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八水最小的一支,兩項重大文化成果誕生地,岸邊景秀人長壽,你知道是哪條河?

西安晚報


 


洨河入灃口。


早在3000年以前,滈河流域就聚居有人類,而且自此以後,一直有人類定居。

  考古人員在滈河東岸長安區王曲街道北堡寨、南堡寨、藏駕莊等村,發現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至周代文化的遺蹟,在5平方公里範圍內,發掘出大量陶片和20件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灰坑。

  長安區王曲街道魚包頭村70歲恆安餘站在他們村邊的滈河小橋上告訴記者:二三十年前,滈河兩岸,到處都是河漫灘,水包圍著地,除少數地塊,大部分田地一年種兩料莊稼,一料麥子,一料水稻。這裡是旱澇保收的米糧川。產的大米叫水晶米,吃著香得太太。這兒不僅產水稻、小麥,還產荸薺、蓮菜等,甚至有一般人認為南方才產的菱角。這一帶產的荸薺過去在省城西安很有名;產的蓮藕是7孔的,肉厚,特別嫩,質量好得很。這一帶的人壽命也長,一般都上了八九十歲,有的接近百歲。

  關於滈河水之好,滈河流域有個傳說:有年秦始皇母親患病,久治不愈。一日秦始皇來到滈河東岸今長安區五臺街道甘村打獵,聽村民說,當地滈河小支流康峪溝非常神奇,雖然不長,但常年有水,未曾乾涸,飲此溝水可治百病,秦始皇便將此水帶回咸陽宮,其母親喝後,很快痊癒。秦始皇下詔在附近建了甘露寺,至今,甘村還有一座名曰甘露寺的小廟。

“浸彼稻田”

  滈河自古就被用來灌溉農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此為《詩經·白華》中的詩句。滮池,位於鎬京遺址北,今長安區王寺街道黃堆潭村,其形成的溪流為鎬河古道下流的支流,此詩句反映滈河當年用來澆灌稻田。

  為什麼古人要讓滈河與潏河合併為洨河,改道向西南流?有學者認為,在灃河與古滈河之間,沒有大的溝壑,地形相對平坦,雨季南山匯水漫流,形成水澇;旱季,農田又沒有河水可澆灌。洨河不僅可攔截南山雨季來水,還可在旱季用滈河等水源澆灌細柳原南部大片農田。

  歷史上圍繞滈河修建了眾多引水設施。清朝時期,修建金家堰,今稱磨堰渠,從滈河上游石砭峪河引水,澆灌長安區子午街道曹村、水寨等村500畝土地。金家渠北邊500米左右,還有一條渠,叫校尉渠,可灌溉980畝農田。

  恆安餘說,在石砭峪水庫給西安城區供水以前,滈河兩岸農田澆灌很方便,上游修條小渠就可以了。他們村過去截水的堰口就在高家灣村。

  由於滈河水豐沛,兩岸地下水很淺,過去許多地方地下1米深就見到水,農夫澆地時,挖個坑,用柳條編的“水殼簍”舀水澆地。長安區興隆街道南雷村趙康記告訴記者,他們村一帶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澆地。

  1958年,王曲街道馬廠村南建起了長安區第一座蓄水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馬廠水庫,設計庫容為260萬立方米,當時灌溉王曲、郭杜等街道1萬畝農田,其水源即為石砭峪河。

  上世紀70年代,在石砭峪口修建了石砭峪水庫,當時設計庫容為281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面積19.7萬畝。

  興隆街道西亁河村70歲杜慎告訴記者,過去洨河上有一溜水庫,西萬路橋東就有座水庫。

  據傳,由於滈河流域農田灌溉便利,旱澇保收,隋唐之際,皇家在滈河南岸今長安區黃良街道黃良村建了糧倉,因此當時稱此地為皇糧村,後寫為黃良村。

周秦漢隋都城離不開的河

  滈河,不僅僅滋潤農村,而且為都城提供水源。

  周武王即位後,通過卜筮選址,在豐京東的滈河畔建起了鎬京。《詩經·文王有聲》記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滈河亦稱“鎬水”。有學者認為,鎬京就是因“鎬水”而得名。鎬京裡還有儲水的鎬池。周武王還被稱作“鎬池君”。宋朝所纂《長安志》雲:鎬池周長二十一里。

