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8世紀 馬頭金剛

漢藏風格(多倫地區),銅鎏金

馬頭金剛是觀音千千萬萬化身中之一種化相,是幫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相。馬頭金剛的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獲無痛苦之大樂空性成就果位。

造像頭戴骷髏五葉冠,頂束火焰式紅色怒發,一隻馬頭自其中探出。三目圓睜,齜牙咧嘴,展現威怖懾人的忿怒法相。金剛通身裸露,上半身佩掛三層華麗瓔珞,雙臂套釧戴鐲,右臂高舉直伸,左臂內屈當胸,手結期克印。下半身著虎皮短裙,雙足右屈左張,腳踏雙蛇,下承覆蓮座。是件立像,形體壯實粗碩,姿態舒展鮮活,鎏金明亮,特別是底座蓮瓣的立體浮雕紋飾和胸前規整飽滿的瓔珞,明顯受到了康熙宮廷造像的影響,並且體量如此高大,當出自皇家鑄廠無疑,值得藏家格外關注。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3世紀 蓮花手觀音

尼泊爾,銅鎏金,寶石鑲嵌

這件造像是典型的十三世紀尼泊爾蓮花手觀音像,蘊藉雅緻,精美絕倫。觀音頭戴三葉寶冠,眉間有白毫,彎眉與鼻樑相連,目光下斂,嘴角略露微笑,形像生動,現和煦慈悲之態,面容極為俊美。上身袒露,寬肩束腰豐臀,體態圓渾,身軀呈三折枝式微微左傾,頸前飾瓔珞,華美異常,長鏈披搭左肩而下掛身前,加強身體弧曲的視覺效果,更為婀娜多姿。左右彎曲結與願印,掌紋刻畫明晰而誇張;左手拈一枝蓮花,半開敷於左肩旁,這是蓮花手菩薩的象徵,代表清淨與智慧。手腕、臂彎及腿部戴花形釧圈,華麗無比。下身著碎花綢裙,輕薄貼體,衣紋精細,下方帛帶兩側舒展飄揚,盡顯女性健美的肢體。造像整體渾厚,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表現出尼泊爾造像高超的寫實技巧。外表的鎏金與嵌石妙不可言,正是這種手法使如此眾多的尼泊爾雕塑外觀都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氣象。天長日久的崇拜儀式使造像有所磨損,暖褐色的銅質和熠熠生輝的鎏金卻造成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令人沉醉其中。

這尊造像體態優雅,造型完美,做工精細,鎏金厚重,裝飾珠寶,將紐瓦爾雕塑傳統在其黃金時代的神奇魅力展現無遺。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4-15世紀 四供養天女雕刻飾板

本組四尊供養天女浮雕,以合金銅鑄造,通體鎏金;女神均為單面四臂,右腿彎曲、左腿直立,略呈折姿;面容甜美,體態豐腴婀娜;頭頂裝飾幔帳、足下為單層仰式蓮臺。這組造像所散發出地女性軀體之美以及周身配飾的風格樣式,均向我們傳遞著強烈的尼泊爾藝術特徵,與同期製作於加德滿都河谷的紅銅鎏金造像具備諸多相似之處,成為紐瓦爾藝人參與丹薩替寺藝術創作的完美例證。

通過現存的丹薩替寺照片可以得知:相同的供養天女浮雕均供奉于丹薩替寺多門塔第三層(自下至上),分佈於最遠端,共有八位女神,每四位構成一組浮雕,兩組間有立柱相隔。與她們同處一層的還有如大隨求佛母、大孔雀母、大寒林母、葉衣佛母等陀羅尼女神。現存集美博物館的供養天女浮雕是同類作品中最為完整的一組,她們來自於同一座多門塔,共十六尊(一側八尊)。在勝樂金剛曼陀羅中,這十六位女神各司其職,分別象徵著味、觸、意、樂、舞、歌、花、燈、脂、香等供養形式。在《三十七堆曼扎供儀軌》中亦對諸供養女神有所記載,她們被描述為“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花女”、“香女”、“燈女”以及“塗香女”。由此不難看出,這些女神在複雜的密續儀軌中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回到我們所討論的這組供養女神浮雕上,雖然由於部分手持物的缺失,使得四位女神的具體身份難以確認,但通過與集美博物館藏品進行對比可以確知,此組浮雕作品同樣應出自丹薩替寺於14世紀左右建造的某座多門塔上。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5世紀 勝樂金剛

