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白居易、陆游都是怎样记录清明心境的?

高天乐


杜牧、白居易和陆游都是著名的诗人,当然都是用自己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了。

首先说说杜牧的《清明》,这是一首七绝古诗,诗中描述了清明节那天杜牧看到的情景。

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的清明细雨纷纷地飘落

去祭拜的路上行人伤心黯然

想问一下哪里有卖酒的地方

放牛童子指着前面的杏花村

接下来是白居易的,关于清明节,白居易竟然写了四首诗,分别是:《清明夜》、《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

白居易: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释文:

清明节的夜晚,月色朦胧,凉风习习,刺史的府邸真豪华,碧玉的栏杆、红色的墙,我独自在这回廊中唱歌,远远听着乐器的声音,默默地欣赏着花朵。

最后是陆游的《清明》,陆游把清明节那天悲伤的情景写在了诗里面,最后那句才是他想要说的“怀抱若为宽”,他告诉世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放宽胸怀去面对。

《清明》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江东的气候真是怪异,清明了还这么寒冷,每年都要给坟墓添加泥土,穷困潦倒的时候,来一次都很难,燕子每家每户都可以筑巢,梨树却被风霜打残了,一转眼春天又要过去了,还是放开胸怀会更好。

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好的诗词是说《清明》的吗?


小李文化空间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三个诗人的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复杂的节日。古代的清明节算的上中国人的一个大节,人们都是要隆重热烈的过节的。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带着对忠臣隐士介子推的纪念,后几天是上巳节,是古代的狂欢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可以自由恋爱而没有什么忌讳。

另外,清明节处于暮春时节,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春天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之中。春天是一个勃发生命力度的季节。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精神的中国人,喜欢到野外踏青,毕竟,郊外的景色更加让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比如辛弃疾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清明节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仪式感。主要是寻根溯源的祖先崇拜的意识。清明节是一定要到祖先的坟前祭拜的,毕竟中国人认为,这种意识是人神、人鬼,当下与过去的一种沟通方式。

然而,诗人笔下的清明节,所写的景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果清明节的情感都是一样的话,就没了人性的参差美,那样,文学和诗歌将毫无意义。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清明,因为通俗易懂,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最为流行的清明节的诗。而白居易的清明节的诗歌,写的比较朦胧,不过这也符合清明节烟雨蒙蒙的景色。而陆游的写清明节的诗,风格根本就不像怀有大英雄梦想的陆游所写。然而,恰恰陆游的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为丰富,也是陆游失意一生的总结,同时还带有强烈的牢骚,不过他牢骚的方式比较隐晦而已。

杜牧的清明节,是淡淡的小伤感。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伤感,不杜牧,不伤感,不晚唐,不伤感,不诗人。

晚唐诗人杜牧,是个具有感伤性格的诗人。在清明节的微雨中,杜牧要是纵马奔驰豪气干云,就不像杜牧了。断魂的人,看见春天的清明景色,看见路边行人,好像都是断魂的,这就叫做诗歌的移情效应。

清明节的微雨中,找一家小酒店,最好有江南美女当垆卖酒的小酒店,最好有古朴的酒旗,最好有乡村烟火气的那种,品一杯酒,沉思一段人生。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升起。

这就是杜牧的清明节。你要说具体怎么感伤,也没有明白说出。不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要是把话都说明白了,那又怎么叫诗呢?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勾起你心中那淡淡的涟漪,至于那涟漪飘散到何时,飘散到哪里,就看读者的欣赏力了。

陆游的清明节,是壮志未酬的忧伤。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陆游的这首诗,如果把它算作写清明节的话,那应该可以超过杜牧的那首。因为,这是陆游的另外一种风格的体现,也是陆游内心真实的波澜。这首诗,既有陆游对人生的认识,所谓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也有陆游心中的郁闷,是诗人内心深处真实的体现。中国文化是讲究并推崇一个诚字的。只有诚,才能感天动地打动人心。陆游在这首诗中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感的。按照陆游的英雄主义的性格和胸怀,他怎么能安心在临安的客栈中,看春雨蒙蒙,听楼外的卖花之声呢,怎么可能甘愿写字喝茶呢,因为匈奴未灭,因为故土未复。他应该是铁马冰河,应该过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生活。而如今,困居在临安的客栈,门外是蒙蒙春雨,怎么叫人郁闷和伤感?

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尾联化自陆机的名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句话更加隐晦地说出,京师的风气很差,空气混浊,怕自己被京师的繁华和污浊污染了自己,还是赶紧收拾行装,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但是,故园早已成为敌国的土地,王师北定中原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这是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的清明,这是一个壮志难酬郁闷的清明。这是陆游的清明。

白居易的清明,是闲着没事干的闲适的清明。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在唐朝诗人中,日子算是过的比较好的。虽然也经历过贬谪,但是白居易笃信佛老,善于自我调适心情,往往把日子过的恬淡闲适。这首诗就是他的心情的体现。清明节,月色朦胧,有好风送暖,有繁花飘香。诗人在回廊上散步,远处传来歌声。多么美好的仲春之夜啊。


好玩的国学


杜牧、白居易、陆游都是怎样记录清明心景的?

