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是因為什麼?

自由生活娛樂


孩子居然動手打媽媽!攻擊型兒童為什麼越來越多?

幾天前偶爾遇到一位家長,訴苦說:“我家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在學校經常動手打人,現在甚至連我都敢打,我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聽到家長的描述,不由想起多年前一則報道:

一位母親因為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當街對媽媽扯衣服、撕頭髮,甚至掐媽媽的喉嚨,最後媽媽實在沒辦法,只能妥協給孩子買玩具。

<strong>

看到這則報道時,剛開始以為只是個別現象,可後來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和自己的觀察,發現,孩子打父母的行為,並不少見。

有些孩子,不僅打罵父母,對爺爺奶奶也是很不尊重。

究竟什麼原因,形成了現代這種孩子打父母的“新型家庭暴力”?

<strong>

<strong>

打罵其實是一種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早在嬰兒期就已經出現。

心理學家洛倫茨認為,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攻擊行為作為物種生存的本能,一直存在於人類的行為模式裡。

3-6歲的幼兒,攻擊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身體攻擊在4歲時達到頂點,所以4歲左右的寶寶會出現比較多的破壞行為,例如摔、打、丟等。

研究表明,攻擊行為在5-6歲之後開始減少,這階段父母與教師會對孩子的攻擊行為進行教育干預,幼兒自身也從生活經驗中學會協商、談判,從而減少攻擊行為。

但目前,越來越多的攻擊型兒童,年齡都比較大,幼兒園和小學也頻繁發生攻擊事件。

其中男孩多以肢體暴力為主,而女孩則多以言語暴力為主。

那麼,導致“攻擊型兒童”越來越多的原因,家長和社會脫不了關係。

<strong>

<strong>

1、感覺統合失調導致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常表現為觸覺遲鈍敏感觸覺遲鈍的孩子,在行為上常常重手重腳,控制不好與其他夥伴互動的力度。例如:拍背打招呼,卻太用力把小夥伴弄哭;遊戲過程,也經常失手推倒或弄傷夥伴。此類孩子,其實不是故意攻擊朋友,卻被家長和老師誤解,在長期的批評責備中,自然形成了“我就是一個壞孩子”的觀念,而成為“攻擊型兒童”。

2、放任型父母對暴力行為的不約束

父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孩子認為這些行為是被允許,就更加毫無約束地施行暴力,而家長只會在忍無可忍時才給予懲罰制止,往往這種時候,父母選擇的懲罰方式也是使用暴力打罵。

3、施暴型父母的榜樣效果

中國有句古話“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很多傳統的父母,都覺得打罵孩子是很正常的。在教育過程中,此類父母很少溝通,動不動就打罵孩子,這種“榜樣行為”,導致孩子同化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繼而成為“攻擊型兒童”。

4、過分寵溺導致無法無天

另一個極端,就是“無能”父母的過分寵溺。6位成年人,圍著1名兒童轉,用過度地包容和愛寵溺孩子,使父母長輩的約束能力失去了作用,“小霸王”要什麼必須滿足,就像報道中的孩子一樣,用“暴力”方式來達到自己的需求。

5、影視傳播的暴力影響

心理學家對大眾傳播媒介對攻擊行為的影響做過大量研究,結論是影視中的暴力內容給兒童提供了“模仿榜樣”,減弱了兒童對攻擊行為的控制,導致對周圍發生的暴力攻擊習以為常,甚至還鼓勵使用暴力攻擊行為。

<strong>

<strong>

對於“攻擊型孩子”,家長要相信,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充滿了不可控的攻擊行為。

家長要避免成為以上所述的幾類家長,排除孩子可能存在感統失調,嚴格控制孩子接觸的影視作品題材。

在家庭教育中,多溝通、多陪伴、多傾聽,及時制止攻擊行為,獎勵減少攻擊的行為,做個溫和而不“暴”的父母。


多特兒童專注力


孩子愛打人其實就是大人“教”的!孩子都是你怎麼教Ta,Ta就會怎麼對待別人,都說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大人怎麼“畫”孩子怎麼長,就是這樣的。