西藏,銅鎏金,嵌松石

勝樂金剛是藏密中瑜伽部的母續本尊,也是藏密四大派共修的本尊。勝樂金剛的藝術形象複雜,共有七十二種身相。此像呈右展立姿勢,頭戴五智冠,足下有蓮花座,有四面十二臂,主臂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兩手同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其餘各手伸向兩側,手中持斧、鉞刀、戟、骷髏杖、金剛索、金剛鉤、活人頭等法器。主尊所擁明妃金剛亥母,頭戴骷髏冠,右手拿鉞刀,左手託著內盛鮮血的顱碗,雙腿夾盤於主尊腰間。造像佛父象徵普遍法界的慈悲,佛母則代表卓越非凡的智慧,兩者觸碰在一起表示“悲智合一”的圓滿境界。整體鑄造精良,工藝繁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4世紀 雙身四臂勝樂金剛

西藏(丹薩替寺),銅鎏金,寶石鑲嵌

造像通體鎏金,主尊勝樂金剛單面四臂,頭戴五葉冠,束高髻,頂部安置半隻金剛杵;表情忿怒,生三目,瞳仁鼓凸,咧口露齒;身體裸露,披掛顱骨瓔珞,腰間繫虎皮圍裙,同時佩戴有臂釧、手鐲等華麗裝飾;四臂分別持鉞刀、顱碗、扎瑪茹(手鼓)、三叉戟,兩隻主臂於胸前交叉作金剛吽迦囉印,同時環抱明妃金剛瑜伽母,金剛瑜伽母右腿勾於男尊腰際;二者均單足站立、呈舞蹈姿,足踏一匍匐而臥的外道。此種形象,乃勝樂金剛六十餘種化身中的其中一種。

作為噶舉派最為尊奉的無上瑜伽部本尊,勝樂金剛造像在丹薩替寺造像體系中佔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但就四臂雙身的勝樂金剛形象而言,唯一可作比較只有夏明先生收藏的一尊勝樂金剛造像。若依照丹薩替寺多門塔造像供奉順序來推斷,此類勝樂金剛造像均應供奉在多門塔最上方的兩層。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6世紀 蔣巴揚措

這尊銅鎏金上師造像若僅通過其圖像、衣著特徵判斷,很容易將其納入竹巴噶舉或直貢噶舉傳承的範疇。其頭戴一頂碩大的扇形法帽,此種法帽形制最初源自噶舉派師祖“大醫者”岡波巴大師,此後被噶舉實修法脈各派傳承,並逐漸發展出造型誇張的形制,以竹巴噶舉及直貢噶舉為典型。但幸運的是,我們可在此尊造像底座上找到藏文題記,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準確的釐定這尊造像的真實身份,其並非來自竹巴或直貢兩派中的任何一派,而是噶瑪噶舉“蘇南卻佩”活佛轉世體系中的一位,即第一世蘇南卻佩仁波切:蔣巴嘉措。蔣巴嘉措,生活於第七世噶瑪巴時代,其師為著名的大手印成就者班噶蔣巴桑布。蔣巴嘉措從上師處獲得顯密教法及施身法教授,後又拜於七世噶瑪巴座下,聆聽大手印傳授。在一切顯密修持均有所成就後,蔣巴嘉措以修建廟宇、傳播正法為己任,廣興利他之事業,並以蘇南卻佩之名,開始了轉世傳承。時至今日,蘇南卻佩一脈已傳承至第五世,在噶瑪噶舉教內備受尊敬,具崇高地位。造像主尊與底座分體鑄造,上部為紅銅鎏金工藝,下部則並未鎏金。從狀態看,主尊與底座以銷榫固定、契合完美,二者原配不存爭議。此種雙色搭配方式常用於西藏大型寺院所供造像中,級別甚高。上師身穿藏式坎肩,左肩斜披大袍,面容威嚴肅穆;右手結成道印、左手捧長壽寶瓶,端坐在裝飾鹿皮的雙層蓮座上。展現出一代高僧德高望重、法喜禪悅之境地。整件作品工藝精湛,以各角度審視,均線條剛勁、飽滿;對衣物的刻畫亦十分精彩,使得冷硬金屬搖變為柔軟的織物,直接體現出造像匠人高超的手工藝技巧。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整像以突出人物的寫實塑造為標準,將上師喇嘛生前面容生動再現,此是西藏上師造像最為核心的美術價值之一。從風格上看,此尊造像鑄造時間應不早於十六世紀,應出自衛藏地區噶瑪噶舉寺廟。存世可確定為蔣巴嘉措之造像十分罕見,具不完全統計,本文所涉及的這尊造像,應是可流通領域中的唯一一尊,尤為珍貴。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6-17世紀 曲傑·頓珠仁欽

