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調查】一成首付買新車 “餡餅”還是陷阱

“一成首付購新車” “首付3000元開新車”“不到一成首付,打破一成不變”……無論是在商業樓宇還是公寓的電梯間裡,您一定見過這樣的廣告。

眼下,這種分期金融購車模式被稱為“汽車新零售”,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熱點。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一成首付購新車是否真的像廣告說的那麼“神乎其神”?一成首付,購車就能更合適?這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融資租賃”售新車

眼下,這樣的購車平臺有二三十家,如毛豆新車網、優信新車、妙優車、彈個車等。總體來說,這種汽車新零售模式本質上是汽車融資租賃,即通過“以租代購、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車。它們的運作模式幾乎相同:通常採用1+3的模式,用戶以低首付的方式租滿1年,其間汽車所有權歸平臺方,1年之後用戶可以選擇一次性付清,或申請最長36期分期,或退還汽車,或繼續租賃。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旻表示,儘管人們稱這種模式為“汽車新零售”,但其實這種零售方式並不算“新”,只不過近兩年才發展起來。2004年商務部560號文件出臺,汽車融資租賃得以合法准入;2008年銀監會頒發《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並專門成立中國銀行業協會汽車金融專業委員會,規範汽車金融公司開展汽車融資租賃業務。此後,我國汽車融資租賃業務逐漸步入正軌,開始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隨著“互聯網+”概念的不斷深化,更多的汽車行業投資人開始著眼於互聯網平臺汽車融資租賃業務,彈個車、毛豆新車網、妙優車等互聯網汽車融資租賃平臺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和傳統車商近年來的尷尬局面不同,近年來,這些“創新”玩法的公司卻盡顯風光,如今儼然已經成為資本的寵兒,從鋪天蓋地的廣告中也可見一斑。去年9月,彈個車的母公司大搜車,完成了新一輪的戰略融資,規模近40億元;10月,毛豆新車母公司車好多,完成了C+輪融資,規模11億元;10月,花生好車完成了B輪融資,規模14.5億元……

對於消費者而言,眼下若從最主流的4S店購車,全款自不必說,貸款的話大多首付也要三成起步。相比之下,這種新型的互聯網汽車融資租賃企業的超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自然大賺眼球。

 那麼,汽車新零售的市場究竟在哪裡?

從一份報告中也許能夠發現一些端倪。根據此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金融分會和百融金服共同發佈的2018年《汽車融資租賃行業研報》,中國汽車融資租賃申請用戶年齡分佈主要集中在26—40歲之間,客戶佔比達到78%。借款人以男性為主,大約佔到80%。申請人學歷普遍較低,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大專。

收入暫時不高但有購車的願望,首付款通過傳統購車模式行不通,於是,新型互聯網汽車融資租賃解決了所有的痛點。這對於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可謂極具殺傷力。

數據最有說服力。去年“雙11”,彈個車成交12306臺,成交金額18.11億元。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佔比達到71.9%,“80後”“90後”消費群體佔比最高,年齡最小的僅18週歲。

 一道燒腦的算術題

“一成首付買輛車”,聽上去也太划算了吧,即便有三成首付的閒錢,也可以選擇一成首付的方式,多餘的兩成買理財賺收益多好──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是一道燒腦的算術題。如果按照完整的流程購置下來,借高利貸之感會撲面而來。

以某平臺上的一輛“2018款科魯茲Redline 320 自動先鋒版”為例,廠商指導價為12.59萬元,首付1.25萬元,第一年月供2998元,一共12期,同時需要向門店支付交車服務費3000元。一年後可以一次性繳納購車尾款79900元。根據平臺規定,車輛含購置稅、送首年保險,也就是說,總共一年的時間,這輛車的支出為13.1376萬元。

而記者走訪4S店獲悉,這款車經銷商給出了3.5萬元的優惠,現價是9.09萬元。若貸款一年的話,首付最低為兩成,即首付1.82萬元,同時需一次性繳納4000元貸款手續費、4500元保險、1萬元左右的購置稅、1000元上牌費、800元出庫費。貸款的7.27萬元為免息貸款,未來的一年裡月供6058元,也就是說,這輛車總計需花費11.12萬元。

都是在一年的時間裡交齊所有費用,4S店分期比在購車平臺購買整整便宜了2萬元。

那麼,在極具誘惑的“一成首付”背後,究竟是什麼讓汽車總價比傳統途徑高出如此之多?

第一,貸款來源不同。

“我們4S店一般最低首付是2成起,大多都是免息貸款。貸款10萬元以下手續費4000元,貸款10至15萬元手續費5000元,15萬元以上為6000元。”雪佛蘭某4S店的銷售主管張亞茹告訴記者,“4S店都是和各大銀行合作,也有的是和我們上汽通用的金融公司合作,通常來說,有社保的可以直接從銀行貸款,沒有社保的、但有信用卡且信用良好的,可以走信用貸;如果什麼都沒有,只有身份證,那就只能走我們公司的金融公司了,相比銀行貸款能貸出的額度肯定會少一點。”

相比4S店正規貸款來自銀行或該品牌的金融公司,零首付購車或一成首付購車平臺的貸款來源,往往是一些小型貸款公司。由於他們承擔的風險比銀行、金融公司更高,相應的,貸款利息也就水漲船高。

多年從事汽車銷售的王慧超說得言簡意賅:“為什麼最後總價算下來更貴,就是因為你首付少。”

他透露,在汽車領域,有這樣一種“運作”方式。“比如一輛10萬元的低配車型,有的車商會開出20萬元高配車型的發票。向銀行貸款,首付三成,貸款七成,則可以批出14萬元。消費者即便零首付,車商不僅得到了10萬元車錢,甚至還能富餘4萬元出來。這樣一來,消費者還的錢,利息能不高嗎?”

