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和墓有什么区别?

微笑153391099


简单来说,坟和墓的基本职能是一样的,即埋葬逝者,所不同的是坟带有一些特殊作用。

从时间上来看,墓的出现更早。上古时期先民们已有安葬逝者的风俗,当然一开始没有出现墓葬,而是直接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所以”葬“有”隐藏“的意思,《礼记·檀弓》载:”葬也者,藏也。“

之后就出现了墓,不过上古时期的墓不同于今天的,先民们挖掘土地葬下棺木,然后就将土填回压平,不垒土堆,不立墓碑,也不栽种树木作为标记,时间一久,人们就找不到墓在哪了,仍然保留”隐藏“之意。

而坟,其意就是高过地面的土堆,也就是一种标记,当这种标记大规模运用到墓地上的时候,坟也就有了墓地的意思。

跟坟一起跟墓搭上关系的是在墓地旁植树,两者的作用都是用来给墓做标记,这种风俗出现在周朝,据《礼记·檀弓》载:"古也,墓而不坟"。

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坟逐渐成了墓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墓都要垒土做坟,以为标记,植树、墓碑等也成为标配,坟墓一体化,成为职能相似的事物。

随着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权贵阶层很乐意把自己的坟搞得好一点,因为工程量的加大,帝王们往往在生前就开始营造坟墓。

到战国中后期,更是出现了象征诸侯身份的独特坟墓——陵,这一名称取自山陵,表示帝王地位,后成为皇帝专属。当然也有些节俭的皇帝想薄葬,在《史记·文帝本纪》中有载:”(文帝)不治坟,欲为省。“


平沙趣说历史


人在去世之后,要对尸骨进行安葬,安葬的方式由多种,如土葬、火葬、水葬等,其中以土葬为主,是最主要的形式,火葬也在一定时期或者特定地方盛行,水葬等较少。土葬和火葬区别在于对尸骨的处理,之后都是挖坑下葬,也就是常说的墓。

在春秋之前,墓是平的,人在下葬之后就将墓推平。春秋晚期,墓上开始有坟,如孔子在将其父母埋葬在一起时,为了留下标志,在墓上造了一个高四尺的坟。坟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封建的等级制度开始确立,坟的出现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往往乐于把坟建的很漂亮,以此来彰显身份。

至战国时期,对于各诸侯国王来说,坟也不能代表其独特身份象征,所以诸侯王的墓就称为“陵”,取山陵之意,历史上第一个陵是战国中期赵肃侯建造的寿陵,此后“陵”基本上成为帝王的专称。当然,“陵”为山陵之意,所以也有帝王直接将墓称为山的,如秦始皇的墓就叫骊山。

因此,可以简单来说,墓是基础,坟或者陵是加诸墓之上的,从词语“坟墓”、“陵墓”也可看出。


楚邾


看到一篇新闻,说山西交城修建华国锋陵墓的事情。

咱不作评论,只说“陵”“林”“墓”“坟”的区别
在我国,只有帝王死后葬身之地,才能称为“陵”,如秦始皇陵 明十三陵 清东陵 中山陵。
(位于陕西的 唐太宗 昭陵)
(位于沈阳的 清 东陵)
那些没有当过最高领导的人,后人又尊敬,对其葬身之地,想可尊称为“陵”,但又不能乱了规矩,只好用谐音,称为“林”。如关羽,后人很尊崇他,被尊为“武圣”,甚至称其为“关帝”,但他毕竟没有当过皇帝,于是,埋葬他头颅的洛阳墓地,称作“关林”。
孔子被后人尊为文圣,其墓地被尊为“孔林”。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袁世凯,袁世凯称帝后,不到三个月,便死了。死后埋葬在河南的安阳洹水北岸。当时的人民,为了满足女人,时间更长,享受女人艳羡的目光,为了这一切,可以伽威两个E两个T和一二零。对袁世凯是没有情感的,袁的部属本来想将其墓成为“陵”,但又害怕人民反对,受到洛阳“关林”名称启发,也利用了一把谐音,折中一下,成为“袁林”。但袁世凯墓地,绝对是按照地王规格修建的。与关林、孔林不是一个概念。
(位于河南安阳的 袁林)
其他很有影响,但没有能够当上帝王人物死后,其安身之地,规制也都较高,但只能叫做“墓”。如长沙马王堆大墓,秦桧墓,杜甫墓等。
(位于河南巩义的 杜甫墓)
还有,安阳发现的曹操墓。曹操权倾一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墓地也较高,但他生前毕竟没有称帝,所以,不能叫做曹操陵,而是曹操墓。
小老百姓死后,安身之地,只能叫做“坟”。
“坟”在辞海上释义: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墓。~地。~冢。~茔(坟地,坟墓)。
人死之后,葬身之地规制不同,名称也不同。从上文可以看出。
其实,即使有传记,也是不同的。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对于人物传记,也是有规格去别的。
帝王或大朝代传记叫做“本纪” 如\n《五帝本纪》《项羽本纪》《汉武本纪》
君侯 勋贵传记\n 叫做“世家”《陈涉世家》《孔子世家》
大臣或者重要人物传记\n叫做“列传” 如《孟尝君列传》\n《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生而不平等,死而不平等,自古有之。不必对山西的事情指手画脚。