唐代诗人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项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是一首著名的清明诗。本来清明应该是春天的一个好的节日,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情,可是杜牧确写得如此凄风苦雨,心情低落不堪,将当天的清明节的春雨天气,行走在路途的苦闷心情跃然纸上,有心写的雨天行人路上无奈心情,无心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确将“杏花村”的酒一下写出了名。


白居易的诗的心情就好多了,晴朗的夜里在月光下散㱑,围绕豪华的官府,独绕回廊慢㱑,听着远方管乐演奏音乐,心情舒畅地迈步看着春花。

南宋陆游的诗所表露的心情也是不舒服的,写出了人世间世态炎凉,客住京城的无奈,蹉跎不顺的,夜晚难以入眠闻雨声,百无聊赖,幸好还有几天清明时节可以到家了,聊以自慰。

总之,“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早已说得十分清楚了。无论是哪位著名的诗人写的诗,都与当时的环境和心情是一至的,“诗言志”就是表达当时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思的。


昆仑之柏


关于清明,看唐宋这三大诗人怎么说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远在唐宋时期,这个节日就非常盛行,当时的诗人们就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盛况。

杜牧的《清明》最负盛名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复杂的,他在连绵不断的春雨里孤身赶路,面对大好春光、连绵雨丝和扫墓祭祖的一切,触景伤怀,不知不觉之中一缕缕愁绪袭来,欲借酒消愁,又不知酒家在何处。

白居易的《清明夜》的美好闲适


《清明夜》–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诗人所处的清明之夜环境宜人,月色朦胧,诗歌既表达了一种对美景的爱惜,也流露出闲适愉悦之情。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悲愤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写此诗时已经62岁,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在一生的宦海沉浮中被消磨殆尽。但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对偏安一隅软弱无能的朝廷感到绝望。诗人客居生活的无聊,壮志难酬的慨叹,报国无门的悲愤,最终都散落在了这江南三月的杏花春雨中。


卷帘人88



其实理解这三首诗的心境,必须去了解清明节和他们三位大诗人的经历。


首先说清明节。

我们先来了解下清明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

周代: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500年历史,《周礼》 记载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当时只是为了禁烟火。

春秋战国:其实在中国北方,气候干燥,这种改火、禁火习俗逐渐演化为【寒食节】,这几天禁烟火、吃冷食,之后又融入纪念介子推的民族情节。

汉代:改【寒食节】为【禁烟节 】 ,百姓家不得生火,持续时间可达一个月甚至百天。

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随着市井生活兴起,寒食节逐渐淡化。

宋元:融合三月三【上巳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春季郊游、水边沐浴习俗。


从而形成了以祭祀扫墓 禁火 冷食 郊游 的习俗,清明节之习俗基本定型。


所以对于清明节,一直以来都是祭祀先人,暮春踏青的习俗。所以一到清明,天又下着雨,这几日肯定会想念家乡,思念已故先人。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先说白乐天。

白乐天,他青年的时候聪明又努力,当了官之后也是个怀有赤子之心关心百姓疾苦的称职地方官,可后面因为他的耿直敢说话得罪了别屡次被贬,后面也就圆滑了,在官场上不求政绩,但求逍遥了。


他的这首《清明夜》全诗如下: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这首诗一如白居易的风格,平易清丽,全诗在写清明前后赏春之愉悦惬意的心境,在一个没有下雨的清明之夜,在官宅中,独自绕廊赏花,累了就休息下,还能时不时听到远方的管弦悦耳,着实像极了诗和远方。


再看看杜牧的《清明》


杜牧也是少时才华出众之人,26岁进士及第,后面在淮南节度使下面任掌书记,居住在扬州,那时候他风流潇洒,喜欢与美女宴游,当时的扬州城美女如云,他也是如鱼得水啊。


后面回到长安,在长安呆了三年去了宣州,后来又被调回长安,在长安收到李德裕排挤,外放池州刺史。


这首《清明》就是在池州所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为被外放之人,杜牧就是那路上行人,在清明纷纷细雨之际,漂泊无依、落魄断魂,像极了现在一人在外打拼的“北漂”一族,清明节也不能回家,心中自然不好受。所以才有了借酒馆一驻,聊解这羁旅之苦,可酒馆还在遥远的杏花深处。


最后一起读陆游的《临安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晚年了,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因为毕生主战,所以处处受排挤,投身军营(虽然短短不到一年),也提出了很多北伐之策,可就是未能实现心中收复故土的愿望。


在从蜀地回来后,在福州、江西等地方当了几年小官,后面因为开仓赈粮的事被弹劾,辞官回到了老家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想起了这个老头子,便召他入京,这首诗就是写在他入京的时候,在京城的宾馆里等待皇帝召见,清明节也不能回去啊,所以在无聊之际写了这首诗。读起来就有世事沧桑,看透人生之感。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