有些時候孩子情緒不佳而哭鬧,而大人卻不究其原因從而一味地呵斥甚至打罵孩子,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明白“哦!原來是可以這樣處理問題的”,等到自己解決不了情緒的時候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方法來解決的。


孩子的哭鬧是有很多的誘因在裡面的!大人們在侷限認知的情況下就會認為是孩子“淘氣”了,不乖了,大人就會不耐煩甚至會咆哮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省心啊?我整天累死累活就不能讓我省點兒心嗎?你就不能聽話老實點兒嗎?你是不是要氣死我?”……,用這樣粗暴的態度解決下的問題是會有“隱患”的,當時是會有“震懾”作用但卻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隨時都是可以爆發的,日積月累就會成為“死結”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的辦法,再沒有能力解決了的時候大人就會舉起“罪惡”的手來一巴掌就拍向了孩子,久而久之模板自然而然地就“複製”到孩子身上了。

家長對待孩子一定要學會有耐心!不能太溺愛也不能太疏於管教,對孩子出現的狀況一定要公平合理地為Ta處理問題,譬如被欺負啦,與別的孩子搶玩具啦,再就是被別人惡意的不公平對待啦等等等等……不能馬虎敷衍,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如果被家長誤“傷”了,並且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用堅硬的“硬殼”來保護自己,就會攻擊性強,自然就會成為家長與別人眼中的“熊孩子”了。

好的家教是會幫助孩子思想成長的!“再窮不能窮孩子”,這句話我們天天說,但做到得有幾個?是,對孩子的物質是滿足了,養大孩子連動物都會,但精神與思想方面呢?有多少孩子正處在“貧窮”之中而一直就這麼習慣的“窮”了下去?


不要以為孩子凍不著餓不著就盡了父母責任了!陪伴孩子要灌輸“正能量”的東西在Ta心靈裡,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父母,懂得尊重與寬容別人,懂得自己的心胸要“容納”下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懂得對好的事物接納,對不好的事情堅決說“不”,懂得保護自己更能為了利益傷害別人等等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的一點一滴地來教導,來植入,來影響,來讓Ta效仿你的言傳身教。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們聰明著呢,據說還沒出生的寶寶就會感知了這個世界,大概就是真的,有一朋友告訴我說在她住院其間臨床有一母親剛剛生了一個寶寶,從出生開始這孩子的媽媽一抱他就哭,哺乳也不要,大家都感覺很奇怪,旁邊有一剛做母親的女子說“我來喂他吧,看他吃不吃”,結果抱過去以後孩子吃得可香了,吃飽很快就睡著了,大家都問孩子的媽媽“你們家的寶寶到底怎麼啦?”孩子媽媽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是二胎,本來不打算要的,直到懷孕七八個月了我還是有所牴觸的,沒想到生下來孩子就這樣了”。


沒想到吧?沒出生的孩子真的會感知這個世界的!寶寶知道誰愛Ta,誰不喜歡Ta,所以說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愛心,你只有“用心”澆灌孩子這朵嬌嫩的花兒,Ta才會開出嬌豔的花朵,花香自會溢滿人間的。


紅裙有愛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為什麼1、2歲的孩子打你,你越發怒,他越覺得好笑,還會繼續來打你?那是因為你發怒的臉,在孩子看來是你在對他擠眉弄眼逗他玩,他覺得特別有意思,就會哈哈大笑,然後繼續打你,讓你繼續做有趣的表情來玩。

還有一個就是3歲前的寶寶,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當他們想要表達卻無法很好表達自己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即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於是就會出現我們大人眼中所謂的“暴力行為”,比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很多時候,孩子打了家裡人,父母或長輩會順勢和孩子繼續打鬧,“呀,你敢打媽媽,小壞蛋!”通常都是帶著開玩笑的語氣,這是很不正確的。因為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打人”的行為原來是可以得到關注,讓父母和我進行互動的方式。那以後,孩子出門,看到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想要得到關注就會用同樣的方式。

