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我不會停止讀書

我想 我不會停止讀書

“沒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讀一本書,就像在閱讀一個溫暖的春天。翻開書本的那一刻,彷彿在交錯的時空中為世界插上了羽翼,我們可以清楚地感知到,那發自內心的愉悅,是閱讀帶給生命的饋贈。

上週,我們向書友徵集了大家的書中世界和讀書故事。整理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收穫了滿滿的感動和快樂。今天,我們從中遴選出了五段故事與大家分享。這些故事,是讀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帶給讀者的體悟和感動。

我想 我不會停止讀書

@啾啾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做過一道閱讀理解題,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在下課後去食堂吃飯的事。多年過去,題目早已忘記,但故事的每一個細節至今仍銘刻在我的腦海裡。記憶裡那滿天飄灑的雪花似乎永遠也不會停,由於家境貧寒,少年連食堂裡最便宜的丙菜也吃不起,一頓飯只有兩個高粱饃饃。他避開所有同學最後一個去,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丙菜盆裡剩下的油水刮進自己碗裡。這背後的一切,是敏感的不想被人看見的少年心事,是一個少年搖搖欲墜隨時會崩塌的自尊。

作為90後,時常被人認為是蜜罐里長大的,可我卻對飢餓的感受那麼清晰。1998年我七歲,洪水吞噬了一切,我睡在隨時會漂走的床上惴惴不安。第二年小麥還是青苗的時候我家斷了糧,或許這就是真正的青黃不接吧,靠著全村的接濟我家還是平安度過了那一年。

沒有飯吃的年代,自然沒有書讀。不過我還是靠著一路苦讀最終來到了北京讀大學,直到在大學裡讀到《平凡的世界》,我又記起做閱讀理解題的那個下午。沒錯,那位貧寒少年的名字叫孫少平。令人沒想到的是,經過那麼多年的兜兜轉轉,他還是來找我了。我想,這或許就是讀書的意義吧。無論人生的處境有多麼困頓,它都能帶給你一縷光亮,引領你穿過生命中的無數迷霧,引領你越過人性中的無數沼澤,讓你不會迷途。

最後,以孫少平寫給妹妹的信中的話作結語吧:我們出身於貧困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LYB

曾經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人生不設限》是我讀過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書之一。作者力克·胡哲是一位沒有四肢的戰士,是頑強生命的代言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自己也剛剛遭遇車禍,親身感受了生命的脆弱與頑強。十年後,孩子會讀書了,我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他,還在網上找了作者演講的視頻給他看,他非常受鼓舞,不再糾結於自己的種種小不幸,也由衷地感到生命的意義非凡。今年力克·胡哲將再次來到上海,我打算帶孩子去現場聽演講,希望他一生都能珍愛生命,有頑強拼搏的意志和無懼無畏的精神力量。

@Grace

再有兩個月,女兒就滿十週歲了。從七八個月開始給她讀書到現在,已整整九年,在這九年時間裡,我帶著她從認識色彩的單頁紙讀到《嬰兒畫報》,從《嬰兒畫報》到《幼兒畫報》,再到《我爸爸》《我媽媽》《瘋狂星期二》《不一樣的卡梅拉》等各類中外繪本,雖然已過去多年,但這些繪本的名稱與內容至今都記憶猶新。然後從低年級的《橋下一家人》《愛上讀書的妖怪》《八十天環遊地球》,到現在的《論語》《大學》《蘇東坡傳》……。如今的她,已經養成了非常好的閱讀習慣,業餘的大部分時間基本都是與書為伴。

每次出遊,她都要帶著一摞摞的書。記得去年我們坐火車去昆明,一週的時間她竟然要帶六本書,說實話,有時候很不想帶這麼重的物品,可她堅持,並且說:“你們不願意給我帶,我就自己揹著!”終於,回來的當天在火車上完成了最後一本書的閱讀。

