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窃听风暴》,大家对于片中所描绘出的关于德国在分裂时期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一定印象深刻。在特殊时期,你的一言一行可能会被有心人不断的放大。当你仅仅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煽动翅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又或者是下一刻,你可能将会面对一场你自己也不能应付的风暴。
很明显,当话语权被管控的时候,大众是没有什么自由可言的。而当这种压迫被转嫁到一群躁动不安的人身上之后,情绪的失控,最终会酿成苦果。而最后造成这样一次谁也不会接受的大事件之后,是否会有人想到过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的之前?
而另一点,当所有人都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的时候,其实也是很可爱的,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罗宾·威廉姆斯非常知名的一部电影《死亡诗社》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当老师离开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站了出来。这样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这样的群体不可谓不团结。
你绝对想不到,《沉默的教室》将上述两部电影,完美的结合了起来。而且,这个故事讲得也很好,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即使是花费了大概一百一十分钟来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对于观影者而言,却丝毫不乏味,这就是本片的厉害之处。
《沉默的教室》讲的是一个即将面临毕业的东德高中班级。其中两个学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德看电影的途中听闻了匈牙利国内的一些政治报道。他们两个在返回东德之后,将这个消息告知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然后一起策划了一场时长为两分钟的课堂默哀事件。而这次事件却成了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一次动乱。整个班集体都受到了牵连,甚至学校也被教育部长“特别关注”。随着调查的深入,班里同学们父辈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整个班级在一片阴云中风声鹤唳。
一般的政治敏感的电影,我们看重的都是片子里体现的反抗精神。大多数的反抗都是由成人进行把控的。很少有青年的参与。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学生总是最容易受到蛊惑的群体,他们被煽动,被利用,他们不成熟,他们容易冲动等等。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得到过很多次的证明。
但是本片却不同,本片中的学生虽然多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他们的人格以及理念完全是成熟的。他们没有无脑的跟风,反而能在自己还没有成长起来之时,经受住了考验。对于强调集体主义的当时的东德而言,他们的团结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也是本片非常讽刺的地方。在一个强调团结的国度,他所培育出来的青年们却在用一种非常团结的方式来抵抗权威。这种复杂的景象,就如同片尾,那个女领导在面对这一群学生挺身而出后,所展现给我们的惊异的表情一样。这表情意味深长。
而另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对于政治家而言,他们对言论的控制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随意的进行更改。因为他们控制了媒体。对于个人信息可以随意的进行调阅,因为他们控制了档案。当权力的大棒挥舞到青年身上之时,他们丝毫不会演示一下自己的粗鄙和庸俗。
就像片中的那个道貌岸然的教育部长一样,他可以随意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女学生肆意羞辱,而且可以用种种手段来逼迫一个学生学会出卖自己的同仁。如果这是出自一个敌人的审判者之手,我们可以接受,但是这是当时的东德的教育部长啊。可见德国人民在分裂时期,依旧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群在特殊时期的少年,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而且这个特殊的使命最终使得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加入到了逃亡的大军。本该阳光灿烂的年纪,却因为各种各样的不该背负的东西而被迫背井离乡。这或许就是柏林墙倒塌的前兆。
肉体可以压制,但是精神会永存。被压制的精神世界如果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么你迎接的就将是一个非常硬核的战士的挑战。
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一个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片中的十三个学生一样,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幸运儿。但是一旦将他们推出去,那么后来的东德将会面对着十三名精英。而且是自己一手培育出来的精英。这一点恐怕是这个教育部长不会料到的。
仅仅是因为在课堂上沉默的两分钟,这十三名高中生的人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不同。可见,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是没有原因。
……
明天再见
閱讀更多 抽屜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