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之殇 -- 谁来弥补非洲猪瘟下的天量缺口?

[2019年4月24日,武汉] 茂田的养猪场在山东枣庄市中区税郭镇西南村,原来有3000头规模的养殖场如今只有200头生猪存栏了。这种情况在当前的中国生猪产业并不少见。在同样位于山东的临沂临沭郑山镇杨沙埠村中,72岁的蔡守贤曾经拥有2700只规模的养猪场,如今却空空如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猪养殖业的"寒冬"呢?

卢茂田介绍说,2018年开始的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养殖的打击很大,他的养殖场已经称得上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养母猪的感染猪瘟的很多,当地养猪的一下子减少很多。"蔡守贤也表示,猪瘟影响特别大,和自己的养殖场一样,当地小散户很多都已经逐渐淡出了养猪业的"江湖",大一点规模的基本都染了猪瘟,而且大厂的影响似乎更为严重。

非洲猪瘟如此肆虐,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防疫举措对于生猪的供给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蔡守贤表示,发生猪瘟后,政府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个环节检疫、运输等都十分严格。据辽宁锦州的一位养殖户介绍,当地随时有猪发病,导致大家不敢补栏,当地的存栏锐减三成。而当地政府也出台规定,有疫情的养殖场直接进行捕杀,并且半年内禁止养猪。

中国农业部近日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会议上表示,从流行性病学调查看,这场疫病最初传入的可能在2018年6月甚至更早,疫情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生产安全,也影响上下游的饲料加工、运输、屠宰等多个环节,对供应端和消费端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截止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发生猪瘟疫情。

猪业之殇 -- 谁来弥补非洲猪瘟下的天量缺口?

除了非洲猪瘟的打击外,环保政策对生猪存栏也表现得十分"不友好"。2016至2018年,环保对生猪存栏的影响一直持续着。根据2018年7月农业部给出的数据,因环保禁养区累计减少的生猪存栏达3400万头,大约占全国4亿多头存栏的8%左右。河北沧州黄骅滨海新区王肖庄的于连波介绍道,村里实行环保禁养,目前养猪的只有两家。目前来看,环保政策仍在继续执行,特别是南方水源附近、村庄附近等列为禁养限养地区的养殖整治力度还未放松。

2018年8月份以后,环保夹杂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加速下降。农业农村部的调研数据表明,多省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在20%以上,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高达26.7%。武汉芝华商业数据分析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农业风险管理公司,芝华研究总监袁松预计,到2020年的生猪产量依旧会处于下降趋势。根据芝华数据对生猪产业的调研,上市公司普遍表示将减缓扩张的步伐,中等规模的养殖场由于资金压力和疾病防控技术不到位,养殖规模大概率会下降。而随着猪价飙升带来的养殖利润,部分散户由于风险小,退出机制灵活,为了追逐高利润可能会出现盲目补栏的情况。江西鹰潭的老吴就表示,猪瘟对周围的生猪养殖波及不大:"我们普遍看好之后的猪价,都准备继续补栏。"不过,综合来看,小散户的养殖比例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由于大中型规模的养殖场或养殖企业选择了"谨慎行事",两年内的生猪存栏还将继续下降。

猪业之殇 -- 谁来弥补非洲猪瘟下的天量缺口?

在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发生如此大幅度的产能下降,必将引起巨大的供需缺口。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的显示,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6.9亿头,猪肉产量为5404万吨,以2018年为供需平衡年,以该数据为基数,芝华数据分析团队对2019和2020年的生猪供需情况进行了模型推演。芝华数据从2013年5月起开始收集全国的生猪样本,至今已有6年的行业数据积累与经验,生猪数据样本点覆盖全国21个省,有近8000个有效样本点,其中生产样本点覆盖了全国生猪总存栏的1.5%。通过独家的自采数据体系,并且用玉米大豆产量和进口量对生猪饲料用量进行倒推,芝华数据分析团队得出结论,与基数相比,在2019年猪肉(Pork)和猪杂(Offal)合计的供需缺口达到923万吨,在2020年缺口则将高达1257万吨。两年合计这一中国最主要动物蛋白的供应短缺将达到2180万吨。

猪业之殇 -- 谁来弥补非洲猪瘟下的天量缺口?

