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新書發佈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網訊 2019年4月24日,由國民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新書發佈暨研討會於京舉行。

中國在1978年走上改革之路,從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到2018年已經走過了四十年。在這四十年間,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長,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達到7.4%,從世界上特別窮困的低收入國家變為中等收入國家;按GDP總量計算的經濟規模,連續超過瑞士、荷蘭、澳大利亞、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俄羅斯、巴西、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四十年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改變了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近14億中國人的命運,也因此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事件,非常值得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

經濟學家王小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參與了多方面的改革研究,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查,目睹了改革開放多方面的進展。《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是王小魯從改革親歷者和研究者的視角,對四十年改革開放做出的總體回顧和梳理,並依據大量事實和數據分析說明中國為什麼走上改革之路,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遭遇了哪些阻力,遺留了哪些問題。書中分不同時期回顧了農村家庭經營、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特區和沿海開放、國企改革、價格雙軌制改革、財稅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住房改革、社保體系建立、加入WTO、推進城鎮化發展、反腐等一系列改革歷程,分析了這些改革發揮的作用,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變遷的歷史畫面。

回顧中國改革四十年來的不平凡經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堅持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基本方向、堅持以惠及人民大眾為改革和發展目標,是過去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當前,改革與發展都處在一個重要關頭,能否繼續推進改革,是未來能否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關鍵。

王小魯在《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仍然有巨大潛力。其一,目前我國城鎮化率還不到60%,未來城鎮化發展仍然有巨大空間,能夠繼續發揮火車頭的作用,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但相關體制和政策需要調整,特別是要把城鎮化中“見物不見人”的傾向,轉到“以人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並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其二,民營經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動力。改革四十年的經驗證明,民營經濟部門的增長始終引領著整體經濟的增長,不僅增長更快,而且投入產出比更低(即以更低的投入帶來同樣的產出),在經濟不景氣時減速更慢,恢復時復甦更快。只要有公平競爭的條件,民營經濟的未來發展潛力就仍然巨大。因此改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政策一視同仁,減少行政干預極其重要。其三,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夠為未來增長提供強大動力。近些年來,在一些領域裡,市場導向的科技進步已經出現了加快的苗頭。而要讓這些潛力得到釋放,除了需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還需要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使知識產權得到充分保護,使創新得到尊重、收到回報;同時需要改革科研體制和教育體制,去行政化,增強市場激勵,鼓勵多元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