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刚刚结束的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不仅“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成为几乎每一家厂商都在谈论的热词,“新能源”更是特别受到关注——此次车展上展出新能源车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174台,占比达到四成,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在新能源汽车的行列中,混动车存在先天的短板,内燃机和电力系统的共同存在增加了死重,让“节能”和“环保”几乎只停留在纸面上;氢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则一来技术尚不成熟、二来存在安全隐患。唯有纯电动车,拥有能量损失极小、动力性和舒适性兼具的独特优势,可以说,纯电动车才是新能源的正确发展方向。

然而,相对燃油车近2亿保有量而言,新能源汽车还是处于成长期。消费者在面对电动车时,却依然担心故障率、电池衰减、续航里程虚标等“大坑”,对于电动车始终“信心不足”……

01

为什么我们还不敢买纯电车?

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纯电动汽车的历史其实甚至比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汽车还要早得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纯电动汽车技术正在逐渐地迈向成熟,并且已经具有商业化推广的价值。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然而在2018年的当下,几个痼疾的存在,让纯电动汽车仍然不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在当今车市的诸多纯电动车中,很多产品都是“油改电”而来,这些缺乏积累和原创技术的“急就章”产品,并不能解决消费者对电量焦虑、乘坐舒适性等方面的“痛点”。

比如三电系统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纯电动车仍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从燃油车平台简单修改而来,底盘系统、传动系统的调校十分粗糙,“三电”仍是停留在购买“解决方案”的初级阶段,至多能谈得上“集成”,而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由此带来的,是驾控和乘坐品质并不高。这些低水平纯电车型,外观“山寨”,操控和乘坐感受糟糕,加速时在车内还能听见明显的电流声,甚至可以说没有超出“老年代步车”的水平……就这样,它们还普遍价格虚高,完全靠着“补贴”存活。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续航里程虚标”。电量焦虑可以说是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不少电动汽车标称达到五六百公里,但实际里程大打折扣,特别是多年使用后,电量更是严重衰减,只能沦为消费者“城市代步”的选择。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这些“痛点”,是当下纯电动车发展受阻的关键。可以说,阻碍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纯电车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当下的车市上还没有一辆“真正的纯电车”。

02

一辆真正、纯粹的纯电动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首先,它应该具备至少300公里的真实续航里程。

以每天通勤50公里为基础,考虑到一定的损耗,只有达到这样的里程才能满足一周左右的实际使用,达到与传统燃油车相近的使用感受;对于长途旅行来说,300公里也更适合驾驶一天的实际需要——早上出发、晚上到酒店充电。而这个300km续航里程的数据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像某品牌的Q100一样虚标里程到头来被人戏称Q80、Q60…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其次,它应该具有不逊于传统燃油车型的车身尺寸和空间表现。

一辆靠谱的家用纯电车,乘坐和储物空间都应该足够大。太小、太迷你的车型,只能满足基础代步,而难以取代燃油车在居家使用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80后主流消费人群来说,一辆“玩具”般的两门纯电车完全不足以满足日常出行对空间的需求。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再次,它应该是一辆由具有充分技术积累的老牌企业所打造的专业纯电产品,相比那些凑合的“油改电”产品,它拥有更好的三电系统,品质更值得信赖;最后,品牌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自主品牌在近年来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对于主流消费人群来说,合资品牌所具备的品质感,乃至在社交中的属性,仍然是自主品牌很难比拟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市面上也并非没有靠谱的纯电车——比如新兴的特斯拉、又比如传统豪华品牌中的宝马i3、捷豹I-PACE等产品。然而,但这些车型价格都高高在上,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够消费得起。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特斯拉Model X

真正的纯电车——应该是大部分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又能满足日常需求的专业纯电动车。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所以,不怪中国消费者不能接受纯电动车这样的新事物,只能说,市场还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好的产品——事实上,中国消费者是最愿意拥抱新生事物的一群人,从DVD到智能手机,中国市场接受新科技的速度甚至比欧美还要快。

03

谁能实现中国车市,“真正纯电车”从0到1的突破?

