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對“一國兩制”認同度上升

香港中評社4月26日發表評論說,因應臺灣“政黨法”,1988年創立的中國統一聯盟正式轉型為“統一聯盟黨”,首任黨主席、臺灣《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接受中評社訪問,談到蔡英文當局對於臺灣內部談統一的聲音正加大力道在縮緊一事表示,也不需要怪蔡當局這麼緊張,主要是他們感受到大陸統一的決心愈來愈強,且國際上的“一中”原則非常穩固,再加上害怕老百姓面對政治亂象和經濟不景氣,會開始想了解統一後的“一國兩制”內容,這種認同度往上升,對蔡當局當然形成很大壓力。

為了對政黨進行更規範的管理,2017年12月6日,臺灣“立法院”通過“政黨法”,原來的“政治團體”(其他性質的人民團體可以不變)如不轉型為政黨就需解散,緩衝期為2年,今年12月7日就是最後轉型期限。

中國統一聯盟在本月13日召開黨員大會後,正式轉型為“統一聯盟黨”,經投票後選出首任黨主席為紀欣。

紀欣向中評社表示,臺灣1987年“解嚴”,中國統一聯盟於1988年成立,當年登記的屬性是“政治團體”,創盟主席就是知名作家陳映真,統盟算是臺灣最早成立的“統派”組織之一,以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為宗旨,在“統派”人士中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如不轉型為政黨而就此解散,那太可惜了。

紀欣說,原本的統盟會員登記有6157位,但一些老同志往生後,加加減減,轉型後的統盟黨估計還有超過估計超過2000位黨員,在臺灣也不算是太小的政黨。

談到對於統盟黨未來的期許,紀欣表示,統盟是第一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盟員們都有自我期許,希望早日促進兩岸統一,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後,“臺獨”氣焰十分囂張,馬英九時期稍微好一點,但馬只經不政,也沒有恢復“國統綱領”,沒有開啟兩岸政治對話,三年前蔡英文上任後,政治氛圍又變成統一不是政治正確,“臺獨”才是。

紀欣強調,統盟黨的主客觀條件來講並不好,主觀是內部人員、經費來源,一開始也沒有任何補助等等,在島內比其他黨吃虧,且黨員也大多不是企業家,客觀則是大環境問題,現在到明年一月大選前,是臺灣政治動盪最厲害的階段,那統盟黨能扮演什麼角色,要有一定政治立場,統盟黨的主張也要讓社會知道,因此希望在這大局中,統盟黨扮演“反獨促統”的中流砥柱角色,雖沒有非常樂觀,但她會盡力而為。

至於蔡英文當局加大力道在緊縮兩岸交流,以及減少臺灣內部討論統一的聲音,是否已造成“統派”發展的困境?

紀欣說,蔡英文會這樣做,是因為民進黨在初選,而她的對手賴清德之前就說他是“臺獨”工作者,得到“獨派”支持,那蔡要對抗賴,當然要加碼,蔡認為這招有用。

紀欣表示,個人主張和平統一,不只為臺灣同胞福祉,對大陸來講也是堅持和平統一,大陸不放棄非和平方式統一,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等等,這些立場大陸幾十年沒變過,並沒有在“武統”方面有加碼情況。

紀欣指出,“一國兩制”提出已長達四十年時間,臺灣歷任領導人故意汙名化,民眾也不知道詳細內容,2003年她就寫過一本《一國兩制在臺灣》的書,2004年再版,之後這本書還翻譯成英文版。當時就是因為2000年陳水扁上臺,2001年臺灣經濟不景氣,當時有民調顯示出,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認同達到三成多,這些都是在沒有解釋“一國兩制”內容的情況下,這不可忽視。

紀欣認為,依“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就是一個國家,那有兩個制度有何不好?反對的人大概不是反對兩制,而是反對“一國”,所以大陸才會說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因為主權問題不能討論,臺灣人反對大都是反對“一國”,可是百姓沒那麼多想法,比較多希望是維持現狀,但現狀不可能維持,所以就是怎麼辦的問題。

紀欣說,蔡當局對於“一國兩制”民主協商特別害怕,說明了因為現在經濟不好,老百姓會想了解“一國兩制”的內容,那臺灣在統一後要長治久安,就要有模式出來,單一制要改變有所困難,所以習近平也提出,“一國兩制”會在充分尊重臺灣現時情況,保障臺灣人民利益下狀況下實施。

蔡當局那麼緊張,因為他們感受到大陸統一的決心愈來愈強,國際上“一中原則”共識已非常穩固,再加上害怕老百姓面對政治亂象和經濟不景氣,可能會尋找別的途徑,統一可能成為熱議話題,而統一的方案跟模式是不可能擋的。

至於新黨主席鬱慕明日前曾說,如果藍營候選人在2020大選中都沒有和平統一的聲音,不排除自推人選,統盟黨會響應嗎?

紀欣說,臺灣“政黨法”規定政黨四年內要有參選的動作,那統盟黨是不是明年就提名“立委”選舉也不必然,畢竟選舉牽涉到財力跟人選,鬱慕明說大家聯合提名是很好的策略,統盟會互相支持,而究竟是策略聯盟或是聯合提名還很難評估,但方向是好的,她樂觀其成。

統盟堅持和平統一,如果借用選舉宣揚理念也是不錯,但目前從兩大黨形勢來看,上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吸太多票,縣市長、議員都勝,小黨空間也被壓縮,所以還要觀望一段時間,現在局勢還有點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