庞羊疆庞


一、对于“坟”来说,本义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坟:《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可见“坟”就是封土。对于“坟”来说,本义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不过在后来,坟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与此相对应的是,墓:《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从字形上来理解的话,墓这个字上“莫”下“土”,直接的意思就是“在黄昏时刻下葬”,从而入土为安。因为墓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头。正所谓“墓而不坟”,就是埋葬死人后不作标志。

二、坟墓”连在一起逐渐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坟头的意思

早在上古这一历史阶段,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由此,对于“坟”和“墓”来说,就比较好区别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于地面。而“坟”呢,是在墓上还堆起一个土包,以做标记。经过历史的漫长变迁,“坟墓”连在一起逐渐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坟头的意思。坟和墓的相同点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而且现在一般连用并不做太大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坟墓,还有冢、陵的称呼,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冢”是用来称呼古代的诸侯、贵族等有身份人的坟墓

一方面,对于冢这个字,读音为zhǒng。从宀( mìan),豖( chù)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比如:冢,高坟也。——《说文》。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史记·高祖本纪》。由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的坟墓是无法称为“冢”的,也即“冢”是用来称呼古代的诸侯、贵族等有身份人的坟墓。在此基础上,在历史上,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疑冢:古代富贵之家所设的假坟。

四、对于陵来说,则专指帝王诸侯的陵墓

最后,另一方面,对于陵来说,则专指帝王诸侯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明朝皇帝的明十三陵等。同时,虽然历史上“陵”指帝王诸侯的墓地,不过现在通称以陵墓为主的园林,也作“园陵”、“陵园”,比如烈士陵园等。此外,比较特殊的是,对于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孙中山,其墓葬被称为“中山陵”。与此相对应的是,袁世凯的后人希望将其墓葬称为“袁陵”,不过因遭到激烈反对,所以改为“袁林”。


情怀历史


1、墓是最基本的,从古意上讲,挖个坑将尸体(棺材)放入后,盖土,与地面平,不植树者称墓。秦汉以后就和现在含义差不多了。

2、坟要比墓稍晚,是起土堆成的。以做标记,北方会称为“坟包”很形象吧。所以古人有“墓而不坟”的说法。现在坟墓的含义是差不多的。墓和坟两个是平民用词。

3、冢要比坟更高大,冢,高坟也。——《说文》,能建高大的坟墓之人是贵族、有身份的人的死后居所。

4、陵,更高的土山,是皇家专用的名称,如十三陵。清东、西陵

个人比较喜欢谈论人文历史文化的问题,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互粉私信。


匠造君


坟、墓、冢、林、陵是古时根据个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对其死后所埋葬地的叫法。当然他们所埋葬陵墓的规格和建制也是有区别的。

