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大家都知道,虽然明面上蜀汉是能和曹魏与东吴对峙的存在,但其实到了后期蜀汉已经被另外两个阵营甩开一大截,能用得上的将领也就只有姜维和魏延了。只是有一点不同,早在关羽占领长沙的时候魏延就选择加入蜀汉阵营,而姜维一直到北伐期间才决定加入。虽然两个人在阵营呆的时间不同,但因为出色的能力,二者在五将去世后都成为诸葛亮的臂膀,一起追随他数次北伐。不过在整个蜀国,诸葛亮似乎更偏向于姜维,而早早加入的魏延却并不受喜爱。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当年蜀汉进行第一次北伐,因为街亭不幸失守,蜀军只能紧急撤退,巧的是诸葛亮在天水关收服了姜维。作为本地人,姜维十分了解凉州的风俗,若说谁最适合统领陇西的士兵,那必定是姜维。诸葛亮为此特意考察姜维,谁知对自己提出的刁难姜维都能一一化解,甚至作为一个武将考虑的特别全面,因此诸葛亮对姜维十分看好。那为什么蜀国那么多年轻将领,偏偏姜维能让诸葛亮另眼相看呢?这其实和诸葛亮的战略有关。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蜀汉北伐期间,诸葛亮认为最稳妥的方式就是通过祁山道来占领陇西、陇右,不仅耗费的兵力少,获利也很大。诸葛亮设定的北伐战略,恰好和姜维的出身非常适合,若是有了姜维从中协助,北伐或许可以提前推进,换句话讲,姜维取代了诸葛亮心中的马超。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马超原本是凉州一带的霸主,只可惜在北伐前因病去世,若是马超能坚持到北伐或许可以在蜀汉实现一番大作为。当然这也只能是设想,幸好此时诸葛亮遇到了姜维,按照姜维的出身和经验,足以替代马超的作用。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只是此时的姜维才刚刚二十六岁,对于上阵作战来说太过年轻,经验也有很多不足,因此诸葛亮并没有把宝全押在姜维身上,而魏延的地位也还在姜维之上。只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姜维才慢慢得到重视,地位也跟着逐步上升。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后,姜维依旧延续诸葛亮当年的北伐战略,不断率兵北上,严格意义上讲,姜维才是真正的诸葛亮继承人,这也从侧面看出诸葛亮的确没有看错人。那么诸葛亮对于魏延又是何种态度呢?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并不喜欢任用魏延,甚至可以说有些厌恶。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但通过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其实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魏延还是很受诸葛亮喜爱的,毕竟魏延不仅作战勇猛,还非常有头脑,只是性格太过孤傲,很多初出江湖的小将都入不了魏延的眼。当时杨仪主要掌管蜀汉士兵的粮草军饷,而魏延主要负责上阵作战,二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做得比较尽职,因此都是诸葛亮重用的人。只是这俩人缺点也非常明显,杨仪仗着自己的才华看不起人,而魏延也是孤傲的性格,因此他们总是发生矛盾。诸葛亮为了不偏袒从不表达自己的心思,因此只要在诸葛亮面前,二人就是有再大的矛盾也会忍着。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蜀汉的军权一定要掌握在丞相府手中,至于那些武将是没有资格手握大权的。诸葛亮在世期间还能亲自执掌军权,在他去世后大权便落到了杨仪手中,诸葛亮特意嘱咐杨仪率领蜀军撤退,而姜维和魏延则负责断后工作。其实杨仪掌权也只是暂时的,诸葛亮早就规划好了身后事,他把遗嘱留给前去探病的李福,告知其在自己去世后让蒋琬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魏延还是姜维,亦或是杨仪,在经历过争斗后都没有得到权力,可见诸葛亮并没有完全偏袒于谁,只是当时的形势需要他们互相均衡。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至于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这种说法,其实都是受到影视小说的误导。纵然俩人之间产生过分歧,以诸葛亮的身份是断不会在大事上藏私心的,反倒是十分欣赏魏延领兵作战的能力。只是在诸葛亮看来,军权只有交给丞相府他才能安心,让一个作战勇猛的武将来负责,对蜀汉来说太危险,因此诸葛亮经过一番思虑后,决定让蒋琬来接管自己的位置。虽然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基本延续了他的作战策略,也得到后主的信任,但因为对战经验还是太少,并没有起到诸葛亮预想的效果,最终耗尽了国库也没能挽回蜀汉的颓势。大家认为诸葛亮最信任的是谁?

同为蜀汉大将,为何诸葛亮对姜维重用,对魏延却心存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