  秦始皇也相中了滈河,將阿房宮建在滈河邊。《水經注》記載:滈河“經磁石門西”。根據《元和郡縣圖志》等,“磁石門”即阿房宮北門,壘有磁石,目的是吸住帶鐵甲者,以防有人刺殺秦王。唐代文學家杜牧所作《阿房宮賦》有“二川溶溶,流入秦牆”語,有學者認為此“二川”指滈水和潏水。

  漢武帝時期,在滈河古道下游東岸建了規模宏大的建章宮。

  隋文帝則在香積寺南以滈河為源流之一的洨河上開永安渠,直接引水進京都大興城西,然後北出進入禁苑。

  如今,滈河依然是西安城區重要的水源地。1990年之後石砭峪水庫每年向西安城區供水3000萬立方米,相當270座今日興慶湖的蓄水量。不僅如此,在特殊情況下,石砭峪每天為西安供水40萬立方米。

漢長安城的總蓄水庫

  滈河上一項重大古代水利工程就是昆明池建設。

  根據《漢書》《三輔黃圖》等記載和一些學者的考察,張騫通西域時,得知西南時稱身毒國的今印度一帶通商潛力大,漢武帝聽後便決定打通到身毒國的道路。然而,漢朝使節受到越雟、昆明國等阻擋。當地有滇池,他們聲稱已做好了與漢朝進行水戰的準備。漢武帝便下旨在鎬京南修了“週迴四十里”、佔地“三百二十頃”的昆明池,練習水戰。“昆明池中有戈船、樓船,各數百艘。樓船上建樓櫓,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菸葆麾蓋,照燭厓涘。”

  昆明池位於滈河故道上,所在位置,原來地勢就比較低,有一小池。當時昆明池水源來自洨河。

  這項水利工程設計得非常科學,在洨河東頭用石頭砌了道滾水壩石闥堰,平時洨河水受到石闥堰的攔截,北流進入昆明池,一旦雨季洨河水量過多,多餘的水就會翻過石闥堰,沿洨河排入灃河。

  花這麼大代價修的昆明池不僅僅為水戰。經過文景之治,西漢進入盛世,長安城人口增加,用水量很大,昆明池同時是為漢長安城建的總蓄水庫。

  西北大學歷史地理教授李健超告訴記者,昆明池比漢長安城高10米左右,便於為漢長安城供水。

  古昆明池入水口處兩側大堤因用石頭襯砌,人稱石匣。今此處有長安區細柳街道石匣口村。

景色如畫的古“御宿川”

  滈河算得上“資深美女”,自古景色秀麗,秦、漢、唐時期都位於上林苑之中。根據《讀史方輿紀要》等史料,神禾原以南、秦嶺以北的滈河川道,由於漢武帝在其中建離宮別館、打獵,故稱御宿川。

  站在神禾原上展望御宿川,遠有水墨秦嶺起伏,近有碧綠滈水蜿蜒,中有綠浪簇湧農田鋪陳。抗戰期間,國民黨第34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在滈河北神禾原畔為蔣介石建西北行宮常寧宮。新中國成立後,作家柳青、西北戲曲研究院院長馬健翎等都曾長期在滈河畔居住、創作。

  據恆安餘回憶,在河道改直前,滈河自然流淌,彎曲得像條龍,景色非常美。馬健翎就住在他們村半原上的窯洞裡。馬健翎經常坐在原崖邊面對滈河思考。柳青則住在西邊羅家灣村窯洞裡。

  高家灣村81歲高春運曾見蔣介石從他們高家灣北邊、常寧宮南邊的坡道下來。

  由於滈河流域景色優美,古代許多寺廟建於這裡。傳說唐玄宗李世民出生地的天子峪內有創建於隋代的至相寺,峪外有建於西晉的百塔寺。百塔寺還存留一棵樹齡約1700年、高達28米左右,圍長15米的古銀杏樹,號稱中國第二銀杏樹。相傳唐僧取經曾在此拴過馬。長安區黃良街道西湖村有創建於隋的溫國寺。溫國寺有一株傳說樹齡1000多年、高近30米,人稱“風水神柏”的白皮松。另外還有位於長安區灤鎮街道黃峪寺村、建於隋代的翠微寺等。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這是唐代詩人賈島居住在滈河旁時留下的詩句。


兩項重大文化成果誕生地

  在滈河流域,曾產生了兩項對中華文化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果。

  周武王平定天下後,為將來如何保住江山憂心忡忡、夜不能寐。周武王四弟周公姬旦,在滈河畔的鎬京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治理天下,必須有明確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這樣方能避免矛盾衝突,於是制定出以敬德、保民、康民、裕民等為內涵的一整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的周禮。周禮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春秋諸子百家正是在汲取周禮精華的基礎上“百家爭鳴”。周公甚至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傳說原作者為周公的《周禮》一書中,記載了周朝種植水稻時有關儲水、灌溉等的方法:“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