皇帝死后所埋的墓地叫陵。如秦始皇陵、河南巩义北宋皇帝的宋陵、明朝的明十三陵、清朝的清东陵等。仅次于陵的是林或冢。林是埋藏圣人的墓地。如曲阜的孔林、洛阳的关林,还有一个是安阳的袁林,也就是袁世凯的墓地。可见对袁世凯的盖棺定论也并非是大家所熟知的窃国大盗那么简单,这么多年对袁林的称谓没有更改过,也可以看出袁世凯其它方面的含金量还是蛮高的,是能得到世人所认可的。冢是埋葬有公爵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墓地的叫法。

有官职在身的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叫做墓。后来有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死后的埋葬地也叫做墓。寻常百姓死后的埋葬地就叫做坟也叫做茔或合称坟茔。现在的坟和墓都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了,坟和墓都可以混为一谈的叫了。


枫叶飘飘二零九


坟墓或墓穴,是一个人死亡以后被埋葬的地方,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死去的人下葬前多数会有一场葬礼,世上除了人类坟墓,也有动物坟墓。中国历史悠久,有大量的古冢,例如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郊发现的擂鼓墩古墓群。有时候,坟墓下隐含着一些重要线索,以供考古学家研究某时代的生活与文化。在某些宗教,信徒认为只有把死者埋葬,才可以保存尸体,让灵魂生存。换句话说,这里所拥有沉睡神秘力量来自邪魔魍魉鬼怪一直潜伏着,一般代表地球虚无死寂表面外观会呈现出来,当人们不满足行善,见不到美好东西,就只剩下金钱,财富,权利,爱情,生活,生存,社会,以及这世界更多的罪恶与人性,都是不完整的,只是做出警告,不然毁灭,终结,世界末日,神话传说之谜,必然在会发生在特殊环境里,爱护地球所有的自然生灵,珍惜自己与别人心灵,人人有责,共同努力,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管子·九变》:“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坟,本指高出的地面的土堆,后来专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清明扫墓坟墓是应该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为坟墓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而人总有终老的一天。走进坟场,总会有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感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宝贝142444729


这个简单:有土堆的叫坟,没有土堆的叫:墓。老百姓不太懂这个就混淆了。

按照古代规制:坟墓是说的平常百姓家的,冢是官员,陵乃皇家,林:是圣人。目前历史上称为圣人的只有文圣人:孔丘,武圣人:关羽。

在洛阳,混淆最大的是:刘秀坟,哈哈,实际人家是皇帝,死后埋葬的大土堆应该叫:刘秀陵。这个问题洛阳文物部门已经纠正,可以在大门前看石刻。

当今洛阳还有人在犯错,把一些名人的墓称:林,实际不够格,是后人的毛病。


洛阳车人


西安古为帝都,传说帝王陵就有72座,人称“东方帝王谷”,至于王公大臣、文臣武将的大冢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对于坟、墓、陵、冢的认识,一般人都会认为:人死之后,入土为安。帝王之家称陵;王侯将相称冢,平头百姓称坟。实则以5000年文化讲来,区别还是不少。按照《史记》记载:若死亡,皇帝称“崩”,诸侯称“薨”,士大夫称“卒”,老百姓称“死”。足见在丧葬上,等级之严格。
\n
【坟】
坟:《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可见“坟”就是封土。
墓:《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上“莫”下“土”,寓意“在黄昏时刻下葬”。死者此时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头。古称:“墓而不坟”。
\n
【墓】
所以“墓”一般是平的,不高于地面。而“坟”呢,是在墓上还堆起一个土包,以做标记。如西周时期,为了满足女人,享受女人艳羡的目光,为了这一切,可以贾威两个E两个T和一二零。都是墓而不坟,不封不树。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的葬地只能称墓,而不能叫坟。正因无坟头,所以现在一个真墓也未曾找到。所以现在老百姓葬地有墓有坟有碑,称之为“坟墓”是在恰当不过的。
\n
【韩森寨】
冢:《说文》注:“冢,高坟也。”指的是比较高大的坟,也就是说冢的坟头要比平常的坟要高要大。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但是对于坟头的高低还是有明文规定,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汉律记载:“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n \n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可见能建高坟头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事。能建高大的封土,一般指王公将相的坟墓。现在考古也多指无名的大坟头,如“野冢”“荒冢”“疑冢”等。
\n
【乾陵】
陵:《说文》注:“陵,大阜也。”注:“翻越大土山。”这个比较好理解,能累土为山也只有帝王了,如秦始皇陵,史载:“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相当于现在高120米。唐朝帝王直接因山而筑,气势雄伟。如唐太宗”昭陵“,武则天李治的”乾陵“,直接在山中掏山而建。

