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文 / 王立軍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由於先民對大自然強大威力的不解和畏懼,一切超乎人力的大自然的力量,在先民的精神世界中都逐漸被神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凌駕於人類社會之上的神的世界。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甲骨文 申

在一切自然現象當中,對人震撼最大的,莫過於聲色俱厲的雷電。《周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意思是說,能夠震動萬物的,沒有比雷電更猛烈的了。這樣,雷電便成了最早被神化的自然力量,並被用來作為眾神的稱謂。這一點,在漢字字形當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雷電的"電"字,是由"申"字演變過來的。而"申"字加上"示"字旁就是"神"。我們看一下"申"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這些字形以一個曲折的線條為主體,左右分別有一條曲線蜿蜒伸展而出,線條或長或短,方向或左或右,正像閃電隨意撕裂、伸縮不定之形。

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對此解釋道:"其形式左申右曲無定狀,以形言乃電字,以義乃神字,此字殆兼二說二義也。……初民渾噩,穴居野處,或不能蔽風雨。一旦迅雷風烈,觸電而死,電降自天,見而畏之,乃以為神,遂謂為神,此原始人之心理也。"

從商承祚的這段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申"、"伸"、"電"、"神"幾字之間的關係,它們其實本來就是一個字:"申"的甲骨文字形摹畫的是閃電的形象,因此其最初的意義應該是雷電的電;由於閃電的形狀是由電光四處延伸而成,所以又可以表示延伸的伸;又由於人們畏懼閃電,視之為神,所以又可以表示神靈的神。後來,這個字除了表示上述意義之外,還被借去表示天干地支中"申酉戌亥"的"申"。

這些意義最初都寫作("申"),這樣,一個"申"字同時承擔了好幾個意義,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混淆。為了減輕"申"字的負擔,後來人們就給其中的一些義項分別造了專用字:表示神靈的意思時,增加"示"字旁作"神";表示伸展的意思時,增加"人"字旁作"伸";表示雷電的意思時,增加"雨"字頭作"電"(即"電"字的繁體),同時將部件"申"中的一豎改成了豎彎鉤,以便與"申"字相區別,後來簡化時又把"電"的"雨"字頭去掉了,這就成了現在的"電"字;表示天干地支的意思時,形體不變,仍作"申"。

這幾個字的關係,如果用家族關係打比方的話,字形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就是這個家族的共同祖宗,"神"、'伸”、"電(電)"就是由同一祖宗繁衍出來的子孫後代。其繁衍分化的軌跡可以用下圖表示: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清除地看到,神靈的"神"和雷電的"電"確實有著共同的字源,這就說明,起碼在造字的時代,人們仍然把雷電看作是眾神的代表,人們稱呼神靈和稱呼雷電用的是同一個名稱,寫的是同一個字形,足見雷電之神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如今,生活在四川、雲南一帶的彝族,仍然把他們的雷電之神"阿都陸普"奉為"祖神",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雷電本來是同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雷電所產生的聲音和光亮傳輸的速度不同,給人的感覺就像前後相隨的兩種現象,於是,先民認為,在電神之外,還有一個與之相伴的雷神。關於雷神的形象,《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雷神身子像龍,頭像人,他經常敲打自己的肚子,發出轟轟隆隆的聲音。按照屈原《離騷》的記載,當時的楚國稱雷神為"豐隆"。"豐隆"其實就是轟轟隆隆的"轟隆"。這說明,楚國人給雷神命名的依據就是雷的聲音。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雷神究竟是如何發出那巨大的聲音的,《山海經》的上述說法並不具有代表性。比較典型的傳說有兩個,一是雷神駕車的聲音,一是雷神敲打連鼓的聲音。關於雷神駕車的傳說,文獻中有不少記載:《淮南子•原道訓》:"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焦氏易林》:"白日陽光,雷車避藏。"唐代的《酉陽雜俎》一書還記述,唐代元和年間的一天夜裡,在建州山中的寺廟裡,有人半夜聽到門外喧鬧,於是起身到窗前觀看,只見數人正用斧子製造雷車,雷車的形狀就像人們寫的"雷'字一樣。宋代邵博的《泊雲安下大風驟雨作柏梁體一篇》也提到了雷車:"空中轤轆鳴雷車,樅樅白雨懸亂麻。"元代方虁的《立冬前後大雷電》更是記錄了為雷神駕車的女神名字叫阿香。可見雷神駕雷車的傳說在民間影響很大。古時候人們使用的是木輪車,這種車今天在某些地方仍然能夠看到。木論車轉動的時候,由於車輪與地面、車輪與車軸的摩擦力都很大,走起來就會發出轟轟隆隆的聲音,於是,人們就想像,天上打雷的聲音也應該是雷神駕著木論車從天上經過吧,這應該說是一種很自然的聯想。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東漢 雷公車

