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2012-06-12 17:06

邢台沙河县的沙河城(现属邢台开发区托管),曾是沙河县的旧邑治所。虽是千年古城,土著人却不多。因系早时县府所在地,地方政要更换和迁徙频繁、各地商贾云集而至,其后嗣也因各种缘由留下定居繁衍。所以该处姓氏繁杂,据不完全统计达数十种之多。不过,沙河城内真正人数居多、位列前茅的三大姓氏,民国时期坊间俗传“北胡、南苑、西街高”或曰“北街胡,南街苑,西街姓高有一片”,意为胡姓是沙河城的首户名门望族,大部分集中聚居在北街中段向北,这里是明清至民国期间沙河县官商富贾的重要聚居区。

1945年之前胡姓家族主要供职衙门,文化人居多。1945年代之后,多被逐出下放到沙河西部教书。苑姓人数次之,多住在南街,早期以务农或与农务有关的作坊如弹棉花等小商业或小手工业谋生,1950年之后,间或有些许教师等;高姓户数一般,重点集中在西大街东西段,城隍庙和监狱附近,主要从事涉讼的掮客或小吃之类,民国时期曾经出现一位国民革命军团长高福年先生(高沛峰祖父)。

其它户数稍微多点的姓氏当属赵、张、李、王等,以北街南北部的商户和务农居多,间或有从事医疗等;余者如周、韩、聂、苏、麻、樊、刘、杨、郭、裴、郑、段、邵、尚、闫、魏、申、任、解(xie)、董、马、陈、尹、宋、单(shan)、侯、程、南、叶、武、姚等由附近各地迁来的姓氏。种类虽多,但户数特别稀少且散居,从事职业多样,主要以小商户和小手工制作坊者等居多。

赵张李王周韩刘苏姓氏在南北街各有居住;段邵程郭郑姓氏多居于北关;侯闫尚解尹魏主要居于南街;马麻任裴南聂董陈申单樊等主要住在北街。这是沙河城姓氏分布的基本概况。沙河城内除了几道主街(详见拙文《沙河城的主街道和重要古迹》),也由此产生了若干因姓氏聚居而命名的部分小巷,其建筑颇具独特风格,生活又各有文化特色。

伴随着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和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剥蚀等,这些巷子的大部分原居民或迁居村外,或随工作远徙他乡,致使出现很多有名无实的空巷。原址现存的百年旧巷也破旧不堪,早已物是人非,似风烛残年,毫无生机,或坍塌成废墟,原貌殆尽;有的巷子则因拆迁翻盖而严重变形或基本消失。但曾经作为老沙河城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特色民居小巷,其风韵和意义值得一书,籍以纪念。

(此外,主街道和各个横街都有长短、宽窄不一的无名小巷,共计近百,此处不再赘述。方便时可另行成篇)

现将少数小街名巷简介如下(不足部分,留待日后补充完善,胡勤英、赵如峰、胡俭入等先生对此文有突出贡献):

1,胡家巷,位于北街中段,路东临街,东西走向。长八十余米,宽约一米六七,狭长,且曲折。内中居住沙河城胡姓第二门支脉共四大户。胡道平及其孙子胡大黑(乳名)一家以独特的染坊手工艺闻名河北及四周,清末在北街中北部购置门面,后嗣迁居于此,生活富足,子孙优秀;清末“从九品顶戴胡守信” 、民国沙河县文化达人胡道昌曾居胡家巷。民国时期胡家巷内因住有县地方保安团长胡道德(宅第系四合院,北屋为上房,瓦房;余者平房。进街门有木制屏风。土改时,宅第分给村民段大河家居住)、胡振基(道利)、武林高手胡老兵(胡道恒)而使胡家巷一时高靴洋马,热闹非凡,名扬邑内,为县城内外第一名巷。胡道昌是胡家巷胡姓支脉有史以来唯一最有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曾任民国邢台县、沙河县第一高小校长,民国沙河县教育会长。其于民国二十年代(1933年左右)购建并迁居位于胡家巷之北二十米路东临街之处(现村民陈福祥和李小贵住地),与陈家巷相对。宅院是东西三出套院,纵深四十八米,砖木结构,瓦房、平房混合。各院主房为瓦房,厢房是平房。1940年代社会变革,临街门面(西屋)被割予了别人(又一度改作沙河县银行)。自己分得套院里边,因而只好转走巷北一无名小巷进出。胡家巷东端不通,向北拐再东行百米可达龙王庙【一度改作城关中学】,庙前广场是胡家早时的碾麦场;向南穿行百米无名窄巷可至赵家巷(俗名小后街)。