猫眼美少年


坟,fen,

(1) 形声。从土,贲( bēn)声。本义:大防。

(2) 同本义[embankment]

指坟墓坟土的意思,来源于"坟,墓也。――《说文》。

按,此字本训大防也。坟,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方言十三》。注:"坟取名于大防也。"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

折叠其他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符分切,音汾。【说文】墓也。【礼·檀弓】古者墓而不坟。【注】土之高者曰坟。【衡山志】楚灵王之世,衡山崩,而祝融之坟坏,中有营丘九头图。【张衡·思赋】赌有黎之圮坟。【注】有黎,祝融也。 又水涯曰坟,大防也,所以扞水。【诗传】辛受无道,商人慕文王而归之,赋汝坟。 又【白虎通】三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左传·昭十三年】左史倚相,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又大也。【周礼·秋官】司烜氏共坟烛。 又与羵同。【鲁语】土之怪曰坟羊。 又【广韵】【正韵】房吻切【集韵】【韵会】父吻切,音愤。土膏肥也。【书·禹贡】白坟,黑坟,赤埴坟。见土字注。 又【集韵】部本切,音笨。土沸起也。【左传·僖四年】公祭地,地坟。

考证:〔【周礼·春官】司烜氏共坟烛。〕 谨照原书春官改秋官。

说文解字

墓也。从土贲声。符分切〖注〗,古文。

《汉语大词典》

坟1 [fén ㄈㄣˊ]

[《广韵》符分切,平文,奉。]

亦作" 坆2 "。" 坟1 "的繁体字。亦作" 隫1 "。

⒈堤岸;水边高地。《诗·周南·汝坟》:"遵彼 汝 坟,伐其条枚。" 孔颖达 疏:"坟,大防。"《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朱熹 集注:"水中高者曰坟,《诗》' 汝 坟'是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2.墓之封土隆起者。后泛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郑玄 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谓 殷 时也。土之高者曰坟。"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元 赵孟頫 《岳鄂王墓》诗:" 鄂王 坟下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我四五岁时,还曾回到 黄罗集 乡下去那个坟前磕过头。"3.筑坟。唐 韩愈 《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圹於丁巳,坟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4.大。参见" 坟烛 "、" 坟首 "、" 坟仓 "。5.顺从貌。《管子·君臣下》:"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坟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 戴望 注:"坟,顺貌。或刑赏之,莫敢违逆。若子之从父,家之从长。如此者,礼义明故也。"6.划分。《楚辞·天问》:"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王夫之 通释:"洪泉,洪水。窴,与填通,塞也。九则,九州田赋九等之式。坟,分也。言 禹 平水土,定则壤,用何道也,顺其理而已。"7.三坟的简称。亦以泛称古代的典籍。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一:"显允 陆生 ,於今尠俦。振鳞 南海 ,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与《坟》《丘》。" 清 王韬 《〈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覩邱坟,所与交接者,又绝少当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诗?"8.姓。见《新编千家姓·习惯用姓》。

坟2 [fèn ㄈㄣˋ]

[《广韵》房吻切,上吻,奉。]

" 坟2 "的繁体字。

⒈土质肥沃。《书·禹贡》:"厥土黑坟。"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有膏肥也。" 晋 潘岳 《藉田赋》:"沃野坟腴,膏壤平砥。" 清 戴名世 《记红苗事》:"沃土黑坟,种粳稻绝美,馀惟种黍稷麻菽。"2.高起。《国语·晋语二》:"公至,召 申公 献。公祭之地,地坟。" 韦昭 注:"坟,起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先夫人不许发藏》:"其后某官於 岐 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 鲁迅 《坟·人之历史》:"特动植之遭开辟,非止一回,每开辟前,必有大变,水转成陆,海坟为山。"

