前赦免的那些殺馬農夫。秦穆公施仁義於百姓,危難之時得百姓死力相救,其寬容仁愛,可見一斑。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在臨死前他體現出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大事上寬厚清醒,小事上急躁糊塗,到了秦穆公晚期,秦國已經開始衰落,出現人才斷檔現象。而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是秦國著名的賢人,快要走到人生盡頭的秦穆公更應該施恩德於百姓,為下一任國君執政打好基礎,而不是落下強迫人才殉葬的惡名。事實上,這也不是秦穆公第一次因小事方面急躁糊塗犯下錯誤,早在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大夫燭之武勸說秦穆公保留鄭國對秦國有利,秦穆公聽從了建議,後來卻因個別人的意見突發奇想決定派孟明視等人率軍突襲鄭國,打算滅掉鄭國,結果突襲失敗,還在崤之戰中遭到晉軍伏擊。

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被迫殉葬,使得秦國百姓十分悲憤,特意做了一首《黃鳥》詩,為他們哀悼。詩中有四句,重複出現在全詩每一闋的末尾,表達了對殉葬這種落後風俗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也表達了對勇士死非其所的哀痛和憐惜:

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

人百其身。


滄海拾遺錄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諡號穆,《史記》等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在東進失利的情況下,秦穆公開始向北向西征伐。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和政權,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公一號大墓裡的人殉

秦人在是商代的貴族,在很多習俗上都收到商人的影響,比如說殉葬制度。在考古發掘的諸多戰國以前的秦國貴族墓葬中,都發現了和商代墓葬相同的殉狗、殉人和人牲。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人死去了是去另一個世界,而在另一個世界裡就要帶上生前喜歡的東西讓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享受。作為秦國的一代雄主秦穆公更要把自己的葬禮看的很重要,穆公死後有177人殉葬。

秦獻公

在遠古時代,能夠為先王殉葬是一個臣子最大的榮耀,特別是在商代。秦人繼承了商人的喪葬制度人殉制度一直延續下來。上行下效,各個貴族當然也紛紛效仿。這樣的落後制度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自秦穆公後,很少有人才的流入。也因為如此東方六國一直把秦國作為蠻夷看待。直到秦獻公繼位廢除了秦國長達幾百年以來的人殉制度,為秦國保住了人口,也為秦孝公的招賢掃清了障礙,為秦的東出奠定了基礎。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很明顯,答案的範圍只有一個,無非就是秦穆公擔心自己的兒子秦康公不能夠駕馭住這一百多位人才,而且當時秦國的內部並不缺少人才,也沒有外部的禍患,向東,當時秦國同晉國的關係還是相當友好的,有名的秦晉之好就出自秦穆公的手筆,而向南,楚國同秦國差了一個巴蜀,再到向西,秦穆公屢次擊敗西戎,解除了西邊的禍患,北邊的燕國根本沒有越過晉國,拉長補給線進攻秦國的可能,外部幾乎完全安定的前提下,秦穆公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年幼的兒子坐穩秦國之主的位置。

當時的春秋各國也出現了大臣謀害國主的案例,更是讓秦穆公覺得不能放任手下的大臣,尤其是他覺得在自己死後,這群大臣有可能會瞧不起幼主而發動叛亂,因此還是決定帶著大臣們一起乘鶴西去。


明鏡大道


這是秦國的人殉制度,秦穆公最愛的就是子車三良,他在死亡的時候都害怕自己死亡之後會失去他們,他就想讓他們陪著自己一起到地下!

為此,秦國人民就非常的怨恨秦穆公,編了黃鳥這首秦風,也就是秦國民歌來埋怨秦穆公的作為,他們受不了,秦穆公為了一己之私把百姓都愛戴的子車氏的幾位將軍都跟隨自己走了!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英雄子車奄息、仲行、針虎,他們都是以一當百的英雄,但是可惡的君王秦穆公把他們埋在了自己的墓穴裡,蒼天啊,這不是殺害我們的英雄嗎(良人)!如果可以贖代他們死,我們上百人都甘願赴泉臺替他們而死!

滿含著老秦人對秦穆公的埋怨,不滿!

在秦獻公的時候(秦孝公的父親),廢除了人殉制度。得到了老秦人的熱烈的擁護和愛戴,而且戰國時期,魏國和齊國等地都先後進行了一些改革,而且齊國還建了稷下學宮,但是就是沒有人願意到秦國來,就是因為秦國的人殉制度太殘酷了,來到秦國的人才,如果國君喜歡的話,是要陪著國君下葬的,來了就是送死的,這個情況下,有誰願意來到秦國這個不毛之地,而且又這個靠近西方的一個國家,來送死呢?即使實現了個人價值,最後還要陪著君王一起死去,有哪個人才願意到來呢?

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之後,在秦獻公死後,秦孝公發佈了求賢令,這個時候,才有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秦國,為秦國的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人中以商鞅為首!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真正的實現了蛻變!從落後的秦國蛻變成了山東六國眼中的虎狼之國,秦軍也成了虎狼之師!


