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營商環境可以打幾分?市長上線直面痛點

4月26日,江蘇省政風熱線迎來今年首位上線市長。上午9時,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帶領各區政府以及市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走進直播室,就優化營商環境現場傾聽民聲、回應熱點。節目結束時,藍紹敏用12個字概括一個半小時的互動:查出問題、點到穴位、戳到痛處。

南京營商環境可以打幾分?市長上線直面痛點

給南京營商環境打90分

營商環境的優劣與否顯著地影響著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力,是地區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節目一開場,主持人直接拋出問題:“藍市長,您給南京的營商環境打多少分?”

“如果對南京的營商環境打個分的話,可以打90分。”藍紹敏說,90分是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也是給自己加油。去年9月,南京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提出“把南京打造成全國營商環境最優示範城市”的目標。100條中,15條是南京首創,30條在全國領先,其他55條也處在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南京市場主體增長13.46%,累計達到128萬家,全年吸引34 萬大學生在寧就業創業。“南京的營商環境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是我們離100分還有很大差距。”

南京營商環境可以打幾分?市長上線直面痛點

藍紹敏直言,10分之差是指離老百姓的期待、企業的要求、改革的目標還有不少距離。南京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創造了經驗,但另一方面確實有不平衡性,有的市場主體獲得感不是很強,有的環節上掉了鏈子。

營商環境好,則市場活力足;營商環境優,則發展後勁強。藍紹敏說,如今,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過去拼優惠、拼資源的老路不能走了,現在比的是政府職能轉換、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的活力,比的是能不能有一個符合國際慣例的營商環境。

審批難、出行難戳中痛處

南京近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漸漸深入人心,但是實際運作中,痛點、堵點卻也不少。

南京一家電動汽車企業奔走於9個部門之間,苦於找不到“出路”。企業相關負責人邱世中和曹敬明反映,公司計劃在高淳區的6個點位設置充電樁,為申請道路挖掘執照,需要水務、燃氣等9家部門前往安裝點,現場勘測道路情況。為找到這些單位並協調勘測時間,企業主一天要跑一兩百公里路。

南京營商環境可以打幾分?市長上線直面痛點

高淳區區長劉偉對工作不到位表示歉意。他說,凡是企業辦事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只要到行政審批局專門窗口申請,由行政審批局召集涉及的所有部門集中會辦、現場核驗,兩個工作日內辦結並告知企業。

自古“商不出則三寶絕”,交通建設、提速對於助力城市優化營商環境至關重要。南京市從事家裝行業的張先生反映,棲霞區九鄉河東路往江寧方向的路被堵死,如果打通斷頭路,能夠減少近10公里路程。在棲霞區仙林大學城開辦企業的吉先生說,匯通路往江寧的方向是一條土路,繞路來回需要兩小時。政風熱線記者瞭解到,匯通路南側的斷頭路被納入2018年南京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卻沒有如期完工。

跨行政區有斷頭路,一區之間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江北新區居民反映,小區周圍通往江北快速通道的三條道路全被堵死,多次向江北新區管委會反映沒有得到回覆,“我們在這邊已經苦苦等了四年,最起碼給我們一個時間表,讓我們有點盼頭”。

對此,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磊回應,江寧區政府已經招過標,但涉及拆遷、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考古等問題,最近在圍繞方案提檔升級,正在抓緊辦。江北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周金良表示,新區準備用兩年左右時間,把區域路網全部建成,一定給市民交一份滿意答卷。

城市斷頭路之痛如何破解?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黃輝介紹,南京市正在實施推進《南京主城跨行政區斷頭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共涵蓋48條斷頭路。將加快協調,把預訂的任務完成。藍紹敏表示,下一步南京市政府將專題會辦斷頭路問題。

改革的重點在簡政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公平透明、可預期、便利化的。然而,差別化待遇讓一些企業摸不著頭腦。

“如果是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開發區有一個部門專門幫你跑審批,否則就得自己跑。”江寧區行政審批局投資建設代辦中心工作人員說。暗訪中,鼓樓區、玄武區也存在類似情況。

2017年,南京推出一攬子企業投資建設代辦服務,代辦項目高達上千項,而且全程免費。暗訪發現,並非企業所有事項都能代辦,代辦也並非面向所有企業,享受到服務的企業並不多。

在現場,江寧區區長嚴應駿表示很震驚。他說,江寧區提供的代辦服務是無門檻、不收費的,只要有企業需求,都提供無償的代辦服務。針對這一問題,準備把一部分招商人員、工作人員轉化為兼職代辦人員,回去以後馬上落實。而且南京取消管線證明,不再需要企業一個個蓋章。

“大量增加代辦員幫群眾辦事,不是出路。”藍紹敏直言,代辦的形式雖然對保障重點項目、重大項目審批起到積極作用,但改革的重點還要放在簡政上,放在流程再造和機制創新上。

南京營商環境可以打幾分?市長上線直面痛點

藍紹敏認為,“放管服”的核心是簡政,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讓群眾有更好的獲得感。為此,要進行革命性的流程再造,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跑路,一窗受理,一次告知到位。同時,科學分類審批事項,把審批當中的“能不能”和“好不好”分開,“能不能”的問題儘量在窗口辦、機器辦、馬上辦,而“好不好”的問題要並聯辦、科學辦、高效辦。

撰稿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方方 胡蘭蘭

攝影 張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