【坟土】指墓葬。《后汉书·明帝纪》:"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

【坟山】1.用做坟地的山。泛指坟地。《儒林外史》第九回:"小的老子看着坟山,着实兴旺,门口又置了几块田地。"《花月痕》第五一回:"昨宿坟山,老伯讳讳垂诲,促令进城。" 周立波 《禾场上》:"做坟山的地可以留下,不必入社。"2.高大的坟头。3.坟墓后的土围子。也叫坟山子。

【坟井】谓家乡,故土。唐 沈亚之 《省试策三道·第三问》:"失其产者,吏督其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

【坟田】旧时私人用作埋葬死者的田地。茅盾 《手的故事》:"八少爷,又下乡了么?坟田查得差不多了罢?"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什么债欠得多,利钱背得重,种的不过是三亩半人家的坟田,要自己完钱粮,还要每亩出四块钱的佃租!"

【坟史】指典籍史书。《魏书·裴延儁传》:"涉猎坟史,颇有才笔。"《新唐书·文艺传中·刘宪》:"时 玄宗 在东宫,雅意坟史。" 宋 陆游 《贺黄枢密启》:"加之博极坟史,得兴亡治乱之由;综练典章,识沿革始终之际。"

【坟丘】三坟、九丘的并称。亦泛指古代典籍。汉 应玚 《文质论》:"览坟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制。"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一:"振鳞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与坟丘。"

【坟包】坟墓;坟堆。沙汀 《堰沟边》:"一个身材高大,拖着两片沙白胡子的老人,从另一条路上叫住了他;接着横过一片麦地走来,蹲在路边一个坟包上面。"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九章:"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地堡,象乱坟包似地一时看不出头绪。"

【坟寺】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宋史·徽宗纪二》:"甲寅,诏夺 元佑 辅臣坟寺。"

【坟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坟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公 的公子 蒯敬共 与豪户 查 家争坟地疆界,嚷骂了一场。"《新华月报》1950年第3期:"没收地主土地及征收富农出租土地时,坟地及坟地上之树木一律保护不动。"

【坟兆】坟墓之间的界域。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

【坟羊】古谓土中所生之怪。《史记·孔子世家》:" 丘 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裴骃 集解引 唐固 曰:"坟羊,雌雄未成者也。" 汉 张衡 《思玄赋》:"经重阴乎寂寞兮,愍坟羊之潜深。"

【坟花】古代祭祀帝王陵园寝庙用的纸花。用纸钱扎成,加以装饰彩绘。又称宝花。《清会典·礼部·祠祭清吏司》:"清明祭埽,不得插用坟花。"

【坟丘】坟墓。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哥哥若不到时,我灵车不动,不入坟丘。" 李冰 《你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诗:"如今你的坟丘象路碑一样屹立在这里,指引千万女孩向那幸福走去。"

【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序》:"讨论坟典。"《隶释·汉太尉刘宽碑》:"幼与同好镌坟典於第庐。"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先生既穷观坟典,又兼综奇秘。"《新唐书·薛元超传》:"惟殿下罢驰射之劳,留情坟典,岂不美欤!" 宋 苏轼 《求婚启》:"禀粹德门,教成家庙。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自顷辀张,退息坟典,匈怀相契,独有 黄生。"

【坟封】坟上的封土;坟墓。《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坟封高下,令足自隐。"

【坟埏】墓道。《汉武故事》:"葬 茂陵 ,芳香之气异常,积于坟埏之间,如大雾。"

【坟衍】指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 贾公彦 疏:"水涯曰坟,下平曰衍。" 汉 王粲 《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文选·潘岳;》:"巡丘陵以经略兮,画坟衍而分畿。" 李善 注:"言周行丘陵,因其坟衍,以为疆界,分而护之,不相侵越也。"

【坟首】大头。《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毛 传:"坟,大也。" 朱熹 集传:"羊瘠则首大也。"一说,"坟"当读羒羊之"羒",即雌羊。参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坟院】犹坟园。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一折:"消不的你请我坟院里坐一坐,教你祖宗都得生天。"

