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叔向,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他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其著名的“叔向贺贫”,在“贫”与“富”及“德”的交集中,富贵不足喜,贫贱不足忧,德行为贵,以及“富”与“祸”的转换,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批评,读来会是什么感觉呢!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春秋时,韩起是晋国的正卿,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叔向是晋国的大夫,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一天,两人在一起唠嗑。韩起对叔向抱怨说:“我啊!空有正卿之名,却没有正卿的收入,穷得连和别的卿大夫交际往来的费用都没有。”说完这通感慨的牢骚话,他本想会博得叔向的同情,想不到叔向兄弟却对他拱手相贺。韩起不解其意,就问兄弟叔向:“我如此窘迫,以至令我常常为此忧虑,你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恭贺我贫,这是什么意思?”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叔向到底是具有外交天赋的人,凡事不急于直接回答,而是弄两个故事给韩起听听。叔向慢条斯理地讲起晋国历史上的两个人物故事:一个是贫而有德的栾书,一个是富而无德的卻至。栾书曾是晋国的上卿,按规定应享受500顷田的俸禄,可实现上他连100顷田都没有,穷得竟置不起宗庙中的祭器。但他并不以此为怀,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以德行广布全国,严格按照国家法度办事,赢得了全国百姓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卻至恰恰相反,他曾是晋国的正卿,家中的财富达到国家财富的半数,晋国三军中的将佐,氏家族就占了一半。但是他骄奢淫逸,贪得无厌,一天到晚只恨自己的财富还不够多,权势还不够大,依仗自己的财富地位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结果不但他自己最后落得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他的宗族也被满门抄斩。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叔向不紧不慢地讲完这两个故事,方才切入正题,对韩起说:“现在,您像栾书那样贫穷,我想您也一定能行栾书之德,所以我啊才从内心里恭贺您。如果您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漠不关心,而总为自己的财富不多而忧虑,那么,我哭您还犹恐不及,哪还有什么心思恭贺您呀!”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听了叔向兄弟这么一说,韩起恍然大悟,深受启发,明白了德行比财富更重要,自己不该为贫穷忧虑,而应该像栾书那样在贫穷的时候树立美好的德行,这才是长久之计,避免步卻至的后尘。他连忙跪下,叩头至地,感激叔向兄弟说:“我只考虑自己的财富多少,这是亡身灭族之道。您的一席话救了我,不单我自己感谢您,就是我的祖先和后代子孙也要感谢您啊!”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以上就是“叔向贺贫”历史典故,被记录于《国语·晋语八》中,作者是左丘明。文中,叔向借晋栾氏、卻氏两大家族兴亡史劝告韩起,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

“叔向贺贫”在“贫”与“富”中的交集,什么感觉!

“叔向贺贫”,两千多年来,一直是“高大上”的正面励志教材,至今仍然不失其魅力和亮丽。贫穷不是好事,富在现在也不是坏事。叔向断言:“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这与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古训之中都是“德”的传承。因此,“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春秋士大夫的廉洁风险管控意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贫,不长久;富,不长久;德,如日月一样永恒。(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