西藏,銅鎏金

通過造像底座背面鐫刻的藏文題記,可將此尊喇嘛像的身份確定為法王曲傑·頓珠仁欽。曲傑·頓珠仁欽(1309-1385),生於青海黃南,在青年時代入噶當派研習大乘佛法。在遊學歷程中,頓珠仁欽足跡遍佈衛藏各大噶當派寺廟,其中包括噶當派的主要法場:聶塘寺、納塘寺等。回到家鄉後,其在今青海化隆縣組織修建夏瓊寺,使該寺成為安多地區最為著名的一座噶當派寺院。

頓珠仁欽與夏瓊寺更為後世所熟知的原因,是由於格魯派創派宗師宗喀巴即是在此學經,其人生第一位佛法導師便是頓珠仁欽。根據格魯教內關於宗喀巴大師生平的記載,其自幼依止頓珠仁欽,並在7歲時,由頓珠仁欽為其授沙彌戒,乃為成就一代大德之緣起。因此,即便在格魯派興起後,頓珠仁欽依舊被視作該派的重要祖師予以頂禮膜拜,其靈塔始終安置於夏瓊寺內,包括三世、七世達賴喇嘛在內的眾多格魯派高僧都曾為靈塔獻上珍貴的供養。

此尊造像,以精湛的鑄工、塑造出大師年邁的形象。法王身著藏式僧衣、端坐於仰覆式蓮臺上;面容威嚴、目光如炬;手持金剛鈴杵、姿態富於動感,意圖表現大師行密宗法事時的形象;衣紋處理寫實自然、突出了織物的柔軟質感、同時輔以精緻的鏨花,更突顯其尊貴身份。

格魯派興起後,在廣袤藏區、包括夏瓊寺在內的幾乎所有噶當派寺院都實施了該宗政策,轉為格魯派傳承。而在格魯派內,頓珠仁欽始終因“宗喀巴根本上師”的身份而受到重視,雖然其本人終身依止噶當教法,且駐於安多、逝於安多,但從該尊造像的鑄造工藝及藝術風格推斷,其應為藏中地區的格魯傳承寺院或信徒所有,與青海地區並無直接聯繫。

13至18世紀東亞佛教造像藝術精品賞析

18世紀 千手千眼觀音

漢藏風格,銅鎏金

千手千眼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實際“千手千眼”並不是確指實數而是喻其量多,足見慈悲救助之懇切。千眼表示智慧無窮,千手錶示法力無邊。此尊千手觀音由主尊和背光、臺座三部分組成。主尊為十一面觀音造型,十一面分五層排列,正面最頂層為阿彌陀佛頭像,是為修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其下四層面相各異,第四層為使善惡雜穢眾生改惡向善而現出的大笑相;下三層為三面,正面是見到行善眾生生出的慈悲歡喜相;左三面是見到行惡眾生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是見到淨業眾生生出的讚歎相。菩薩各面相刻劃精準,悲、喜、嗔各面形象生動。主二臂於胸前雙手合掌,掌中託一件摩尼寶,右側三手各持念珠、法輪、施無畏印;左側三手分持蓮花、弓箭、寶瓶,雙足並立於雙層束腰蓮臺上,菩薩身材修長,上身袒露,左肩披仁獸,佩瓔珞釧環,腰繫束帶,自然飄落,在臺座上呈火焰狀飄起,下著衣裙,前後飾瓔珞裝飾。身後為象徵千手千眼觀音的手臂,內層手掌之中,刻劃出眼睛,這是常見的千手千眼觀音造型。主尊之後的背光呈葫蘆型,邊緣華美的花瓣紋飾,背光之上有大鵬金翅鳥及龍女,下承裝飾有獅子及摩尼寶的方形臺座。整體制作精良,鎏金華美,具有濃郁的宮廷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