  在滈河誕生的另一項重大文化成果,是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西周設有采詩官員,專門到民間收集民歌,在鎬京整理、加工後演唱給周王。周宣王時期的文武雙全大臣尹吉甫就負責採集、整理這些民歌,其中有些篇章還是讚美尹吉甫功績的,《六月》一詩就記載了尹吉甫伐獫狁的故事。有的詩歌甚至是尹吉甫本人所作,因此尹吉甫被尊稱為中華詩祖。滈河當然就是《詩經》的故里。春秋時期還流傳的《詩經》有3000多首,後經過孔子刪定,留下305首。

對水源地保護力度越來越大

  有群眾反映,石砭峪水庫初期給西安城區供水後,滈河上游河道乾涸了,近年為了滈河生態,石砭峪水庫日常給河道少量放一些水,加上沿途其他水的加入,現滈河常年有水。

  記者沿滈河河道採訪看到,由於滈河一些地段正在拆遷改造,無法和滻河、灞河相比,但已經完成改造和尚未動工改造地段,各有其迷人之處,未改造的地段,古樸自然,似水墨畫,而已經完成改造的,則整潔、鮮豔,如工筆畫。

  記者看到,滈河各支流秦嶺峪口有人把守檢查、登記,可見,對水源地保護力度越來越大,西安人的用水質量也必然越來越高、越來越令市民放心。


  【源遠流長】

  提到八水繞長安,其他三個方向的河流,一般人相對熟悉,可是南邊有什麼河?有人會問,南邊秦嶺峪道基本都是南北向的,淌下來的河流怎麼繞長安?

  長安城南的滈河,走向很不一般,不僅中流東西向流,而且是從東向西流。

源出終南山峰

  滈河很有特色,其主流為石砭峪河,源頭在海拔2600米的終南山。此處所謂終南山,不是廣義的泛指秦嶺山脈的終南山,而是秦嶺山脈中一座山峰、狹義的終南山,位於長安區五臺街道羅漢坪村耍錢場。滈河起步先向南走,才轉向北,繞了一個大彎,方走出峪口,峪內行程達25公里之多,足跡像一個口向東的金鉤,峪口處的水庫像鉤把。

  出了石砭峪,滈河先向東北流,到了長安區王曲街道王曲村,逐漸轉向西,又走出一個弧形。抵達香積寺時,峪外長度達到16.3公里。在此途中,匯入了天子峪、抱龍峪、子午峪等河水,年均徑流量達0.95億立方米。

  按照故道,滈河過了香積寺南側,改向西北流,經赤欄橋、南雷、西亁河等村,直至細柳街道北三角村,繞過了細柳原較高處,然後向北過長安區斗門街道昆明池,繼續向北進入渭河。當地群眾反映,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北三角村以上的滈河故道還有流水。

  由於秦漢時期修了洨河,滈河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然後攜手向西南流過十多公里,進入灃河。洨河途中收容了金沙河等。

俗稱“湘子河”

  滈河,古人也有寫作鎬水、鄗水。“滈”、“鎬”、“鄗”三字雖然均由“高”字組成,但皆與“高”讀音不同,且全念為hào(浩)。根據《詞源》《辭海》等,滈、鄗均古通“鎬”。滈、鎬又義同“皓”,白貌、光明。滈滈,意水泛白光貌。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有“翯乎滈滈”之語。

  據此可推知,滈河大意為流水清白之河。

  在民間,人們又稱滈河為“湘子河”。傳說,很早以前的一年,終南山下大旱,眼看莊稼要枯死,韓湘子前往終南山修行,經過此地,見此情景,橫簫而吹,隨著悠長的嗚咽聲,乾涸的大地上出現一條彎曲的河流,清水汩汩。人們急忙引水入田灌溉,解救了莊稼。因為有了這條河,從此這裡再沒有遭受旱災,因此民間俗稱這條河為“湘子河”。

  根據地質科技人員勘測、研究,神禾原西側,從王曲到香積寺,直至郭杜鎮附近,有一條斷層。滈河在出石砭峪後至香積寺之前,正是利用這條斷層作為自己的通道,其出現時間也有百萬年之久。

“北築萬里長城,南修十里洨河”