鵬程日誌


強迫一詞用得欠嚴謹。目前沒有任何史料說是強迫。秦穆公一世英名,有情有義,求了一輩子的賢,若了一輩子的渴,子車三子,一個百夫之特,一個百夫之防,一個百夫之御,作為秦國的良人,秦穆公怎麼會在臨死糊塗了呢?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從《黃鳥》這首詩來看,作者的情緒是憤怒的,表達了對三位良人的痛惜。詩中每段都提到了秦穆公,但未必是對秦穆公的憎恨,而是對人殉制度的控訴。畢竟人殉亦非從秦穆公始。

史書記載除了三位良人,一起殉葬的還有174人。那有沒有調查這174人殉葬的身份是什麼呢?奴僕或是其他仁義志士?殉葬人數如此之多,怕是秦國國君們歷來之最吧,如果說秦穆公希望死後繼續有人服侍他,有如此想的,又何止他家族裡一人?那也沒見史書記載其他歷代國君人殉之多啊。故能有誰保證不是作為秦穆公的後繼,感念其德,或者做給外人看的孝行而大力人殉呢?能有誰保證不是謙謙君子們感念其義而自願跟隨呢?

秦穆公曾有一匹好馬,被一些餓民偷去殺著吃了,其知道後,不但沒有處死他們,還贈美酒與他們,言談甚歡。這是多麼大的恩,在先秦君子風範中,知恩是必報的。果然在秦晉一次交戰中,秦穆公即將陷入絕境之時,有一隊人馬衝殺過來,救他而去。這隊人馬正是秦穆公曾經救他們性命的那三百餓民。

在秦晉爭霸中,大將孟明視他們失敗多次,秦穆公都沒有怪他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他們,就要相信他們,雖然有自己的過失在裡面,他也主動承擔了責任,標明瞭一個大國之君應有的風範。後來孟明視感恩戴德,自己變賣家財,撫卹傷亡將士家屬,親自訓練軍隊,和士兵朝久相處,同甘共苦,最終在公元前624年的攻晉戰爭中,一舉奪回失地,打到晉城之下,如入無人之境,滅了晉威。回兵途中經過崤山,在上次敗亡的將士墳前,將士痛哭。有這樣一些熱血男兒,秦穆公能有多殘暴?

秦穆公求賢若渴,四處搜求人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這些雖都是為了秦國發展之社稷,但對於他們來說,秦穆公對他們確實有知遇之恩,故他們也一心輔佐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秦穆公沒有人格上的魅力,這些又怎麼能做得到呢。

從周朝文王武王建國以來,都一直重視德的,在德治禮法建設中,湧出了一大批具有謙謙君子風範的仁義志士,大義滅親的衛國大夫石碏,殺子成仁的邵公,捨生取義的公子杵桕,程嬰等等。他們不是不看重生命,但他們更看重的是生命的價值。故此來看待這殉葬的177位人士,又是怎樣的情懷呢?



一個叫大略的噴家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人殉制度由來已久,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盛行,古人認為人死了就會進入地下的世界。因此不希望自己在另一個世界孤零零的,就會將生前喜歡的物品以及喜歡的人帶入地下。對於殉葬什麼樣的人都有規定,比如一生未生育的妾,地位不高的妾室,在者被殉葬的就是一些奴隸、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殘忍,可是在那個時代能為君王殉葬也是一種榮譽。問題中提到的177秦國人才殉葬,在我看來很矛盾!為什麼呢?我們分析一下,秦穆公做為一個君王他的格局、胸懷、眼光肯定不同於常人。在那個戰爭動盪的年代,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就好比一座宮殿,如果宮殿的支柱被抽掉,那麼也就離倒塌不遠了。一個國家想要在生存中求發展!吸引人才最為最重,秦穆公不會愚蠢到拿國家未來的命運滿足一己私慾。假設當時秦穆公強迫秦國的人才殉葬,那麼必然會引發秦國社會的動盪,引起天下士子的憤怒!從此天下賢德之人不在入秦將會是一種必然!



強迫殉葬並不絕對

我們在之前有關於秦人墓葬的考古,從中發現秦國早期的墓葬,墓室外都會有少量的陪棺,也就是陪葬人員。而這些人的屍體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傷痕,屍體中有男有女,男性年齡上較大些。推測可能是一些秦國老兵,這些老兵年輕時追隨君王,自願想為君王殉葬,屍骨中女性的年齡都不超過二十,考古人員在對女性屍骨做檢測時發現,大部分屍體都有中毒的現象,隨後考古人員又在棺材中找到了已經碳化了的植物種子,這些跡象表明這些人是被毒死之後進行陪葬的!可能是這些人在生前被告之,伺候的君王死了。可以放你們回家了,在回家前特意為你們準備了盛宴踐行,這些宮女奴僕並不知道踐行的酒中已經下了毒,她們在吃一些瓜後飲酒中毒而亡。可憐的他們到死也不知道家離她們有多遙遠。人殉在秦孝公時期被廢除,從那時起秦國權貴的墓葬中多數以陶俑代替人殉!



歷史世間


在穆公時代人殉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特別是能給自己忠於的國君殉葬。更是一件莫大的榮耀。


哇啊噢耶


政治鬥爭的必要而已。


永夜的極光34933693


是不是大國統一歸位,而不懂得內容不同卻獨持己見,而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