還有一種家長,一看到孩子打人,就會生氣地打孩子、教訓孩子,希望通過這樣的懲罰讓孩子記住不可以打人。但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這樣的行為有點高估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對於他們來說,他們還不能明白“懲罰”的意思,相反,我們父母的行為本身在給他們進行一個錯誤的示範,讓孩子學會了“原來就是可以打人的,因為爸爸媽媽也是這麼做的。”

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馬上把寶寶移到一旁,用平靜並且堅定的語言,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說,“不打人,打人會讓他人受傷”,來進行制止。

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讓孩子打人後學會道歉,這是讓孩子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做錯不怕,但需要學會道歉。


薯條媽媽如是說


我是一名媽媽,也曾經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擔任心理老師,接觸過較多孩子打人的個案,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其實孩子打人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有的兩三歲,有的中小學,據我的經驗孩子打人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原因。

一、表達親近

這個主要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看到小朋友或者叔叔阿姨,想去打招呼或表達親近,或單純的想觸摸下對方,但他只懂得用“打”來表達,他並不知道這會讓對方不舒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急於批評,只要耐心引導其用擁抱、握手等肢體接觸的方式來表達就可以了。

二、模仿

如果家長通常是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通常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特別是比較小的孩子,最容易模仿,儘量不要孩子觀看暴力視頻及目睹暴力事件。

三、吸引別人注意

同第一條很類似,他也是想跟他人建立聯繫,而他採用打人的方式,這樣很能吸引到周邊人的注意,這種通常發生在在家或在外面被忽視的孩子身上,也許他知道是不好的,但是這種方法簡單直接有效,而且也會得到家長的關注。

這種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是不是常常忽略了孩子,要給與孩子足夠的關注。

四、內心積壓了很多的憤怒

這種一般中小學的較多,我曾經接過一個個案,在學校經常會與同學發生矛盾,主要原因是動手打人,對此他也很困擾,因為打人通常會被告老師和家長,自己也會受到批評,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想暴力解決。經過了解我們發現,他的內心是積壓很多對爸爸的憤怒的,但是他又不太願意表達自己,一般都積壓在心裡,情緒沒有表達是不會自己消失的,而是會找各種出口,而打人也是憤怒的一種表達,因此打人事件頻頻發生。

如果是以上這種情況,家長要多關注孩子,引導其表達情緒,但是最好還是找心理諮詢師比較好。

五、報復心理

這種一般是大一些的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一定矛盾,同時也有一定的情緒積壓,以此手段讓父母不省心,甚至非常痛苦,報復行為還有其他,比如吸毒、酗酒、網癮都是有一定報復心理。這種家庭通常問題會比較嚴重,最好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


打人事件可大可小,對於只是模仿的小孩子,不要指責批評,也不要以道德標準批判,注意引導就可以了。有效規避暴力行為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和諧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若大家有補充和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轉發和關注我!

<strong>


心理諮詢師班晴


很多3歲前的寶貝會有一些動手打人的行為,好像遇到了不合自己意願的事情,比如誰搶他的玩具,就會變得像個小暴君,但有時,即使別人沒有招惹他,他也會毫無緣由的打別人一下,這是為什麼呢?

手臂肌肉的發育

首先,孩子打人的舉動有可能是無意識的,並不是故意的。9個月左右,孩子的手部功能逐漸開始分化,手腕到上臂的肌肉力量逐漸變強,孩子非常樂意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會出現揮舞自己手臂的動作,看上去像在動手。

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

當孩子有意去打人的時候,可能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願,0-2歲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動作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比如有時候為了吸引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可能會打一下父母;有時是為了想告訴小夥伴,我想和你一起玩;有時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要求。

模仿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孩子的很多攻擊行為,都是通過父母、同伴或電視人物的身上學來的。比如家裡經常用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可能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

所以,爸爸媽媽要理解孩子動手不動口既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又是孩子表達內心感受的途徑,所以當孩子出現無意的打人動作時,可以引導孩子拍打物品來練習手部動作,同時要學會敏銳體察孩子的內心需求,理解孩子,然後再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最後,在家裡,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用暴力解決問題。