  滈河是長安八水中人工改道變化最大的河流之一。

  洨河具體修建時間,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擔心滈河和潏河發洪水淹毀阿房宮,下令修建了洨河。洨河流域也流傳有“北築萬里長城,南修十里洨河”的傳說:秦始皇時期築長城造成大量民夫死亡。朝廷裡一長安籍大臣為了讓長安百姓躲過這一苦役,以避免潏河、滈河沖毀阿房宮為由,向秦始皇建議抽調長安百姓修建洨河。秦始皇不知是計,欣然同意。開工後,這裡的監工按照長安籍大臣的意思,發現哪位民夫幹得快就訓斥,直到長城工程停止,長安籍大臣才讓洨河工程很快結束。這時長安百姓方明白了這位長安籍大臣的意圖。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漢武帝時,為給昆明池彙集更多的南山下來的水,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兩河淹了長安城,而修建的洨河。

  雖然《現代漢語詞典》裡“洨”只有xiáo(淆)一個讀音,但當地群眾把“洨”讀為jiāo(交)。


  【流光溢彩】

  長安八水中,七條河的河水來自終南山脈,其中六條水源純粹來自終南山脈。滈河水源不僅完全來自漢唐長安城正南的終南山脈,而且正源石砭峪河來自狹義終南山的山峰。

  終南山的水非常迷人,唐代詩人進行了如詩如畫的描繪。

“高泉落水中”

  “窗下泉流竹外雲”。唐德宗時期的詩人韓翃在題為《送田明府歸終南別業》詩中,反映終南山裡的泉水非常多,隨處可見泉水。實際上滈河源頭石砭峪耍錢場就有一山泉。

  與韓翃同代詩人、唐代“大曆十才子”盧綸在《過終南柳處士》一詩中描繪了山泉的特點:“綠泉多草氣,青壁少花林。”

  “野果垂橋上,高泉落水中。”唐著名詩人岑參呈現了一幅上下結合、動靜相伴的全景式山泉景色。

“玉嶂掩飛流”

  “瓊峰埋積翠,玉嶂掩飛流。”從唐代著名詩僧皎然此詩句可以想見蒼翠終南山中美麗的瀑布景觀。

  “樹色參差隱翠微,泉流百尺向空飛。”曾任宰相的文學家蘇頲生動描繪了由山泉而成的瀑布水沫騰空而起的壯觀景象。

  人稱“詩奴”的賈島在《冬月長安雨中見終南雪》中描寫了冬季終南瀑布景色:“氣侵瀑布水,凍著白雲穴。”

“潭靜魚驚水”

  終南山裡的水潭亦非常美麗。

  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許渾,因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溼”之稱。他的《貽終南山隱者》詩也沒有離開水:“潭冷薜蘿晚,山香松桂秋。”

  田園山水派詩人代表之一儲光羲於詩《貽閻處士防卜居終南》中描寫道:“春風搖雜樹”,“堅冰生綠潭”。

  “潭靜魚驚水,天晴鶴唳風。”為南宋江湖派詩人所師法的著名詩人姚合在《贈終南山傅山人》詩中讓讀者看到潭水靜中有生機的鮮活美景。

“水穿諸苑過”

  “步步景通真,門前眾水分。”唐末著名詩人、號“芳林十哲”的鄭谷在《終南白鶴觀》一詩中展現了終南山河流眾多、交織如網的景色。

  姚合遊終南山時,有類似的所見:“天外浮煙遠,山根野水交。”

  唐開元初詩人王灣登終南山時看到:“ 煙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岑參在《終南東谿中作》做了精細的描述:“谿水碧於草,潺潺花底流。沙平堪濯足,石淺不勝舟。”

  寫下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在《終南山》中有詩句:“水穿諸苑過,雪照一城寒。”

  好遊山玩水的李白曾經在終南山“飲彼石下流,結蘿宿溪煙。”

“昨日夢清溪”

  凡是去過終南山的,莫不留戀。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的錢起離開終南山時感嘆:“白水到初闊,青山辭尚近。”,“絕境勝無倪,歸途興不盡。”

  有“詩囚”之稱的孟郊在《終南山下作》中道:“見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山村不假陰,流水自雨田。家家梯碧峰,門門鎖青煙。”

  唐天寶末年岑參隨軍到位於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的焉耆都護府戍邊,回眸終南山,不由感慨:“故山在何處,昨日夢清溪。”

■記者 金石 2019年4月26日《西安日報》


西安晚報


國家為了保證西安市人民的飲水,修築了石砭峪水庫。攔截了鎬河源頭,確讓王曲人民作出了犧牲,毀了萬畝稻田和魚米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