關於雷神敲打連鼓的傳說,也有不少記述。東漢王充《論衡•雷虛篇》說:"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擊之聲也;其殺人也,引連鼓相椎,並擊之矣。"這段話中把雷神稱作雷公,大意是說:繪畫的工匠描畫雷的形狀,一個接著一個,就像連在一起的鼓的樣子。又畫了一個人,就像一位大力士的相貌,稱他為雷公,讓他左手拉著連在一起的鼓,右手舉著槌,像要擊鼓的樣子。畫成這個樣子是為了表示:隆隆的雷聲,就是連在一起的鼓相互扣擊的聲音;那巨大的霹靂聲,就是雷公用槌敲鼓的聲音;雷劈死人,是雷公拉著連鼓、舉著槌,向人撞擊造成的。根據考古發現,甘肅敦煌藏經洞所藏的唐代《佛傳圖》中,確實有雷公旋轉連鼓的圖像,圖中的"連鼓"在雷公周圍環繞成圓圈,鼓與鼓之間有索帶之類相連接。四川大足發現的宋代摩崖《雷音圖》中,雷公的形象也是一手執鼓槌,周圍有連鼓環繞。可見,這種傳說的影響面也很廣。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敦煌壁畫 雷公鼓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甲骨文 雷

那麼,上述兩種傳說究竟哪一種更早一些呢?我們通過對"雷"字的字形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前面已經提到,唐代人制造的雷車,就像人們寫的"雷"字一樣。"雷"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都是在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的基礎上增添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之類的符號。許多學者都把這些符號解釋為像連鼓之形,我們覺得這種解釋難以成立,且不說這些符號之間並沒有相連之處,而且符號本身也與甲骨文的鼓形相去甚遠。於省吾先生則認為,這些符號,都像雨滴之形。我們認為,無論怎麼變,雨滴都不太可能寫成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的形狀。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甲骨文車

其實,我們看一下"車"的甲骨文字形就明白了,"車"字的甲骨文字形中,其中車輪的形狀正作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這樣看來,上面幾個"雷"字中的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原來都是像車輪之形。這說明,在甲骨文時代,雷公駕車的傳說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金文 雷

到了西周金文時期,"雷"的字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出現了諸如之類的寫法,這些寫法應該是受了連鼓之說的影響,在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之間增加了連接線,以像連鼓之形。從這些字形的先後變化來看,雷神敲打連鼓的傳說,產生的年代要相對晚一些。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劉繼卣(1918-1983) 電母

雷神的觀念形成之後,雷神便與閃電之神有了明確的分工:雷神專司打雷,電神專管閃電。漢代時雷神稱雷公,電神稱電父,說明當時的雷神和電神都是男性的。到了晉代,傅玄《雲申歌》所寫的"童女掣電策,童男挽雷車",似乎已經透露出電神性別變化的開始。大約到了唐代,這位"掣電策"的童女正式演化為"電母",電神的性別變化最終完成。唐崔致遠《補安南錄異圖記》一文中所說的"然後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就是證明。本來,雷電之神是最早出現的自然之神,是大自然無窮威力的代表,在先民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但隨著雷公、電母的職責分工,以及雨師、風伯及其他諸神的出現,人們又在他們的上面構擬出一個統領眾神的"天帝",一個模擬人類社會而構建的神的社會體系逐漸形成,雷公、電母也便分別成為這個龐大體系中的一個專門職位了。

--------------------------------

文章來源:《漢字的文化解讀》,商務印書館

--------------------------------

文章作者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王立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文學院黨委書記。

--------------------------------

欄目主持人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

董京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專業博士

--------------------------------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神靈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

專欄畫家:黃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