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是心臟的第二個“家”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其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將血液養分輸送到全身組織,以滿足人體的生命活動。心臟作為最為重要的器官,平時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被由胸肋骨骨架構成的胸廓之“家”罩於其中,平素安然悠哉地節律跳動。但當這個“家”遭遇各種原因引發創傷—胸肋骨骨折,伴隨胸廓完整性破壞,居於其內的心臟也可能失去跳動的活力,人們稱之為心搏驟停(cardiac arrest,CA),而使心臟恢復跳動的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傳統方法胸外按壓CPR成為主角。可是對於“家”主體結構被破壞的CA而言,屬胸外按壓禁忌症。面對這種情形,如何實施心肺復甦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王立祥等開始了為心臟找第二個“家”的一系列研究。當時從樸素的CPR機制入手,如果說CA後實施胸外按壓產生人工循環是基於“胸泵”效應,對於不能壓胸的患者能否尋找他部發揮間接“胸泵”效應,腹部成為我們為心臟尋找第二個“家”的主要考量。

腹部一是有“血”:健康成年人的血液量大約佔體重的8%,其中約80%參與血液循環,其餘約20%貯存在肝、脾、肺和毛細血管等,全身循環血量的25%被分配到腹部內臟器官;二是有“氣”:人體有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後者主要是通過胸腹之間的膈肌活動參與而完成;三是有“壓”:冠狀動脈灌注壓取決於主動脈舒張壓,而腹主動脈加壓反搏將提高冠脈灌注壓;如此種種,為腹部心肺復甦奠定了基礎。那麼怎樣最大化地發揮腹部這個“家”的作用呢?本世紀初,德美瑞轉化了世界上第一臺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為“胸路”不通走“腹路”CPR進行了創造性探索。腹部提壓心肺復甦(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PR,AACD-CPR)是通過對CA患者提拉與按壓腹部改變腹內壓力使膈肌上下移動,進而改變胸腔壓力發揮“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應,達到建立人工循環與呼吸的目的。緣於實施傳統的標準心肺復甦時受到胸外按壓禁忌證限制,同時在實施過程中約30%~80%併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甚而導致損傷肺、胸膜及心臟損傷,從而限制了對CA患者高質量CPR的實施,影響了CA患者的CPR成功率,無疑AACD-CPR在心臟第二個“家”中為CA患者帶來了“腹”音。

從國內外發表關於AACD-CPR的系列文章表明,AACD-CPR強化了胸外按壓CPR 的每一個環節,為實現高質量CPR 奠定了基礎。開放氣道(airway,A):傳統CPR 只清除了呼吸道口腔的異物,忽視了下呼吸道中痰液、血塊等異物的阻塞。用AACD-CPR 為患者開放氣道時,按壓腹部使腹腔內壓力上升致膈肌上移,增大胸腔內壓力的同時,使氣道壓力瞬間加大,迅速產生較高的呼出流速排出氣道和肺內儲留的異物,產生海姆立克效應,幫助患者開通下呼吸道,配合清除口腔異物,暢通上下呼吸道。人工呼吸(breathing,B):胸外按壓CPR在單人進行CPR 操作時,需按照更新的胸外按壓與通氣比30∶2進行操作,吹氣時,停止按壓將導致血流量驟減,無法兼顧血液充分氧合。用AACD-CPR 進行人工呼吸時,提拉與按壓腹部促使膈肌上下移動,通過改變腹、胸腔內壓力,促使肺部完成吸氣與呼氣動作,達到體外腹式呼吸的效應,以利於協助患者建立人工呼吸支持,充分提供氧合。同時,AACD-CPR規避了過度通氣(CA 患者V/Q 所決定),亦可為繼發性CA患者(呼吸肌麻痺)提供體外腹式呼吸支持。人工循環(circulation,C):高質量的胸外按壓強調按壓深度,易導致胸肋骨骨折,不能保證胸部按壓時胸廓的充分回彈以及快速有力的按壓,無法產生最佳的冠脈灌注壓(CPP),使CPR 質量大打折扣。另外,STD-CPR直接按壓胸部時無法進行鎖骨下動靜脈穿刺、氣管插管等相關操作,由於實施時需要暫停胸外按壓而影響CPR的質量。用AACD-CPR 進行人工循環時,胸腹聯合提壓進行復蘇,提拉與按壓腹部可驅使動靜脈血液迴流增加,尤其是增加腹主動脈壓的同時,提高了CPP(約60%),增加了心排血量,建立更有效的人工循環,配合傳統CPR 中的人工循環支持,腹部操作對上身的穿刺、氣管插管等其他相關操作影響較小,充分提供血容量並提高了協同配合效率。體外除顫(defibrillation,D):胸外按壓需停止按壓才能實施體外電除顫。用AACD-CPR 進行體外電除顫時則不需要停止按壓,不影響腹部提壓操作,充分為復甦贏得了寶貴時間。不難看出,AACD-CPR為心臟的第二個“家”貢獻功不可沒。

誠然,胸外按壓CPR是按壓胸部實現的,AACD-CPR是從腹外途徑進行心肺復甦的方法之一,而開腹經膈肌下抬擠等是通過腹內途徑實現的,無論胸部還是腹部CPR以CA患者獲得最大生存率為要。胸部與腹部CPR聯合應用古往今來備受關注,古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救自縊死中就談到二者的應用問題: “徐徐抱解,不得斷繩,上下安被臥之(平臥體位),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頭後仰,開放氣道),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連續胸外心臟按壓)。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伸展胸廓,助以呼吸)。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腹部按壓),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復甦有效後,強調了不可中斷按壓)” 。表明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胸腹等並舉的心肺復甦方法不可或缺大有作為。隨著現代心肺復甦的多元發展,從生存鏈到生存環、從個體到群體、從一維到立體等心肺復甦理念的提出,尤其是腹部心肺復甦學的建立,為胸腹這一心臟共同擁有的“家園”注入活力。(王立祥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