胡家巷的胡姓主要分为三支四大户,数百年间大多以务农为生。近百年来,只有胡道昌、胡道德、胡道凤一支是该巷中最有文化者,其现在的后嗣中以胡喜民、胡燕敏(胡道昌曾孙/女)、胡竹寅(胡道德之孙)、胡芳(道凤之子)等最为杰出;胡道平一脉以经营染坊闻名四周,后人已改作镶牙或小商业等,生活富足,其中杰出代表为胡先民、胡建国、胡先斌、胡志华,胡志刚等;胡道利一脉的后人有的居住西安,详情未知,有的住在本地。在邢台者尤以胡俭方、胡勤五(胡小星之弟)等为优秀;胡守信的后裔中以胡俭雷为代表人物。

(注:胡人椿属于北门胡姓,旧居在胡道昌临街新居之北约十五米之处,后回天津居住)

图一,胡家巷现在境况(A胡家巷西端 B 中段 C 东端)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右图为胡道德之旧宅门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图三,胡道昌构建于临街的新宅之西屋(后作为沙河县银行,北屋椽上小楷书记:始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2,赵家巷,俗称小后街。位于北街中南部主道(供销社旧址,董连旧居)向东约几十米处的民居深处,南北走向,长七八十米,东西宽约五米。起初是北街东边临近菜地的闲置区域。后赵姓迁来建房居住,逐渐形成小街道。主要以低矮平房居多,间或有瓦房。民国时期住有四大户赵姓先祖,聚居于巷子中北部,后繁衍渐多;南端少许杂姓,如马单南等。赵姓现在基本是排在胡姓之后的北街第二大姓。但由于赵家巷地理位置偏内,名声反而不及其它小巷子大。赵家近百年中闻人主要以赵勤俭、赵勤三、赵学易、赵增祥兄弟等最为杰出。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3,马家巷,位于北街北部,临街路东,东西走向,长度不及裴家巷,略窄。是北城墙下的东西马道之南第一小巷。土质平房是其主要特色,冬暖夏凉。民国1930年代,沙河县保安团长李汉卿娶刘胡庄马家闺女,携带马家在此居住,后扩衍成巷。巷子现在破败,只遗有一户马姓后人。马姓人数不多,早期闻人憾缺,后嗣中的佼佼者以马洪斌子女为主。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4,裴家巷,位于北街北段,路西临街,与马家巷错位,稍南相距约三四十米。东西纵深近百米,宽约两米,可通过双轮板车和微型马车。瓦房很少,余者多是质量稍好于马家巷的平房。世代居住着两脉裴姓近族。民国后期,该巷裴清廉先生做过国民党沙河县党部干事,其子嗣只有乳名老英的子女最为优秀。还有裴清正一家人。裴姓户数不多,与马姓大抵相当。最为优秀的代表人物是裴建国裴建军兄弟一家。

生产队时期,因裴家巷西端是空旷的耕地,十一小队队部便修建于裴家巷的西南隅,占地一亩多。

令人奇怪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全村三个脑瘫儿都先后出现于此巷,密度之大,十分罕见。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上图为裴家巷之中部