“这是一个天量数字,超过了全球猪肉进出口贸易的总和。"芝华数据CEO黄劲文表示,要弥补生猪产业的损失,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着手,"要增加国内生猪供应,在猪瘟肆掠的环境下增加养殖规模,显然不现实。"生猪供应取决于母猪存栏,从能繁母猪补栏到肥猪出栏有一年半的周期。今年的生猪出栏受限于去年母猪存栏的大幅减少,已无法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政策刺激来改变。从芝华的调研情况来看,由于环保的整体基调没有改变,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养殖的力度很小,加之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即使现在补栏,对2020年的产量影响也不大。他表示,要增加供应,扩大猪肉进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猪肉下降了47%。黄劲文认为,在中美的贸易谈判中,可以考虑把猪肉列入中国采购美国产品的清单。"我认为采购猪肉制品比采购大豆更加有效,进口大豆压榨成饲料原料豆粕再进行养猪,需要耗时较长的养殖周期,而且依然无法解决非洲猪瘟的风险。而进口猪肉,可以直接缓解当前的供需缺口,平抑猪价的上涨,对目前的状况而言也更为合适。"目前,中国的进口猪肉主要来自于欧盟。但是由于实行福利养殖,欧盟的猪肉成本较高。进口的增量来源应该在美国和巴西。黄劲文表示,美国猪肉的零售价格仅为国内的2/3左右,物美价廉,在一定幅度解决国内猪肉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对美国而言,这是个减小贸易逆差的好机会。根据芝华数据的推算,两年2180万吨的猪肉和猪杂缺口,按照1美元/磅的CME瘦肉猪期货价格计算,总市场价值达到480亿美元,占中美贸易逆差的十分之一%。如果双方能够实现合作,开放进口,美国可以大大缩小贸易逆差。因此对于双方而言,全面开放猪肉进口将是一件互利互赢的事情。

关于美国猪肉含瘦肉精的问题,黄劲文表示,当前美国生产的猪肉有28%是不含瘦肉精的,符合中国猪肉进口的标准。如果中美双方能够就美国猪肉达成战略协议,加上预期的肉价上涨让美国猪肉出口更加有利可图,美国生猪养殖企业是有扩产的空间,并加大不含瘦肉精的猪肉的占比。

从需求端来看,由于饮食习惯的影响,猪肉在中国的替代品并不多。"牛羊肉并非国内老百姓的日常主食,而且价格远高于猪肉,"黄劲文说道,"而肉鸡和鸡蛋能够替代一部分的猪肉需求。"他分析,国内的肉鸡产能空间有限,同样需要增加进口量。而鸡蛋由于富含动物蛋白,成为国内低收入人群的主要替代食物。此外,由于猪价飞涨,部分消费从高端的猪肉产品的消费转移到了低端肉的消费,例如从瘦肉和排骨转移到了猪下水、猪大骨等产品的购买。不过,黄劲文表示,在中国,很多菜品对猪肉甚至对特定的猪肉部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加之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也很难改变,想要短期从消费转移方面来缓解生猪供需缺口存在很大困难。从历史数据分析,过往发生的猪肉短缺事件,包括2003年"非典"和2006年猪蓝耳病,并没有能够改变老百姓的饮食习惯。

采访中,黄劲文还提到了一种中国历史上有特色的缓解供需缺口的方法。他介绍道,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还未恢复,生活资料短缺,从1949年起开始实施一种"凭票供应"的分配方式。"政府按人分配给每家每户一定量的生活资料,以票据的形式发放给大家,人们持票换取票面规定量的东西。"这些票据包括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几十种食品和副产品。黄劲文表示,这是一种在市场失灵时,通过宏观调控调节需求,以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水平的手段,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这一政策延续了近40年,直到80年代末期才被废除。"

对于后市的猪价,山东临沂的养殖户蔡守贤表示,大家普遍看涨,村子里有的养殖户压栏惜售,还在等待更高的价格。虽然大部分都对猪价表示看好,但非洲猪瘟似乎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害怕"和"担忧"成为了他们描述疫情时的关键词。在一些地区,政府采取了补贴政策保护生猪产业,对生猪养殖和保险等进行补贴,希望给养殖户吃颗定心丸。河北石家庄厢乡的张仲表示,当地疫情比较严重,政府采取了疫情补助措施,50斤以下的生猪补贴20元/头,50斤以上的补助200元/头,不过还是有很多养殖户退出不养。拥有多年养殖经验的蔡守贤已经准备改行养鸭。"现在不敢补栏,可能两三年以后会重新回来养猪,"他想了一下,似乎对两三年后的生猪养殖依旧信心不大,又补充道,"也有可能会把猪场租出去吧。"像蔡守贤一样想法的养殖户并不在少数,中国生猪产业产能的恢复也许还有待时日,而猪价的顶点似乎也遥遥无期。

作者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电话:027-8753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