積木育兒


孩子的言談舉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現狀,同時也提醒了家長,榜樣的塑造是多麼重要。他之所以喜歡打人,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周圍人的影響,比如家裡的長輩之間經常當著孩子面就開始拳腳相加;或者爸爸媽媽喜歡以這樣的方式來打鬧……家庭教育氛圍,是最關鍵的因素。


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打罵絕對是最差勁的方式。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引導:

1.情緒繪本引導,比如《傑瑞的冷靜天空》、《生氣王子》等等;

2.給孩子做好示範,不用打罵進行教育,鼓勵孩子大方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緒;

3.與孩子多交流互動,多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來自於爸爸媽媽深切的愛。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很多為人父母者在育兒過程中覺得頭疼的一個階段,又特別是男孩子,我的孩子一直都很乖,怎麼也(就)開始動手打人了?這讓很多父母不得其解。


而更糟心的,是面對孩子出現打人問題時,該怎麼管?


我一直提倡,在給出解決方法之前,首先應該要全面瞭解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從原因入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攻擊行為的定義與原因

自20世紀以來,攻擊(aggression)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它的定義可以被歸納為:意圖傷害其他個體的身體行為或言語行為。

就攻擊頻率而言,學前兒童的攻擊性最高(Cairns.RB,1979),這一階段的孩子由於語言能力的限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更多的攻擊行為。


但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攻擊行為的數量、頻率和每次攻擊行為的平均持續時間應該是呈下降趨勢(Persson,2005: Olson et al.,2011)。也就是說,孩子攻擊行為沒有變少反而變多,且是極端、持續的攻擊行為,家長們則必須要引起注意啦。


那麼,觸發孩子攻擊行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撇開神經系統和基因的影響不講,前輩們的觀點大致可分為兩種:


1. 本能論 & 進化心理學


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佛洛依德,作為“性惡論”支持者的他一定會說,我們一生都被性與攻擊本能驅使(Freud,1920),所以打人那是本性使然。

認同Freud 觀點的還有位奧地利的動物習性學家 Konrad Lorent,他認為:攻擊同餵食、逃跑、生殖共同構成了動物(包括人類)的四大本能要素(1966)。


進化心理學家Buss & Shackelford的觀點也比較接近本能論的論調,他們1997年曾提出,攻擊行為對於獲得資源、保護領土、抵抗攻擊幹掉情敵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遠古時代,一名強悍的戰士可以通過攻擊行為提高自己基因在下一代的保留率。


2. 社會習得性攻擊


當然,這樣的結局也讓很多發展心理學家感到不滿,起碼僅由這一理由來判定攻擊完完全全是出於本能,顯然是不全面的。上個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 做了一個心理學界有名的試驗——波波(不倒翁)玩偶實驗,驗證了兒童可通過觀看成年人攻擊行為,模仿習得。


試驗大概是這樣進行的:

72名來自斯坦福幼兒園的孩子們(3-6歲),大致被Bandura 教授分為了兩個對照組,分別是觀看到成人暴力對待波波的兒童個體,和沒有觀看到成人富餘攻擊性示範的兒童個體。孩子首先被帶到一個房間裡進行繪畫活動,角落裡擺著波波和其他零星的玩具,成人則獨自玩著玩具,一分鐘後,成人走向波波開始對它拳打腳踢並大喊大叫罵著“踢死他”的話。隨後,孩子被帶到充滿玩具的第二個房間,2分鐘後實驗者打斷孩子,並不再允許 Ta 繼續玩下去,將孩子帶到第三個房間,房間裡有小錘子、玩偶波波等其他玩具。


試驗結果大家可能都猜得到,那些觀摩了成年人暴力對待波波的孩子們也都紛紛出現了拳打腳踢波波的行為,如下圖所示。而那些沒有觀察到成人暴力對待波波的孩子們,雖然在被帶離第二個房間時略有些沮喪,但是在第三房間裡也沒有拿波波撒氣。