5,张家巷,北街中段,路西临街,陈家巷之北第二巷,与扫帚街错对过。宽一米,长六七十米,西端不通,左拐五十米可至陈家巷。东西两端建有瓦房,中间主要是平房。民国时期居住两户张姓先祖,曾经富裕,通人情事故。1950年后,这里曾经走出了张士栋、张士民两任沙河县内的学区校长,也是当时县内的文化达人。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6,扫帚街,北街中间稍微靠北,临街路东,与张家巷斜对面。长二百米。宽约五六米。北侧近200米尽是胡家主脉宅邸瓦房的南墙。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胡家之东边,为民国时期一外国人从胡家购建改做的中型耶稣教堂。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胡家主脉宅第被沙河县保卫团和侵华日军占为司令部。四十年代之后,胡家宅第和耶稣教堂一并被征为公有,后改作武装部、大食堂、民宅、医院、精神病院、农林局、县邮电局等。现在胡姓主脉宅第全部分予村民居住,教堂归还外,供本地教徒做礼拜。邮局于1970年代搬迁到沙河褡裢。旧邮局之对面(路南)为龙王庙主殿和后门,每逢六月初一庙会,扫帚街热闹非凡。该街西高东低,是北街主要泄洪道之一,常年冬冰夏水,泥泞不堪。(该街道可见作者《沙河城街道急需整修》之相关图片)扫帚街现在之景。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7,陈家巷,位于北街中段,主街之西,临街,与胡道昌民国时期的新宅相对。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四五米左右(东窄西宽,喇叭形)。是现在北街西行的主要通道之一。名为陈家巷,其实陈姓早已迁居各地。现在内中的住户姓氏比较复杂,而陈姓甚少,反以一户韩姓(韩秀兰家)为显。位于路北的韩姓宅院的瓦房也成为民国时期该巷的上等民居。1950年代之前,该街西端路南建有奶奶庙和路北有俗称西大寺的庙宇(梵爱寺),还有城隍庙后半部分,之后拆毁,分别改建成县文化馆、招待所、人民礼堂等。这些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先后被拍卖拆除,改作民居和学校。招待所一度当做邢台司法干部进修学校,现为北街小学。

(A 陈家巷之现在 B 昔时西大寺,今朝北街校)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8,尹家巷,位于南街花/糠市街稍北二十余米处,路西临街,东西走向。长约百米,宽不足两米,是南街名巷之一。该巷平房土质居多,间或砖木结构。中东段约居住两户尹姓,其中以民国年间的 尹梦龄、尹泰和先生最为知名。尹泰和首倡并鼎力资助兴建女子学校(即西街中段路南后来的监狱,衙门斜对面),邑内闻名。民国二年,沙河县知事卢观渭先生为表彰尹泰和先生捐资助学的善举,亲书“竭力兴学”黑底金字的木质匾牌一块,赠予悬挂尹泰和家门,匾牌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如今不知所踪。而现在南街的尹氏后人似乎也为数不多。

另外,坊间传说,尹家巷也叫尚家巷,或者尹尚巷。巷内居住几户尹尚两姓,关系亲密,俗称“尹尚不分”。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尹家巷之东端

9,王家巷,紧邻尹家巷南边不远处,南北或东西走向,长四十米,宽一米,三四户王姓和几户尚姓迁来居住,其实也称不上真正的巷。后因赵庄路开通拓宽被占用而消失。王氏人数也是南街大姓之一,住处以南街南部为多,近年以王廷林、王荣生一家从事教育闻名。尚家早期主营药铺,后人有从医者,以沙河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尚景亮为代表,其余不详。

10,学道街,位于南街。紧邻文庙西墙,南北走向,长不足百米,宽约四米。南边接花/糠市街,北端不通,向两边分叉成两个小巷子,北行进入东街;西行可达当年的沙河县国民党党部(现在的沙河城乡卫生院附近)等。因为东边是文庙西墙,故只有西边沿道住着人家。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学道街之南端

11,闫家巷,在南街的文庙正对面,分别是两个南北走向的七八十米长的小巷子,宽约一点五米,总计五六户闫姓人家。闫家巷也是城内名巷之一。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12,仓后巷,又称仓后街(因为在县属南仓库之后而得名),位于南街早时的官井稍西,约数十米深处。南北走向,南端到老盐店之后,向南不通,转向西行;北端穿越一幽静的无名曲径可达西大街县衙门对面。长七八十米,宽约四五米。居住以侯苏等杂姓较多。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仓后街之南端

13,东西马道,分别位于北街北端、南街南端城门紧内侧之两端。东西走向,宽约四米,长度不一,起初主要用于保安团的骡马上城墙之通道。城墙对面建有部分民居,也是当年城内外闻名之小街。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北街西马道之东端现在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北街东马道西端之现在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南街西马道东端之现在

邢台老沙河城若干小街名巷之旧史新貌

南街东马道西端之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