王慧超也表示,正是因為這類平臺和金融公司都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平臺上在售的車值一般比較小。正如他所言,記者在一家平臺上看到,平臺上總計229款新車中,10萬元左右的車型佔據了絕大多數,最貴的車也不過40餘萬元。“這就和網上個人信用貸款或者辦信用卡一樣,很好批下來,雖然額度普遍比較小,幾萬元錢。但要想辦一張20萬元的信用卡,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另一位業內人士說,“分期購車平臺本質上不是經銷商,而是金融公司。它自己未必有車,而是申請人先申請貸款,款項下來了,平臺再去運作下一步。”

第二,附加費用多。

其實,4S店貸款購車的附加費用已經不少了,比如上牌、上險、裝具等費用,但小額貸款公司可能會給用戶附加更多的東西。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差價。除了上述舉例的雪佛蘭車型有3萬多元的經銷商優惠被購車平臺“忽略”掉,不難發現,這類平臺上的大多數車型一方面雖都是常見車型,另一方面,它們在4S店也都有著可觀的優惠。再比如,一輛9.19萬元的大眾POLO,平臺按廠商指導價出售,4S店則有超過2萬元的優惠。

再看平臺規則。在租賃車輛一年後,有平臺除了尾款購車和分期付款之外,還可以選擇再續租一年或申請退車,但退車條件頗為苛刻,除了消費者第一年的首付和分期款打了水漂,對車況也有嚴格的要求,並且要求車輛無事故、里程數不超過2萬公里等。

“被拍在沙灘上”的P2P車貸

李旻認為,汽車分期金融平臺通過將汽車零售包裝為汽車金融產品,打破線上與線下消費場景的界限,多渠道獲取汽車流量,本質上已不再是為了和傳統汽車銷售門店競爭的以零售交易為核心的電商企業,而是以汽車為載體的金融企業。“與傳統汽車按揭相比,汽車融資租賃方式具有更多的優勢,其前期投入低,能有效刺激消費需求,為用戶提供更便利的綜合服務。相比逐月按揭,汽車融資租賃更能滿足年輕一代個性化選擇的需要。”

汽車融資租賃的新零售方式方興未艾。實際上,作為“前浪”,P2P車貸已經“被拍在了沙灘上”。

此前的一段時間,P2P車貸業務因其額度小、期限短、變現能力強,成為P2P行業最為火熱的模式,然而,2018年以來,這股熱潮卻“變了天”。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8年P2P行業涉及車貸業務的正常運營平臺數量290家,相比2017年的945家減少655家;車貸業務總成交量為1296.9億元,環比2017年下降50.87%,佔整個網貸行業成交量的7.23%;車貸業務的綜合收益率為8.6%,環比下降126個基點,相比同期P2P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低121個基點。

P2P車貸業務哀鴻遍野的背後,分期金融購車是最大的推手。

“當前車貸行業盈利已經十分艱難。”多家車貸平臺的負責人稱。二手車經銷商李先生告訴記者,一段時間以來,他們更願意推薦選擇分期金融購車。

李旻說,分期金融購車平臺和P2P車貸平臺相比,他們的區別在於,P2P車貸是汽車購買人通過P2P平臺向線上借款人融資,是平臺融資的一種金融工具。而分期金融購車平臺則是通過汽車融資租賃模式來進行融資,以賺取賣車的利潤、服務費、利息差等,並擁有汽車的所有權,打造的儼然是單純P2P平臺的“升級版”。

部分分期購車平臺還有二手車業務,平臺收回的二手車可以內部消化。在新車平臺各種嚴格的退車條件下,這種精品二手車在市場上很容易出手且價格比較理想。

 一成首付存在違規風險

“對消費者而言,尤其是‘80後’‘90後’,甚至‘00後’對於利率極不敏感,容易被一成首付所吸引。”一位業內人士說,這類汽車電商平臺的優勢就是審批快、首付低,針對的大多是沒有徵信記錄的人群,因為車源和價格上,他們沒有傳統4S店有優勢。

一成首付購車已經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2017年,央行和銀監會聯合公佈了《汽車貸款管理辦法》,規定了貸款人發放自用車貸款的金額不得超過借款人所購汽車價格的80%,也就是說,這種“一成首付”存在一定的違規風險。業內有聲音認為,如果購車人連兩成首付都難以支付,說明其還款能力較差,出於風險考慮有了此條規定。

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說,自己對這類平臺不太“感冒”,“這種模式本身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創新,跟傳統購車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實際上,眼下乘用車市場的環境並不是很好,而之前的購買力也已經透支了。在這種情況下,從刺激市場的角度看,這種新模式是否行得通我是存疑的。”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士指出,對於短期資金壓力大同時新車需求強烈的消費者來說,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應急的辦法。而對於一些不差錢但就是想每年換輛新車的小部分人群,也提供了一種不錯的解決思路。

汽車金融依附於汽車交易而存在,汽車本質又是高價低頻消費產品,而互聯網汽車平臺又以線上交易場景為主,缺少線下服務體驗。因此,對於有這類購買需求的消費者,李旻建議,在選擇此種購車方式時,要注意各平臺操作模式的區別,有些平臺存在所有權轉移不及時、限制消費者選擇退出、後期還款利率較高等問題,消費者需要衡量自身消費習慣,選擇與自身情況相匹配的購車模式,儘量選擇提供線下購車體驗和服務的平臺。此外,在與平臺達成協議時,要注意與自身權利義務有關的合同條款,對於不理解的專業詞彙或有疑惑的合同條款要求對接人員予以釋明,降低購車風險。記者 胡萌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