【坟素】泛指古代典籍。《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敷陈坟素,坐而论道。" 晋 潘岳 《闲居赋》:"傲坟素之场圃,步先哲之高衢。"《南齐书·高帝纪上》:"自 轩黄 以降,坟素所纪,略可言者,莫崇乎 尧 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夫以霸闰之朝,草莽之士,犹或拮据坟素,忝窃雌黄。"

【坟2起】凸起,高起。《书·禹贡》"厥土黑坟" 孔 传:"色黑而坟起。" 宋 苏辙 《息壤》诗:"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邱。" 清 赵翼 《疽发于背医来以刀割治作诗志痛》:"初谓癣疥不足忧,旋复坟起如赘疣。" 叶圣陶 《欢迎》:"搬运行李货物的工人,露出他们筋肉坟起的手腕,推着小铁轮的车子,象机器一般地向月台走来。"

【坟索】三坟八索的并称。亦泛指古代典籍。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穷览坟索,著述粲然,可谓立言矣。"《周书·庾信传论》:"若乃坟索所纪,莫得而云,《典》《暮》以降,遗风可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日既不暇给,坟索何由专。"

【坟仓】大粮仓。《韩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

【坟记】古代的典籍和记载。《后汉书·方术传序》:"若夫阴阳推步之学,往往见於坟记矣。"

【坟冢】亦作" 坟冢 "。

坟墓。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鬼传书》:" 蜀 人呼老弱为波,坟冢为块。"《三国演义》第六回:"﹝ 董卓 ﹞又差 吕布 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 刘大白 《泪痕之群》诗:"掘好了坟冢,把思想埋葬了,但是她一瞬间就破冢而再生了。"

【坟陵】1.帝王的陵墓。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又 梁孝王 先帝母 昆 ,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 惠公 孝公 ,并是 穆公 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於祖宗之坟陵矣。"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惟陛下思之,将何圣颜以见 唐 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坟陵?"2.代指祖先。《北齐书·任城王湝传》:"下官 神武帝 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独存,逢宗社颠覆,今日得死,无愧坟陵。"《周书·齐炀王宪传》:"今日得死,无愧坟陵。"

【坟堆】犹坟墓。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到清明节的一天,平原上所有的坟堆,就都插了白纸钱了。"

【坟圈】坟地,墓园。《红楼梦》第四二回:"妞妞儿只怕不大进园了。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一会走,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 孙盛才 《抗粮》:"打村前的柳树林,可以通向村后的坟圈。"

【坟庵】设于墓地的庙庵。唐 吴融 《冤债志·庵僧化蕈》:" 徽州 城外三里, 汪朝议 家祖父坟庵在焉。绍兴 间招僧 惠洪 住持。"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唐 末,一山寺有僧卧病久,因自题其户……适有部使者经从过寺中,见其题,因询其详,恻然怜之,邀归坟庵,疗治之。"

【坟场】墓地。田间 《我的歌》:"看红色的宫墙上,革命者的坟场上,一位革命的女神,高举她的红旗。"

【坟策】指典籍。《后汉书·儒林传序》:"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坟腴】肥沃的土地。晋 潘岳 《藉田赋》:"沃野坟腴,膏壤平砥。"

【坟冢】见" 坟冢 "。

【坟墓】1.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常特指祖坟。《周礼·地官·大司徒》:"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 真定。"《南史·虞寄传》:"且兵革已后,人皆厌乱,其孰能弃坟墓,捐妻子,出万死不顾之计,从将军於白刃之间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你看筑起铁路来,坟墓也要迁让呢,何况祠堂!"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 杨雪 的坟墓就在 松风里 的南山上。"2.古星名。属危宿,共四星。《星经》:"坟墓四星,在危下。"《隋书·天文志中》:"虚南二星曰哭,哭东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坟墓。"

【坟碑】墓碑。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九场:"要是我有不测长和短,就在那 胡桥镇 上立坟碑。"