最後,我想將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送給諸位,一句是我不讓她看書時,常反駁我的話“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另外一句是,常有人問她,xx書你看得懂嗎?她的回答通常都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燕南飛

高三那年,我從理科班轉到文科班,因為教材訂少了,我沒有買到《中國古代史》的課本,只得每天晚上向同學借書看,但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於是,我決定將書上的內容抄下來,這樣不僅解決了沒有書的煩惱,也可以加深自己對知識點的印象。

《中國古代史》的課本是按朝代順序編排的,我覺得這樣抄書太沒有趣味,想改編一下,我就將書從頭至尾翻了幾遍,發現每個朝代裡都是分成大致相同的專題來講,那我為何不在抄書的時候直接按照專題來抄呢?(雖然不一定合理)我嘗試寫下了第一個專題:語言文字,很快就完成了。此後,按照這個方法,10萬餘字的課本被我重新分成13個專題編寫了一遍。

1994年的9月,一個月的時間裡,我每天晚上都要抽出四個多小時來抄書。放學回家,快速洗漱,關起房門,開著鴻運扇,翻著課本,認真摘抄、編寫。其實抄了半個月,一拿起筆,腦海中已滿是整本書的內容了,原來還曾懷疑書上說某位大家引用文字哪一頁哪一行張口即來,這時我已經體會到了這種感覺,的確是爛熟於心。而且上課時我幾乎不需要課本,老師所說的每一個內容,會迅速在我腦海裡浮現。

這次抄書給我帶來無窮的益處,不僅點燃了我的學習激情,使我的歷史成績直線上升,也改變了我讀書學習的思維方式——不盲從。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想說“書非抄不能讀”,抄的過程其實就是深讀細思的過程。

@文彬

我讀書是被“逼”的。小學三年級時,因為抄了同學的一篇文章應付週記,被語文老師要求:“每天寫日記,句子每天不能重複”,搞得我不得不去閱讀更多的課外書,學著練筆。讀到四年級時,周邊鄰里的書都被我借來看完了。我就靠去縣城賣些山裡的小玩意兒換錢,然後到廢品收購站稱舊書回家看,《花溪》《收穫》《當代》《山花》《十月》《星火》等文學類雜誌都被我買回來閱讀過。我還記得當時的舊書是四毛錢一斤,那時的書紙質輕,一斤能稱一摞。而今家裡還收藏著一本從收購站裡淘回來的線裝繁體《紅樓夢》,算得上是古董了。

我的閱讀不像收藏家那樣喜歡搞專題,比較雜,什麼書都看。有段時間感覺自己工作中的專業知識比較匱乏,還專門閱讀了一些專業書籍,甚至去考了幾個專業證書。

寫日記和閱讀帶來的好處一直持續到我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直到今天,我都對當年的語文老師滿懷感激。

@傳奇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在下意識地培養我的閱讀習慣。我們上幼兒園時,並沒有繪本的概念,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連環畫,到現在我家裡還放著當年看過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魯濱遜漂流記》。上了小學之後讀的第一本書是《安徒生童話》,後來又讀過《格林童話》等書,那時候睡前如果不讀個故事,總覺得這一天像是沒過完似的。到了中學時代,除了一直在看一些文學名著,還接觸到了大量的青春文學和武俠小說。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去模仿寫作,記得上高中時,我不僅會給雜誌投稿,甚至模仿市面上的雜誌,做了一本屬於自己的雜誌,還認真地寫了卷首語,今天再翻看,已經讀不下去了。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自己,熱衷於讀故事,看了很多小說。而現在的自己,更傾向於表達觀點,鍾情於有思想的圖書,還會經常將好的觀點和表達摘抄下來,反覆琢磨。

我今年26歲,我想我不會停止讀書。

(本次活動一經發出受到了廣大書友的積極響應,由於投稿人數較多,一些故事篇幅較長,我們摘編了其中部分精彩的片段與大家分享。文中圖片來自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