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在歷史上,總有一批人由於政治或者其他原因而成為替罪羊

,這個現象到了晚清更加嚴重,代人受過的現象層出不窮,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出來。那麼,致使這種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一、眾所周知的替罪羊——林則徐

晚清時期的替罪羊,林則徐可不能忽視,1838年,他作為朝廷的欽差大臣前去禁菸,這也算是風光的職位,英國商販在中國大地上走私鴉片,這是對中國人的蔑視和不尊重。林則徐將這場禁菸活動進行的浩浩蕩蕩,人盡皆知。結果也令道光皇帝十分滿意,按理說這差事辦的挺好,怎麼後來林則徐不升反降呢?

英國人的利益受損,加之當時的中國人顯得軟弱可欺,他們便處處找朝廷的麻煩,再加上琦善從中作梗,道光皇帝為了大事化小,就放棄了林則徐,把他革職流放,林則徐就這樣成為了替罪羊,道光皇帝的這番行為也著實傷了其他大臣的心。

琦善把林則徐扳倒了,他自己也沒好到哪裡去,很快英國再次提出不平等條約

,道光皇帝還是一味的妥協,這個重擔便落在了琦善身上。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豈是好籤的?皇帝一聽說不光要賠款還要割地,一氣之下就把琦善給抓了起來。割地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皇帝便讓琦善做了替罪羊,才平息此事。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二、李鴻章也遭受同樣的對待

除了以上兩人,最有名的替罪羊當屬李鴻章了,李鴻章這位肱股之臣為了朝廷也是費盡了心血,可結果卻是費力不討好。甲午戰爭的失敗,之後馬關條約的簽訂,讓他之前的所作所為都付之東流,洋務運動也以失敗告終。人們把怨氣都發在李鴻章身上,等待著他的結局就是革職查辦。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三、晚清守舊派故步自封

晚清時期,朝堂上存在著一種守舊官僚群體,他們故步自封,把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技拒之門外,對待改革更是態度強硬,油鹽不進。他們的這種態度使得中國在外敵面前不斷退讓,最終到達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官僚群體在中央方面,思想過於守舊,堅持傳統的作戰方法,反對裝備近代化,不僅反對購買輪船大炮,而且還反對國內自主製造。其中有些人還曾經出使西方國家,卻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守舊思想。

購買先進的戰艦也是國家進步的體現,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之前購買的戰艦戰鬥力微薄,對於保衛海防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朝中有人覺得花銷太大,而且船體笨重,不能靈活掌控。戊戌變法時期,竟然有人認為槍炮不足為懼,徒手便能相搏,如此愚昧的軍事主張讓人

感到吃驚。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有人主張改革軍隊,在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這幾個方面下手,採用西方先進的辦法操練軍隊,使得中國軍隊能夠訓練有素,加強海防有利於抵制日本的侵略。守舊官僚群體竟然認為無需加強海防,對以上措施全都持反對態度,反對進步,維護落後,使得本來就搖搖欲墜的

清朝統治,在他們的參與下更加不堪一擊。

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們對外採取強硬的外交策略,放出“好戰”的信號,完全不考慮中國的真實國情,他們已經在封建思想的薰陶下看不清現實,對中國形勢的盲目自信更是害人害己。在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憑藉的只有一腔熱血,除了紙上談兵,其他的都不會

反對進步的內容還包括對修築鐵路的阻撓,俗話說“想致富先修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國迅速發展的前提條件,守舊派卻只抨擊其危害,看不見其優點,使得中國一次次錯失修建鐵路的大好機會。想要改變中國形勢,守舊派則是擋在路上的阻力之一。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四、大臣和當權者愚昧無知

他們一直接受的思想中,華夏文明處於中心位置,“天朝上國”等思維定式的世代流傳,嚴重禁錮了他們的思想,提出的各種主張也只是從理念基礎出發,而不考慮客觀實踐的有效性。

清政府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本來是為了防止其他國家與內陸反清勢力相結合,對皇帝的統治造成威脅。從明朝開始大約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終於把中國搞得破敗不堪,貧窮落後,使得百姓、官員甚至當權者都愚昧無知。

五、為何守舊派勢力強大?

守舊派的主要成員有兩類人,滿洲八旗貴族和科舉子弟,前一類人就不用多說了,作為清朝統治的受益者,因為害怕觸碰到清朝的根本利益而不願改變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他們才是受到

“祖宗成法”束縛最深的人。後者把大好的青春都用在研讀毫無實用的科舉考試的科目上了。滿腦子的之乎者也,即使身處官場也依舊很難參與實際事物,難免就會有紙上談兵的缺陷。

林則徐、李中堂....為何晚清有那麼多“替罪羊”?

守舊派中文人佔多數,對於國家大事,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考慮問題。他們拒絕改變,在不知清朝真正實力的情況下,盲目的對外採用強硬的

態度,在朝堂之上鼓吹以攻為守。雖然一致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但這種脫離了實際的想法,一旦實施起來就會產生各種問題,想要強勢那也得國富兵強更有說服力。他們在無形之間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中國進入糟糕的狀態。

總結:

在這種背景之下,清朝替罪羊數量多也不令人驚訝了,內憂外困之時,國家有識之士想要真正辦點實事,就會受到來自從上到下很多方面的阻撓。除了守舊派大臣,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出錯了就找替罪羊來頂鍋,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如此明顯,事情發生了只會順水推舟而已。

不管皇帝犯了多大的錯,人們都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皇帝的領導地位依舊保持不變,最核心的權力中心已經到了如此地步,清朝統治也就無法挽回了,

走向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參考文獻:

《清史演義》

《細說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