【坟园】陵园;墓地。《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二十年前时,你爷去掘一家坟园,揭开棺材盖,尸首觑着你爷笑起来。" 田间 《在高山旁》诗:"烈士的坟园上,红花已经开放。" 沙汀 《烦恼》:" 刘久发 叹息着,顺下锄头在坟园拜台上坐下来。"

【坟茔】坟墓;坟地。《后汉书·窦融传》:"诏右扶风修理 融 父坟茔,祠以太牢。" 晋 潘岳 《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绵於坟茔。"《宋书·王弘传》:"朕薄巡都外,瞻览坟茔,永言想慨,良深于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如今好了,也是我老汉同些村中父老,检骨殡殓,起了一座大大的坟茔,好不体面。"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去看看我们 裙子 的坟茔,就在北门外。"

【坟窠】墓穴。清 洪升 《长生殿·冥追》:"将肉质护泉窝,教魂魄守坟窠。"

【坟台】坟前用以供放祭品之台。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坟台上有一把锄头,请你把它掩藏起来。"

【坟墩】方言。坟头。戴沛霖 陶瑞 《向往》三十:" 小莲 拖着沉重的双脚,向一丘长满荒草的坟墩走去。"

【坟坛】坟前的祭坛。宋 洪迈 《容斋三笔·土木偶人》:" 赵德甫 作《金石录》,其跋 汉 居摄 坟坛二刻石云:'其一 上谷 府卿坟坛,其一 祝其 卿坟坛。曰坟坛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坛以祀之。两汉 时皆如此。'" 俞樾 《茶香室三钞·桃俊》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 桃俊 字 翁仲 "自注:"今冢在 钱唐 临平 ,坟坛历然。" 鲁迅 《集外集·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坟坛冷落将军 岳 ,梅鹤凄凉处士 林。"

【坟头】埋葬死人之后在地面上筑起的土堆,也有用砖石砌的。《水浒传》第三二回:"大路上有一乘轿子,七八个人跟着,挑着两个盒子,去坟头化纸。"《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将来我撒手一走之后,叫我们姑爷,在我坟头里,给我立起一个小小的石头碣子来。"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二章:"一直闹到晌午大错,才将死鹰送到墓地埋了。据说,比庄稼人的坟头大好几倍。"

【坟烛】大烛。《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郑玄 注:"故书坟为蕡。郑司农 云:蕡烛,麻烛也。玄 谓: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

【坟垒】坟墓。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抚视遗孤,瞻望坟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赵城虎》:"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

【坟陇】1.坟墓。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其泽野负源夹郭,多坟陇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 吴王 既死,当高其坟陇,多其封树,以国君之礼葬於 秦 馀杭山 之下。" 清 姚梅柏 《双头牡丹灯记》:"伏念某杀青为骨,染素成胎,坟陇埋藏,是谁作俑而用面目?"2.指祖坟。《周书·柳霞传论》:" 柳霞 立身之道,进退有节。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廷。"

【坟垆】高起的黑色硬土。《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孔颖达 疏:"垆,音卢,《说文》黑刚土也。"《史记·夏本纪》:" 荆河 惟 豫州 :伊 、 雒 、 瀍 、 涧 既入于 河 , 荥播 既都,道 荷泽 ,被 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 明 唐顺之 《;序》:"夫其田赋高下之异等,坟垆黎赤之异壤,九镇九泽之异名,而五戎八蛮之异服,其列而载之可也。"

【坟垄】见" 坟垄 "。

【坟垄】亦作" 坟陇 "。

坟墓。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陵》:"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各称陵也。"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蜀 贼纵暴,焚烧邑屋,发掘坟垄,民人迸窜。" 宋 苏辙 《石鼓》诗:" 宣王 没后坟垄平, 秦 野苍茫不知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坟垄湮没,莫可辨识。"

【坟壤】坟地。清 刘大櫆 《游大慧寺记》:"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侍于前,大抵 雄 族亲之冢也。"

【坟2壤】肥沃的土壤。《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糜。" 清 黄景仁 《泗州喜洪大从姑孰来》诗:"推窗纳 扬 徐 ,披图验坟壤。"

【坟飘】方言。上坟时挂在坟头的一种纸钱。沙汀 《淘金记》十四:"一天上午,寡妇去买丝线,手上拿了几帖坟飘,因为过几天就是冬至节了。"