或许,答案就是轩逸·纯电。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在新能源领域,日系车企有很深厚的积淀,以“技术日产”而骄傲的日产也不例外——日产是最早对电动车进行研究的企业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产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探索就已经起步:1947年,日产汽车收购了东京电力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车Tama EV,打响了“电动化”的第一枪;上世纪70年代,日产就在EV4-P上搭载了轻量化车体、直流电机、刹车动能回收等技术,让续航里程超过了300公里。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2009年,日产正式发布了纯电动汽车Leaf聆风。在2010年上市后,这款纯电动小车迅速征服了全世界消费者,一直保持着电动车市场全球销量王者的地位,全球48个国家累计销售超过30万辆——在它的支持下,即使特斯拉等新兴企业势头迅猛,日产仍然稳坐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的宝座。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在多年的积累下,东风日产为中国车市带来了轩逸·纯电。这辆可能成为中国车市转折点的全新车型,刚刚在北京车展上闪亮登场。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与聆风同一平台打造出来的轩逸·纯电,结合了日产轩逸的旗舰家轿品质和日产汽车成熟的纯电动系统。与简单粗暴的“油改电”完全不同,它是基于日产E-Platform源生全球电动车平台打造的典范之作。

它的电池布置合理,位于车身中部接近重心的位置,而不像那些初级产品,只是在现款车型基础上做简单“加法”。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挤占后排和尾箱的空间,还能保证重量分配的平衡以及保障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轩逸·纯电还采用了日产全新一代的V-Motion设计语言。与传统汽车的开放式格栅设计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新能源汽车特有的封闭式结构。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轩逸·纯电的长宽高分别为4677/1760/1520mm,与燃油版的轩逸相差无几。2700mm的轴距在同级处于优势,在纯电动车中更是屈指可数。

轩逸·纯电内饰依旧延续了聆风的设计风格,方向盘采用了三幅式的方向盘设计,搭配V字型银色装饰条加以勾勒。中控区域配备了一块7英寸的触控屏,两侧的实体键也更换为更具有科技感的虚拟键;基于纯电动车使用逻辑的滑鼠式换挡不但增加了握感上的体验,也使得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安全方面,这辆纯电新车也毫不含糊。它搭载了全新的NISSAN-i SAFETY智能主动安全系统,配备车道偏离预警,预碰撞智能刹车辅助,后方交通警示和变道侧碰撞智能修正等安全系统及VSP行人提示系统,在纯电动车的细分市场中可谓遥遥领先。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作为中国市场首款合资品牌量产电动车型,轩逸·纯电身后,是轩逸在中国市场十多年来的优秀口碑,以及日产扎根全球市场数十年积累的成熟电动技术。毫无疑问,它就是那辆中国车市期待已久的、真正、纯粹的纯电动车。

04

强强结合的轩逸·纯电能否改变中国市场?

轩逸·纯电的上市时间预计在今年下半年,目前来看,在20万元以下的纯电车细分市场中,它可谓一枝独秀。

正如同前面所说的,以特斯拉、宝马为代表的走的是高端路线,产品品质足够好,但价格高企,不适合普通消费者;而自主品牌虽然在努力提升,但现阶段大部分走的仍是低端路线,外观毫无设计感、做工粗糙、三电技术不成熟。而最适合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中端市场,亟待0的突破。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轩逸·纯电不但是日产在中国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更可谓是合资品牌在中国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基于轩逸的良好口碑、全球畅销电动车型日产聆风的雄厚技术资本,这样的组合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更可谓是“中端纯电动车”的开山之作。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各项需求的轩逸·纯电,并不需要与特斯拉和价格低廉的自主品牌电动车直接厮杀,而是有望打开属于中端纯电动车的一片蓝海——在双积分政策的促进下,以轩逸·纯电首发的日产电动车战略已经蓄势待发,而其他合资品牌显然也不会甘心居于人后,大量技术成熟的纯电动车或许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陆续入场。届时,中国车市的纯电动时代将真正拉开。

作为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开山作的轩逸·纯电,无疑将成为中国车市的一个里程碑。

聆风+轩逸,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的纯电车”

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汽车变革。2018年一季度,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增长超过150%,销量增加了超过14万辆。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东风日产,可以称之为最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合资车企之一。

作为合资企业第一款在中国生产、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型,轩逸·纯电对于东风日产来说绝对是无比关键的第一步棋。我们相信,轩逸·纯电的价格还将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惊喜。

很显然,快人一步的日产已经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大战”中赢得先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