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來了,中年的你還有機會嗎?

95後來了,中年的你還有機會嗎?

“全球企業研究者先鋒”,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客座教授托馬斯·科洛波洛斯在新書《圈層效應》中表示,在科技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全球正在快速進入Z時代,不同年齡段不同圈層的人邊界逐漸縮小,如果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社會淘汰。

那麼,該如何打破圈層,在Z時代不被淘汰呢?

誰都可以成為Z世代

你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常常有這樣一個誤區:代溝是不會消失的。很多人都有一種觀念,兩個人年齡差距3歲以上就會產生代溝。不可否認,由於經歷的區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足以將每個不同年齡段的圈層以“代溝”的名義割裂開。

以讀研究生為例,十年前讀研的學生年齡差距非常小,基本上集中在25—30歲,一小部分是20—25歲。他們中大多數人有相同的教育經歷和社會背景,因此興趣十分相似,交流起來也很順暢。然而,這種現象近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人工作多年以後為了提高學歷去讀研,研究生群體開始覆蓋各個年齡層。這就要求每個年齡層的人要在交流、興趣、行為上相互融合,特別是適應年輕人的思維方式。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退休延遲影響下的多圈層共同工作。隨著社會平均年齡的增長,國家政策層面逐漸延遲退休年齡。據一項權威研究發現,職場中29%的人甚至不想退休,其中22——33歲的人群中這個比例高達37%。這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有5個不同年齡層的人一起工作。“代溝”絕對不能作為停滯不前的藉口,心態和行為方式才是你能否融入Z世代的關鍵!

技術讓所有圈層連接

無論你是否喜歡,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超連接化和信息飽和的世界中。我們被越來越多的信息和刺激轟炸。這一方面依託於技術的飛速變革,另一方面又加快了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圈層之間的融合。正因為所有人都有接受和應用變革的需求,所以技術的簡化和便利也將不同時代的人群逐漸聯合起來。

以前無法掌握計算機技術的老一輩人,現在卻很快克服了對計算機的恐懼和厭惡,直接進入後計算機世界,他們不需要使用手冊或接受訓練就能使用移動設備、觸屏設備、語音設備和穿戴設備,祖母與孫兒一樣使用社交網絡,曾經將我們分開的技術現在正又將我們聯繫在一起。

遠程辦公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雖然遠程辦公已經實行了幾十年,但直到現在它才成為多數公司和員工的一種現實選擇,這歸功於現代互聯網和4G網絡的普及、進入千家萬戶的光纖網絡和20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廣泛應用。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會經歷質疑到接受的過程,汽車、飛機、電腦、手機、互聯網、人工智能,最新的技術並不都是從最年輕的人群流行起來的,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擁有了對所有年齡段人群的“適配性”。只要你敢於嘗試,你就能在技術浪潮中和所有圈層連接。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廣告牌

Z世代是一個喜歡打標籤的群體,並用標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過去兩百年是大眾傳媒的時代,一個人或公司想要發展壯大,就必須為影響力付費。除了報紙、雜誌、電視和電臺,沒有其他媒體可以為想要擁有市場影響力的公司提供大規模宣傳渠道。

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老媒體的優勢在持續褪減,受眾群體的關注點在轉移,所以新媒體得到了大勢發展。年輕化的消費群體在捕捉信息的時候更多傾向於選擇新媒體,以及社交化的流行,自媒體自然也就成立新媒體的主力軍。

自媒體全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做公眾號的人比看公眾號的人還多”。現在的自媒體也不僅僅限制於文字和圖片形式,基於視頻的自媒體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的人的追逐。從微信公眾號到現在的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只要你有想法有行動,持續進行內容產出,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廣告牌。

成為終身學習者

如果要找出塑造一代人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那應該是教育。教育不僅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還是我們定義自己身份的過程。

近年來,我們開始反思傳統教育形式是否仍有意義。大眾教育,就像批量生產製造和大眾營銷一樣,正在讓位於個性化更強、速度更快的學習方式。

越來越多世界頂尖高校的課程被製成視頻公開課上傳到網絡,更有大批的在線學習平臺自主生產各行業培訓課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充電”,以免自己被時代的腳步落下。未來需要終身學習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選擇了正確的方法,持續教育會收到良好效果。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創造者。Z世代人早已乘著時代的大船揚帆遠行,不管你是否買了船票,你都在船上,你都是一名踏上美妙旅程的乘客,領略不曾見過也不曾想象過的壯麗景色。你可以欣賞這些景色,併為之驚歎,你也可以舒服地坐在包廂裡睡覺,等著船靠岸。這取決於你自己。只要記住,在這趟旅行中,沒有安全的港灣,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