圖片(第一行)清晰地顯示出成人攻擊行為是如何被目擊的兒童(第二三行)所模仿的

但,生活中會出現的狀況總比書本上要多,也有不少家長抱怨,家人都是溫文爾雅的人,孩子卻出現了愛打人的壞脾氣,也不知道是跟誰學的。那是因為大家不要忘了,人都是社會中的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受到來自家庭、文化和大眾傳媒的攻擊性榜樣的影響(Bandura,1979)。

也就是說,不光自己表現良好就行,文化與傳媒同樣也在起作用。



媒體影響:電視

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及暴力遊戲也會對孩子有相應影響,導致孩子更輕易做出攻擊行為及欺負行為,且對受害者遭到的傷害不敏感(Slater, Henry & Swaim,2003; Barlett, Harris & Baldassaro,2007)。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下面這幾條消息:

如果上面幾位專家看到了我國因看《熊出沒》、《喜羊羊》出事的孩子們的新聞,定會在他們的論文裡多添加一條論據支撐他們的論點……


2.2 媒體影響:電子遊戲

無需多言,我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國內影視、遊戲分級制度的實行。


攻擊行為的解決方案

讓我們回到最實際的話題中來,遇到孩子出現暴力攻擊行為我們該怎麼辦?為此我列出了5條建議,如下:


1. 不能忽略孩子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應正面干預,明確態度,嚴肅處理,並告知 Ta 這是不被家人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孩子試探你的容忍度。


2. 本身不使用暴力

從上面的試驗我們就可以看出,觀摩暴力便會習得暴力,有樣學樣對孩子來講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如果父母本身不能杜絕暴力,孩子自然也就很難改正。


3. 嚴選電視節目及遊戲

打打殺殺的就不要再看了,已經有很多證據表明,觀看暴力的電視節目會導致兒童攻擊水平上升。若是按照本人的調性,最好電視都少看點,多讀讀繪本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還能培養讀書的習慣。


4. 進行道德推理,善意解析他人行為動機

2歲以上的孩子已能進行最簡單的因果關係推理。運用道德推理,可以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行為是合適的、受到大家歡迎的。比如“你把玩具拿走了弟弟就沒有玩具可以玩了”完勝“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這種邏輯。

其次,兩個孩子發生矛盾還有可能是溝通不當,對對方行為進行了敵意揣測,才會動手。這時父母可以進行善意的引導,告訴他們不要輕易認為別人的行為是具有敵意的。


5. 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感受

我們曾提出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生氣了的狀態,並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來處理即將暴走的自己。然而方法孩子肯定悟不出來,因此家長的指導就成了關鍵。




以上

天才發掘機團隊


天才發掘機


看孩子的年齡階段,如果是比較小,有可能是因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不太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本能的抗拒,這樣的情況要多引導孩子,如何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及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會讓其他的人不舒服,學會換位思考。

但是如果孩子比較大了,3週歲以上還是打人,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孩子的暴力傾向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家裡有這種氛圍,電視、電腦的影響,多多關注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讓他們學會自我成長。


遊戲育兒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原件若對,複印件能錯嗎;原件若改,複印件能不跟著改嗎?故家長應該:

一、反躬自問:

1、孩子年幼時,有否隨便動手打人的情況?若有的話,大人當時有否立即批評制止?還是看孩子嬌小可愛,又一點兒都不疼,而毫不理會,甚至還笑著承受。(從小嬌慣)

2、孩子犯錯時,大人是不是愛打他?(簡單粗暴)

3、孩子父母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愛打人?(有句話說,家長年輕時沒犯過的錯誤,孩子也不會犯;家長年輕時犯過的錯誤,孩子也會犯。)

二、解決方法:

1、懺悔

2、改過(推薦曾仕強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愛奇藝視頻])

3、盡孝(“百善孝為先”)


始終142942699


第一,沒有學會和別人溝通的方式。平時多觀察他什麼情況下動手打人,你與他認真溝通,分晰其原因,教他如何做會更好。

第二,自己想想是不是也有平時一說話就有想打人的衝動。如果有的話,不好意思,孩子隨你了,你需改掉這個習慣,孩子才會更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