【坟籍】古代典籍。《后汉书·郭太传》:"﹝ 郭太 ﹞就 成皋 屈伯彦 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新唐书·褚亮传》:"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坟籍之始,肇自 羲 黄 ,盛於 周 汉 ,衍于 梁 晋 ,极于 隋 唐。"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两 宋 以降,斯道渐普,然有所述作,犹号曰古文辞,其称谓不能无取於坟籍。"

【名】

(形声。从土,从莫,莫亦声。"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辨析:坟与墓:坟字繁体从土从贲,"贲"意为"前冲","土"与"贲"联合起来表示"冲天而起的墓"。墓字从莫,莫字意为日在草丛之中,时当黄昏,太阳下山,死者此时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包。结论:坟者有土包耸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坟,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没有冤屈)。

【名】

(形声。从土,从莫,莫亦声。“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下葬”。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推平,不植树者称墓。辨析:坟与墓:坟字繁体从土从贲,“贲”意为“前冲”,“土”与“贲”联合起来表示“冲天而起的墓”。墓字从莫,莫字意为日在草丛之中,时当黄昏,太阳下山,死者此时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故墓葬不垒坟包。结论:坟者有土包耸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坟,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没有冤屈)

同本义。后不加区别,统称作墓〖grave;tomb〗

墓,丘也。——《说文》

墓,冢也。——《广雅》

墓,土也。——《论衡·讥日》

冢茔之地。——《周礼·墓大夫》注

适墓不登垄。——《礼记·曲礼》

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古诗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

且立石于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墓庐(墓旁的房屋);墓隧(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墓堂(坟墓前的祭堂);墓庭(坟墓周围的庭院)

墓地〖graveyard〗。如:墓厉(茔地周围界域的标志);墓工(旧指以看风水择墓地为职业的人);墓邻(相邻墓地的墓主);墓亭(墓地上的碑亭)

墓志〖gravemarker〗。如:墓石(墓志;墓碑);墓文(墓志);墓铭(刻在石上埋入坟中的文字);墓刻(指墓碑上的刻文)

宏伟的陵墓〖mausoleum〗。墓

【动】

葬〖bury〗

因以宜阳郭为墓。——《战国策·秦策》。注:“葬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墓穴(埋棺材的坑穴);墓俑(殉葬用的偶像)

墓碑

mùbēi

〖tombstone;ledger〗∶平放在坟墓上的碑文石;坟墓的台石

〖gravestone〗∶树于坟墓之上或附近的石碑,其上刻有死者姓名和纪念死者的碑文

墓地

mùdì

〖graveyard〗∶停放尸体的院子或围场

〖burialground〗∶埋葬死者的坟地

〖graveside〗∶墓旁的空地;尤指举行葬礼时送葬者在墓旁集聚的地方

墓碣

mùjié

〖tombstone〗墓碑的别称

墓碣之建修(墓,坟墓。碣,石碑。方的叫碑,圆的叫碣)。——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墓窖

mùjiào

〖catacomb〗具有侧面壁龛的走廊或通道所组成的用于埋葬的地下墓穴

墓门

mùmén

〖doorofacoffinchamber〗墓道之门

墓石

mùshí

〖tombstone〗平放在坟墓上的碑文石;坟墓的台石

墓室

mùshì

〖coffinchamber〗∶坟墓中放棺椁的地方

〖vault〗∶无论有无拱结构顶部的墓中空间,尤其是部分或全部在地下的

墓穴

mùxué

〖coffinpit;vault〗∶埋棺材的坑

〖tomb〗∶埋葬尸体的洞穴

墓茔

mùyíng

〖cemetery〗墓地,茔地

墓葬

mùzàng

〖grave〗考古学术语。指坟墓

墓志

mùzhì

〖inscriptiononthememorialtabletwithinatomb〗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

墓志铭

mùzhìmíng

〖gravestoneepitaph;inscriptiononthememorialtabletwithinatomb〗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刻在四方或长方的石头上,埋在坟墓里 [2]

折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