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作家李書緯/圖文

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於1840年7月拿下定海後,又乘勝北上進軍天津大沽,威脅京師。此時,道光帝那點虛驕之氣,對洋人的歧視化為烏有。但是,他按照英國人的的要求,要查辦林則徐,這是英國商人提出的條件。在大軍進逼的情況下,道光帝接受了,他派出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調查林則徐,並接任林則徐的兩廣總督職務。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鴉片戰爭時的中國戰船

道光帝要琦善查辦懲辦林則徐,而此時的林則徐仍然對朝廷禁菸、抗戰寄予幻想。1840年7月19日,林則徐上《續獲人煙具折》,道光帝看後,這為他斥責林則徐找到了藉口,他硃批寫道:“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不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可憐的林則徐,為國家計、為民生計,全力禁菸,非但無功,反而招致了一通臭罵,甚至隨之而來的被懲處。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琦善像

在道光帝痛斥林則徐之時,琦善奉命在天津白河口與英方代表義律進行了初步的談判。會談中,琦善對義律說,如果英方要求懲罰林則徐,也使他罪有應得,但這一切都需要到廣州談判後解決。要懲治林則徐,義律當然高興了,他答應了琦善的要求,決定到廣州繼續會談。

琦善主動迎合英人鼻息,使得義律答應到廣州談判。這讓道光帝很高興,認為這是英人退兵的積極信號。他誇獎琦善,片言隻語就勝過十萬雄兵,實在是好。道光帝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徹徹底底倒向妥協派一邊了。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英國報紙上的八旗官兵

道光帝順英國的意,要懲辦林則徐。當時他還有這樣一種錯誤判斷。他感到:英艦停泊在大沽口,意味著戰火隨時燒到京師的危險並沒有解除。他急於讓英艦離開天津,認為懲辦了林則徐,既可以展現議和誠意,又可促使英夷儘快撤兵。

實際上,道光帝只看到了英軍兵陳天津對北京可能造成的危險這一面,而沒有看破英軍兵陳天津以及要求懲辦林則徐,“伸冤”的名頭後邊仍然是要求大清割地賠款。在琦善與義律談判時,英方不斷提出的是割地賠款,而不是對林則徐的懲處。道光帝的錯誤判斷,既有他虛驕的心理又有琦善等人欺騙、誣陷林則徐的結果。也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判斷,才造成了大清國在戰爭中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琦善與英國代表談判

道光帝急迫地希望英艦南返,他又下了一道諭旨,讓琦善勸說義律立即率艦南返,等待朝廷任命欽差大臣到廣東商談善後事宜。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琦善給道光皇帝的奏摺

8月29日,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海灘帳篷裡又一次會面,雙方就英軍難返事進行磋商。琦善與義律在這裡往返接觸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義律感到,“季節已經太晚,灣中不能進行有充分而有適當效果的攻勢”,[1]這樣拖延下去對英軍也是不利的。他也清楚,如果英軍只憑在大沽的現有兵力,很難同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清軍在作戰中獲勝。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想讓道光帝輕易地答應英國的條件,顯然有很大的困難。況且,義律已經達到直接同朝廷派出的全權代表對話的目的,並將英國的要求通過琦善告訴了道光帝。所以,義律在得到琦善廣州談判的保證以後,又得知道光帝已下諭旨,表示將派欽差到廣州談判,也就答應了軍艦南撤。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定海之戰後,英軍給英印殖民政府的信

9月15日,英軍開始離開天津大沽南撤。9月17日,道光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諭令他前往廣州,查辦林則徐、鄧廷禎。道光帝給林則徐的罪名是“誤國病民”。琦善還沒有到達廣州,聖旨已經先到了。林則徐得此消息,萬分感慨,又有著諸多的委屈。回憶起當初禁菸,道光帝對自己的支持,現在洋鬼子打來了,最高領導人卻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了他,他怎麼能想的開。於是他給竭力支持他禁菸的代理兩廣總督怡良寫信說:我個人的一身榮辱禍福,早已置之度外,只求無傷國體,若許我禁菸、抗英,即使粉身碎骨,亦所不惜。然而,朝廷錯已鑄成。雖然朝廷操生殺之大權,但是我個性剛愎,不識時務,“每念一身之獲咎猶小,而國體之攸關甚大,不敢不以見聞所及”[2]。林則徐給怡良寫信的時候,琦善還在去往廣州的路上,因而,兩廣事宜暫由怡良代理。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鴉片戰爭之前的廣州城

林則徐還真是不識時務,皇上都決定拋棄他了,他還要拼上身家性命,向朝廷奏明抗英、禁菸的重要性。

道光帝的君臣尺度:林則徐“誤國病民”,琦善可抵十萬雄兵

英軍在珠江口攻擊清軍

9月中旬,林則徐給道光帝上了《密陳辦理鴉片不能歇手片》的奏章。他在奏摺中說,鴉片危害相信天下人斷然沒有敢說不必禁的道理,臣自受命以來,“上崇國體,下懾夷性”,實在不敢疏忽,對於外界所說的 “臣於夷務辦理不善,正奏請治罪,何敢更獻芻蕘。苟有稗國家,雖頂踵捐糜,亦不敢自惜”[3],寫到這裡,林則徐筆鋒一轉,提出抵禦外侮,必須“制炮造船”,武力抵抗英國侵略;這樣,有力地對抗外夷,不至於“尚形棘手”。當道光帝讀到“當他國效尤,更不可不屢”時,他感到林則徐是在責備自己了。堂堂天朝上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能忍受臣下的指責。他在林則徐的奏章中批道:“汝雲英夷使其恫嚇朕,是汝亦效英夷恫嚇於朕也。無理!可惡!”他又在林則徐“若前此以關稅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則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一句旁邊,批上“一片胡言”。[4]道光帝此刻已經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林則徐了,這樣林則徐的命運便可想而知。

——————————

李書緯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整理改寫,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1]馮士缽、於伯銘:《道光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頁。

[2]《林則徐書簡》,第132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國近代現代史研究組編:《林則徐集·奏稿》中,第482頁,中華書局1985年。

[4]中國近代現代史研究組編:《林則徐集·奏稿》中,第883頁,中華書局198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