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01

一個星期前,孩子的太奶奶去世了,看到靈堂上擺放遺體的冷凍櫃,5歲半的大寶問我太奶奶為什麼要躺在那裡,我剛要開口,孩子的姑婆和爺爺就告訴他說太奶奶在睡覺呢,大寶又接著問:“太奶奶睡著了不是還會醒過來嗎?為什麼要將她冷凍起來,那她不冷嗎,而且為什麼姑婆和爺爺爸爸媽媽都要哭呢?”孩子的姑婆在旁邊聽了不耐煩了,就吼了孩子一句:“小孩子怎麼那麼多問題?這個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大寶聽了,委屈的低下了頭。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白巖松曾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的確如此。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對死亡是很忌諱的。當天真爛漫的孩子在你面前問你“什麼是死亡”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特別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要麼是顧左右而言他,要麼就是認為孩子太小,還不懂事,不應該和他談論這麼可怕的事情,而當我們避無可避的時候,就常常用各種說法來搪塞和矇混:

他睡著了;

他上了天堂,和天使在一起,但那是你現在去不了的地方;

他去了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但這些我們自認為的小心翼翼的、美好的措辭,並不能清晰地、正確地給孩子們解開疑惑,他們內心裡仍然充滿了對死亡的疑慮和恐懼。

我們懼怕死亡,因而總想著逃避關於死亡的話題,但是談或不談,死亡都在那裡。正如史鐵生所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所以,在孩子問起“死亡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我們要理解和接納他們的好奇,然後給予他們正面的回答。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02

那天出了靈堂之後,我把大寶帶回到家裡的房間,告訴他太奶奶已經死了。大寶問我什麼是死,我說死就是太奶奶再也聽不到我們喊她,看不到我們,也不能吃飯,不能思考,沒有呼吸,心臟也不會跳動了。所以我們現在要和太奶奶做最後的告別。大寶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大寶問我:“媽媽,你是不是也會死啊?”我說:“是啊,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沒關係,在此之前,媽媽還會陪伴你很長很長的時間,直到你長大,乃至結婚、生子。寶貝,不要害怕,媽媽會一直愛你的。”大寶聽了,摟住我親了親我的臉頰說:“媽媽,我也愛你。”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們千萬不要躲閃迴避,更不要因為孩子的童言童語觸犯了忌諱而勃然大怒,我們可以試著用簡單的方式告訴他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接納他因此而產生的難過情緒,並且還要告訴他因為愛的存在,我們珍惜陪伴的每一分鐘,努力珍惜生命。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和我們大人想的並不是一回事,他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往往是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愛會因死亡而消逝。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死亡只是身體的離開,但這不能終結我們之間愛的聯結。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03

關於“死亡”的話題,我很喜歡電影《尋夢環遊記》裡的詮釋。

每個人在人類世界死亡以後,都會去亡靈世界。

在亡靈世界裡,並不陰森,也不恐怖,而是溫暖明媚的世界。

一個人死後,也不孤單。去往“那邊”,可以與已故的親人團聚。

在亡靈節,類似我們的清明節的時候,大家手拉手,快樂的踏過鋪滿花瓣的萬壽菊橋,來活人的世界“探親團聚”。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在影片中給出了“死亡”的另外一種定義: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

不曾遺忘,就不曾分離。死亡並不是永久的告別,它結束的是生命,而不是彼此間的聯結。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就像我最愛的外婆,她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快九年的時間了。但對我而言,她從未離開過。每當我仰望星空,就能看到那張熟悉的臉龐,給予我溫暖與力量。我期待著很多年很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們團聚於另一個世界。

04

我國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向死而生,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只有認識到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貴。一個不敬畏死亡和生命的人,他向上的力量和動力是缺乏的。

前陣子,深圳就發生了一起令人心酸的自殺案件:

一個年僅13歲的男孩,因為沒有完成寒假作業,被老師勒令回家補寫作業,沒有完成就不準上學,也許是作業落下太多了,導致男孩心理壓力過大,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13歲,多麼美好的年紀,卻因為作業沒寫完而自殺,真的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這不是個例。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報道屢見不鮮。

10歲女孩因在學校遭遇老師的不公對待,在家喝農藥自殺;

18歲高三女生因高考壓力過大,和家長 發生爭執後跳樓自殺;

14歲男孩週末貪睡,被母親掀被子,一氣之下從12樓跳下;

20歲女留學生不堪光鮮生活下的重重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一個個血淋淋的事例,歸根結底,就是死亡教育不足,孩子沒有正確的生命觀造成的惡果。

由於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知和敬畏,很多孩子也少了對生命的珍視。遭遇挫折時,對抗不公時,孩子們選擇了死亡。

死亡在這些孩子眼裡,是抵抗家長的手段,是逃避生活的退路,是掙扎、是吶喊,是報復,唯獨沒有害怕。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曾經說過: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最可怕的人,就是對生命沒有敬畏。

我國很多父母沒有空也不願意去和孩子探討關於生命的話題。

他們總是很忙,也很勞累,恨不得傾盡所有去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往往事與願違,很多孩子依舊無法過好這一生。

因為在生命教育缺席下長大的孩子,對生命缺乏認知與瞭解,也無法好好的把握有限的時間與生命。

死亡教育,不僅僅是愛的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它不單單是讓人好好珍惜生命,更是讓人在活著的時候,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在死的時候,也可以坦然直面死亡。

05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既然死亡教育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呢?

1、通過繪本或影視作品,在閱讀或觀看中接受教育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給孩子講死亡的種種,可能一時不知道怎麼開口,而孩子也不太理解,這時,一本合適的繪本就派上用場了。

例如繪本《豬外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相信巴尼》、《活了100萬次的貓》、《獾的禮物》、《一片葉子落下來》、《再見了,艾瑪奶奶》、《爺爺變成了幽靈》、《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等,這些與死亡主題相關的童書繪本,家長都可以拿來和孩子一起朗讀,透過親子共讀,引導孩子談論生死大事。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而電影《尋夢環遊記》也是講述死亡的,它用一種特別溫情的方式為孩子揭開了死亡的神秘面紗,補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

2、利用自然現象解釋

從四季變換、草木凋零、花開花謝、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3、清明節帶孩子去掃墓

清明節掃墓,是一個很隆重的儀式,也是我們緬懷先人的方法。這麼近距離地面對死亡,才能珍惜當下的生活。告訴孩子,墳墓裡面住著的是他的先祖,讓孩子和先祖行個禮,然後和先祖們說說自己的表現,在跟孩子講講先祖生前的故事等等。在此之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清明節祭奠的東西,如鮮花、食物等,然後利用這個過程告訴孩子,為什麼我們要有這樣一個節日,和孩子探索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如何和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話題?聰明家長這樣做


喬布斯曾經說過:死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有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

正如喬布斯所說的一樣,我們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就是讓他知道生的可貴,這樣他才會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

最後,我想說,死亡教育應該成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就像古人說的一樣,從生而來,向

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